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張新民教授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張新民教授

編者按: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武漢舉辦。屆時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實修人士以及各大媒體記者齊聚江城,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即日起,論壇辦公室將陸續介紹預出席第三屆論壇的嘉賓,望熱愛東方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積極關注。

嘉賓介紹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張新民教授

張新民教授

張新民,1950年生於貴州貴陽,先世江蘇武進,祖籍安徽滁州,1985年獲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現為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陽明研究院副院長、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高等學校學術帶頭人、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儒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華儒學會副會長、《歷史文獻》年刊編委、《原道》及《西南史地研究》年刊學術委員。

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歷史文獻學、區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撰有《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學術文化》《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體悟》《中華文化的意義世界》等十多種學術專著,主編《天柱文書》(22冊近千萬字)、《黔靈叢書》,並在《民族研究》《漢學研究》《中國文化》《孔子研究》《文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地方誌研究》《中華佛學學報》《文史哲》《南國學術》等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

嘉賓介紹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張新民教授

治學主張考據、義理、辭章三者統一,打通傳統漢、宋兩學的壁壘障礙,不受現代文、史、哲分科畛域的限制,做到學問為有思想的學問,思想為有學問的思想,既要嚴守學問家法規範,紮根於久遠深厚之學術傳統,多方面地吸取儒道釋三家的智慧,儘可能地以中國解釋中國,也要以東西方文化比觀互照的方法獲取反省意識與批判眼光,直面現實經驗所引發出來的各種悲感困惑的挑激,勇於依據東方文化的立場回應全球性的問題,尋找對治時代困境與人生弊端的有效解決方案。落實於具體的生活實踐,則長期堅持半日讀書、半日靜坐,踐履宋儒主誠主敬、致知窮理的生活,提倡多元化、多風格的致思方式和寫作方式,一切均以問題的提出與究竟了義的解答為最高歸宿。

其中如有關儒學方面的研究,則一貫主張應將生命的學問與知識的學問融合為一體,強調精神哲學當為第一義的哲學,精神教育亦為第一義的教育,必須透過人格化的方式,獲取變化氣質的實存體驗,傳統才有創造性轉化和恢復活潑生機的發展可能,學界認為代表了現代儒學發展的一大重要派別。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有代表性者為《壇經》“獦獠成佛”公案問題的解決,臺灣學者認為發千年未發之覆,可謂“聞所未聞,驚天動地”。有關方誌學的學術撰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學界回溯學術史的發展歷程,便將其列為建國三十年來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文中子事蹟考辨》《〈元經〉考辨》《〈史通〉版本源流考》《〈心史〉固非吳井之藏質疑》等一批論著,則代表了治學方法的縝密和考據學方面的成就。

嘉賓介紹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 張新民教授

21世紀初葉主持整理出版的《黔僧語錄》《續黔僧語錄》《錦江禪燈》等系列文獻叢書,亦獲得學界、教界的一致好評,認為不僅開地方佛教典籍整理之先河,而且嚴謹的治學精神亦值得各地學者致敬仿效。至於區域史研究方面的著述,歷年積累的學術成果數量亦頗豐厚,較為實出者輒為近年出版的《貴州:學術思想世界的重訪》,填補了不少既往的研究空白。主編《民間契約文書與鄉土中國社會》《探索清水江文明的蹤跡》等多種文集,推動清水江學研究的發展,形成了敦煌學、徽學、清水江學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獲得學界高度重視和好評。上述眾多研究成果,論思想則深邃嚴密,言知識亦系統條貫,故頗受學術界重視。而無論有形無形之學術文化資源,四方學者饋贈其所供職之單位甚多,則又源於質樸學風與無言身教,細雨潤物感召自來之影響。

第二屆高峰論壇,張新民教授未能參會,但發來來賀電,全文如下:

真修道者,必以明心見性為究竟。潘麟先生既入道門,又發心迴向眾生,千載悠悠,豪傑必出,不啻時雨,草木必蕃。新民應召,本該赴會聆益,無奈事有不巧,公事無法分身,無法忝列末座,共沾法喜,抱歉之餘,謹祝會議圓滿成功!

生命之學,要在內修自證,故當前最當強調者,實乃工夫。潘麟先生乃一代高人,必能洞悉時代弊病,契理契機,恰當定題。

新民敬上

張新民教授將會親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發表學術演講。

關聯閱讀:

聲明:“生命與國學”為東方生命研究院專屬頭條號,旨在繼往開來探究古今聖學,開拓創新奠基生命文明。

凡本平臺首發及經作者授權但非首發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網絡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紙媒轉載請經本平臺或作者本人書面授權。

凡本平臺註明“來源:XXX(非生命與國學)”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分享信息、助推思想傳播,並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者或版權人不願被使用,請來函指出,本平臺即予改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