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重磅信號!大學″嚴進寬出″現象將改變!

釋放重磅信號!大學″嚴進寬出″現象將改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6月21日在成都表示,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在當天於四川成都舉行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指出,要推進本科教育迴歸常識、迴歸本分、迴歸初心、迴歸夢想,把“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本科教育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高校領導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師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學校資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學條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學方法和激勵機制要首先在本科創新,核心競爭力和教學質量要首先在本科顯現,發展戰略和辦學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實踐,核心價值體系要首先在本科確立。

基礎教育“苦”、“嚴”,而高校教育“松”,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為實現升學目標,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業上,而到了高校,卻變得迷茫,無所事事。在筆者看來,中國高校嚴進寬出教育模式,也是基礎教育學生負擔重的根源之一,要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必須提高高校學業要求,實行“嚴出”培養模式。教育部部長提出高校要合理增負,不是給高校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而是迴歸教育的本質。

釋放重磅信號!大學″嚴進寬出″現象將改變!

“嚴進寬出”需改變

中國高等教育的“嚴進寬出”(近年來高職院校和部分民辦院校、獨立院校更是“寬進寬出”),讓基礎教育變得短視、功利。於中學而言,關注的是有多少學生考進名校,而不是學生的長遠成長。於高校而言,會關注招生多過學生的培養。

高校“嚴進寬出”,本來就難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綜觀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沒有不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的,就連社區學院、職業學院的要求也極為嚴格,有很高的淘汰率,畢業率不高。

除此,高校寬出培養,也讓基礎教育以功利態度對待升學。中國從2018年起取消所有高考獎勵性質加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考加分被功利對待,甚至出現弄虛作假。中國的藝術考試、招生,也存在“曲線高考”問題。一些沒有藝術興趣的考生,卻為了考上更好的高校獲得文憑而進行藝考培訓。

釋放重磅信號!大學″嚴進寬出″現象將改變!

高質量教育至關重要

嚴格的高等教育質量要求,會引導社會正確看待高等教育。首先,不能把被高校錄取,視為學業的成功,錄取了不努力學習,同樣很難拿到畢業證書。其次,不再把“考進高校”,作為基礎教育奮鬥的終極目標,而要考慮怎樣為高校以及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基。再次,由於每個高校(學院)都強調質量和品質,學校的身份概念淡化,由此破除學歷社會意識,先讀社區學院,再轉入綜合性高校,不會因質量差異被歧視。

而中國社會在評價高校畢業生時,大多難以採用“質量標準”對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評價,而採用“身份標準”,以學生的高校出身來評判。這就讓高考這一環節變得尤為重要。簡單來說,只要在這一環節考上層次更高的高校,就會獲得相應的身份,讓所有的競爭、比拼,都集中在基礎教育,畢其功於一役。甚至有些考生寧願多年復讀高考,也不願進入一所普通高校努力奮鬥。

高等教育的嚴格要求,對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和基礎教育迴歸育人,都至關重要。中國高校要成為一流高校,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中國高校普遍存在重學術研究,輕人才培養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一流高校的建設,難以提高高校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中國基礎教育推進減負已經減了幾十年,但基礎教育學業負擔重,高校畢業要求寬鬆的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相對而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小學、初中的學業壓力相對較小,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而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習任務則會艱苦得多,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可以說“年年像高考”。其實,這更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在孩子完善個體認知,培養興趣,探索興趣階段,應該給他們更充足的自由發展空間,而到了成人,進入專業學習領域時,則應該加以嚴格的訓練。

高校的嚴格培養,也是中國改革高考錄取制度的基礎。近年來,針對高考錄取制度改革,輿論質疑會滋生潛規則,而如果高校實行嚴出培養要求,這一問題也就得到解決。因此,為中小學生減負,除了抓基礎教育學校規範辦學之外,還需要高等教育的積極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嚴格培養質量標準,併為此推進招生、培養改革。事實上,只有堅守人才培養的出口標準,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