「小升初」政策,豈能將家長帶向爲了孩子「假離婚」的歧路?

文|孟然

曾經問過老公:如果我們去辦一個“離婚”手續,就可以獲得一次低價買房的機會,你會選擇跟我離婚嗎?當時他堅定地說:“不會”,而我也很滿意聽到這樣的答覆——起碼他還不至於為了投機獲利,動搖夫妻關係。

但現在標的物和條件關係都換了——“只有夫妻雙方離婚,孩子才能跟著一方的戶口上市裡的重點小學”——這時又該如何選擇?恐怕我和老公,都要再認真考慮考慮了。

最近,在石家莊,就有很多夫妻面臨類似的抉擇。

據媒體報道,近日石家莊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執行“幼升小”政策時要求:父母和孩子3個人的戶口必須在一處才能上片內學校,否則只能接受調劑。為了孩子在片內入學,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戶口沒在片內的,為此去辦了離婚手續。

從記者的調查來看,入學政策中的關鍵限制在於:“要求適齡兒童、少年戶口隨父母,且戶口和住址符合戶籍管理有關要求,即戶口、住址和父母的《房屋所有權證》或《不動產權證書》相一致。”

而其中的關鍵又在“隨父母”三個字的解讀上,據石家莊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工作人員解釋,政策從來沒有說戶口一定要隨父母雙方;義務教育招生以區縣為主,不同區縣和學校的政策不太一樣。“有些學校就要求孩子戶口必須隨父母雙方,也有些學校要求隨父母一方即可。”

也就是說,政策在執行時其實留有一定空間,各區縣教育主管部門、各學校根據供需情況,可以選擇放鬆或收緊限制。偏偏今年是“龍寶寶”扎堆入學的年份,學位供不應求,也普遍採取最嚴格的限制條件。

“小升初”政策,豈能將家長帶向為了孩子“假離婚”的歧路?

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的確有苦衷,但最終的苦果還是得由家長們來嘗。於是“假離婚”便成為了家長們最無奈的抗爭。

這種情況並非石家莊一地獨有。我們當然可以輕飄飄地說,很多家長是拿婚姻當工具,在鑽政策的空子,甚至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示範。也可以提醒他們,哪有什麼“假離婚”,辦理了離婚手續,無疑是將婚姻推向危險的境地。

但反過頭來,以假離婚的方式換取孩子在片區內的學校上學,這種“不擇手段”何嘗不是一種對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申訴”?

劃片入學本是一項與就近入學政策相配套的措施,起初就是為了模糊名校概念、保證學校間均衡發展。但隨著政策與現實的互動,劃片入學不僅導致了“天價”學區房,也加劇了學校間的馬太效應。在很多城市,除了少部分“土著”之外,重點學區內都是權力、財富、資源高度集中之地,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希望正在漸行漸遠。

2016年2月,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即一個小區對應多所學校。今年4月底,北京市城六區相繼採取“多校劃片”政策。也就是說,即便你高價購買了學區房、即便假離婚,也不一定能夠保證上名校。

短期內,這種增加學校分配不確定性的政策,的確可以堵住人們為孩子上名校而假離婚的衝動。長遠看,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並逐步均衡分佈,也不可迴避。

“引導”家長為孩子上學“假離婚”的“小升初”政策執行,必定是反人倫的。就算優質教育資源緊張,也不宜這樣將“父母子女戶籍同在一處”作為孩子上片區學校的前置條件,進而產生錯誤導向。當然,以更加深刻、全面的教育資源供給端改革去平息家長的焦慮,也是繞不開的長期目標。

□孟然(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