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格局之變

20世紀90年代,中國誕生了藝術博覽會(藝術品博覽會)這種藝術品交易平臺。從那時起,國內的藝術博覽會市場在不斷進化,包括形態和承載的內容等都日趨多元和豐富。這種演進和變化,是國內藝術品市場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格局之變

“藝術北京”展館

1.0到4.0,博覽會的進化

以版本論,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3年是國內藝術博覽會的1.0版本時期。20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藝術品市場作為中國宏觀經濟中的一個微觀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這個時期,藝術博覽會的發展模板脫胎於廣交會,因此,1992年在廣州率先出現了藝術博覽會,隨後北京、上海也先後舉辦了藝術博覽會。

國際上的藝術品博覽會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德國科隆藝術博覽會首開先河,隨後,藝術博覽會這種傳統畫廊、拍賣之外的新的交易渠道和交易模式在世界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的中心城市紛紛興起。因此,舉辦藝術博覽會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進入2000年後,國內藝術博覽會的格局由北、上、廣的三足鼎立之勢逐漸演變成北京和上海的“雙城記”。究其原因,北京和上海都具有發展藝術品博覽會不可或缺的文化積澱和購買力的支撐:北京和上海,在地理位置上一南一北;在文化品格上,“京派”和“海派”文化都是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傑出代表類型;自明清以來,兩地都有著優良的藝術品收藏傳統,改革開放後,藝術品市場也在兩地同時起步。

2004年~2008年是國內藝術博覽會發展處於2.0版本的時代。在這個階段,國內的藝術博覽會真正進入了與國外藝術博覽會同質性的發展階段,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簡稱CIGE)的創辦成為其標誌。與此前藝術博覽會參展主體以藝術家個人為主不同,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的參展主體變成了畫廊。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興起的畫廊,經過近15年的發展後初具規模,在商業運作機制方面也開始與國際接軌,開始建立起藝術家簽約代理機制。得益於畫廊力量的壯大,藝術博覽會的發展也產生了質的飛躍。追根溯源,還是要歸結於中國經濟的騰飛、家庭收入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量級上的增長。

以上提到的藝術博覽會,主要的交易種類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價值逐漸被國內外一批具有遠見的收藏者認識和認可,當代藝術市場行情因而開始出現上揚。這波市場行情以紐約蘇富比拍賣公司在2006年組織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為起始,但這個瘋狂上漲的市場在2008年戛然而止。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整體進入了調整期。

在這個市場急速轉換的過程中,2006年成立的“藝術北京”(Art Beijing)當代藝術博覽會和2007年成立的“上海當代”(ShContemporary) 藝術博覽會成為了新的生力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行情調整也給中國香港提供了一個整合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機會,2008年橫空出世的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恰好踩上了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從而再次改變了國內藝術博覽會的格局。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格局之變

“藝術深圳”現場

由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巨頭主導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在香港發展得已經相當穩健和成熟,對比起來,香港本地的畫廊和當代藝術的發展並不算蓬勃,也一直缺乏專業性很強且具有品牌號召力的藝術品博覽會。Art HK的運營團隊正好抓住了這個市場的空白地帶,將西方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博覽會運作模式成功地引入香港落地。香港自身的種種軟硬件,尤其是進出口零關稅的政策使得在此進行藝術品交易的成本能夠實現最小化,這對畫廊、收藏家和博覽會的運營團隊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一點。反觀境內的藝術品博覽會,一直受制於高額的藝術品進出口稅和交易增值稅的掣肘,導致參展畫廊的質量很難有質的提高。Art HK的團隊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能夠被其他更大型的博覽會收購。2013年,運作了五年Art HK被運營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MCH集團分階段收購。對於MCH集團來說,收購Art HK使得該集團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各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展會,從而完成了其在全球連鎖化經營的佈局。

在這段時間,“藝術北京”“上海當代”和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根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現實,對各自展會的經營方向作出了定位。在成立之初,“藝術北京”的運營團隊並沒有將國際化作為首要目標,而是以“立足本土,放眼亞洲”為出發點,而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則將國際化作為首要目標。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可謂命運多舛,雖堅持發展了數年,但其核心運營團隊的不穩定使該博覽會的發展遠並未達到眾人的預期。

從2009年到2012年,是國內藝術博覽會發展的3.0版本時代。2012年之後,博覽會服務的前後兩端——供給和需求都在變化,博覽會所服務的後端藏家們的需求正在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其中,多元化有兩個向度,一方面是藏家的購買需求向非架上繪畫擴展,另一方面是收藏者的購買動機具有複合性,從2008年之前主要以投資為主,開始向投資、收藏和消費兼具過渡。在供給方面,國內畫廊經歷了短暫的盈利時代之後進入了較為殘酷的優勝劣汰階段。與此同時,市場中一度流行的創作風格的作品風光不再,藝術家的創作和畫廊都在做著被動的改變和應對。在這樣的變局之下,“藝術北京”先後陸續推出了“影像北京”和“經典北京”,試圖利用加入新內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藏家。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格局之變

2018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2013年至今可謂國內藝術博覽會發展的4.0版本時代。在這個階段,北京、上海和香港的“三國演義”逐漸演變成了香港的“一家獨大”。

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由於具有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強大的品牌號召力,一舉辦就吸引了全世界重要的畫廊雲集於此。經過五年的發展,香港巴塞爾博覽會與香港這座城市發生了更緊密的互動,其影響力也從單純的展會以及帶來展會經濟效應演變成了城市的文化狂歡活動。以2018年的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為例,三天的公眾開放日,加上前後兩天的VIP日,人流量近10萬人次,整個展會的舉辦對香港本地的酒店、物流、設計、餐飲等相關產業也都貢獻了不少經濟流量。2010年之後,歐美的一些一線大畫廊,諸如高古軒、白立方、佩斯、貝浩登紛紛到香港開設分支機構,意圖利用香港的地利和藝術品進出口零關稅的政策優勢向亞洲藏家推廣其代理的藝術家的作品,它們的長遠目標是希望以香港為跳板,深入地把握亞洲藏家對於西方古典藝術以及現當代藝術的審美趣味。2018年又有一批歐美的頂級畫廊例如豪瑟&沃斯、卓納畫廊、佩斯畫廊進駐香港新建成的首座專為藝術和休閒生活而設計的H Queen’s大廈,這些大牌畫廊的“近身肉搏”將會使對藏家資源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2013年以來,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再度崛起以ART021和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舉辦為標誌。ART021和西岸藝術博覽會並沒有走傳統藝術博覽會求“博”的傳統路線,而是做“小而精”的展會,站穩腳跟之後再擴展規模。ART021的團隊成員有收藏家,也有資深的公關人員,他們充分發揮了在人脈和專業能力兩方面的優勢,將國內的藝術品博覽會向更加時尚、更具潮流話題的方向上引領。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是藝術與設計並重,顯示了創辦者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在展商名額的分配上,這兩個博覽會都注意平衡國內外畫廊的參展比例。也是在2013年,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香港的典亞藝術博覽會合作設立了“嘉德典亞藝術周”(GFAA),這個展會同時經營東西方古董藝術、古典藝術和現當代藝術。嘉德典亞藝術周的創辦,彰顯出國內藝術品拍賣公司對行業正在進行新的產業佈局。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格局之變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同時,在這個階段,國內藝術博覽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新變是展會活動開始從北京、上海其他省會城市擴展。“藝術深圳”“藝術南昌”“藝術廈門”“藝術南京”的舉辦反映出國內中產階級和高淨值人群藝術品的購買需求相當旺盛,也真切地體現出國內藝術品購買力的結構向消費轉變。藝術品消費時代的來臨,將對藝術品市場長久健康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分層式發展格局初顯

整體來看,無論從展廊名單的數量、陣容,還是從博覽會的運營水平、品牌號召力、實際銷售情況、對舉辦展會城市的經濟拉動能力等多方面的指標來看,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正逐漸地進入分層式發展。香港巴塞爾博覽會處在第一集團,“藝術北京”、ART021、上海西岸藝術博覽會和嘉德典亞藝術周處在第二陣營,這幾家展會佔據了地利優勢,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品牌號召力,且各有優長。第三陣營是最近兩年在各省會城市新創辦的博覽會以及一些更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博覽會,例如Photo Shanghai。這些博覽會緊緊圍繞所在城市的地緣優勢和自身定位的聚焦性,因地制宜地做能夠滿足本地乃至附近地理區位藝術品消費者和收藏者的實際需求的博覽會。此外,今年國內的藝術品博覽會又有新的成員加入,“藝術成都”和北京城市藝術博覽會都將首次舉辦,ART021也將在北京試水。

儘管目前當代藝術品市場處在調整期,但博覽會的發展卻迎來了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階段,這就要看誰能夠真正把握住位於博覽會上游的畫廊的真正需求,能夠和畫廊做到共生、共贏,並給藝術品收藏者和消費者提供專業的服務。只有這樣的展會,才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