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對我國歷史的影響爲何如此之大?

oXom0_一葉知秋


後世的三省六部、科舉、運河、以及文化極度繁榮的大唐……都和這個集團有關,你說影響力大不?

宇文邕當話事人的時候,關隴集團滅了北齊;楊堅當話事人的時候,關隴集團建立北隋,滅了南陳,統一分裂300年的中華大地;李淵當話事人的時候,關隴集團結束了隋末大亂,建立了大唐盛世!

宇文家滅了元家,滅了獨孤家,楊堅滅了宇文家,李淵滅了楊家,經歷隋末,到唐朝時期,關隴集團已不是那麼牛了,內部互相清洗的差不多了,最後獨苗家天下,大唐……


靈石蘊珠寶


關隴集團指的是在中國北朝末年在陝西、甘肅一帶持續近兩百年的一個由各族軍事貴族組建而成的集團。而要說清關隴集團之所以會對我國曆史產生巨大深遠影響,則必須得先從它的源頭說起。

關隴集團的形成可溯源至武川系軍事貴族。歷史上的武川,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的武川縣。北魏時期,武川是當時為防禦漠北的柔然而建立的六個軍事重鎮之一,它不僅位於當時長城沿線中心,而且還扼守著穿越大青山的要道白登道。而到此戍守邊關的都是選拔自彪悍民族鮮卑族與拓拔族的勇士,此外還有一些大族的子弟,這些人到此確實是抱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在當時這也是多數人渴望的一門事業。但在後來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邊關重鎮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同時鮮卑貴族受到中原士風的影響輕視武人,至於朝廷還又不斷將罪犯發配到武川。如此情形自然引起了邊關官兵的怨恨不滿,並最終引起了歷史上的六鎮暴動。

兩年後,六鎮的這次反抗行動還是被鎮壓下去了。為了防止這些官兵此後在此起義,朝廷將二十多萬官兵遷移到河北地區。但到此處生活全無著落,又導致了起義的再次爆發,而且這次席捲面積更廣,包括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這次大規模的起義給予北魏政權以沉重打擊,致使拓跋氏政權瀕臨分崩離析的境地。但不想,後來竟然讓契胡族酋長爾朱榮坐收了漁人之利,奪去了朝廷大權。不過,在爾朱榮的幕後擺佈下,傀儡皇帝孝莊帝最終還是無法忍受並親手殺死了爾朱榮。緊接著,爾朱榮的手下大將宇文泰和高歡便乘機各自為政,以黃河為界分裂為西魏與東魏。

此後歷史經歷了幾多動盪沉浮,宇文泰執掌軍國大政,另立孝文帝之孫元寶炬為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在宇文泰的大旗下彙集了許多當初武川官兵,對此當時只有二十七八歲的宇文泰自然難言心中的那份興奮。隨後,宇文泰便以武川軍人為核心,並積極吸納其他民族地區富有才幹之人加入自己的陣營。此外,他將鮮卑族的複姓如賀蘭氏、宇文氏等賜給關隴地區的漢人,並且又把來自六鎮軍將的籍貫改為京兆、關隴等本地郡望。由此而形成了一個以各族軍事貴族組建而成的強大無比的實力集團。

在此後,關隴集團採取多方積極舉措,如倡導革新,推行漢化,參考秦漢官制改革管制與朝廷禮儀,建立中央部門,強化王權,使得政令上通下達;在疆域方面,以長安為中心統一北方,結束了長期的戰亂歷史,也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融合;在人才選拔方面,唯才是用,出自關中、隴東的文人功臣更是無數。總之,關隴集團打破民族界限,推行民族融合,對當時乃至此後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的形成與崛起,也正為此後隋唐兩大王朝的鼎盛輝煌奠定了基礎。


書房記


關隴集團實際是將內亞草原的部落制度引入中原的一種嘗試

形成了部落首領(柱國將軍)—軍事貴族(十二將軍)—部落武士(府兵)—部民(普通農民)的階梯結構

使得鮮卑軍事集團和漢人豪族能親密無間的融入同一套國家體系,而不至於像東魏北齊那樣始終無法解決胡漢衝突導致國家覆滅

實際上一開始很長時間是漢人豪族胡化了,這一點鮮卑人很厲害,用很少一點鮮卑組織胡化了大量的關隴漢人豪族,使他們整體為國家服務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魏晉以後漢人的宗族與宗法制度的沒落,導致漢人的自我組織無法統御社會導致國家崩潰

漢人原先的宗族宗法,比如西周東周的各諸侯國也是類似部落組織的,諸侯大夫類似部落首領和軍事貴族,國人是部落武士,野人是普通農民

但是大一統以後,國家組織就打擊宗族,使其分散化弱化,實際沒有做到,因為沒有其他組織社會的方法,結局就是秦朝的迅速崩潰,兩漢尋找到了另外的方法,不再打擊宗族,但是打擊宗族的尚武傳統,比如獨尊儒術,於是大家族統統以熟讀經典為參與國家治理的晉升階梯,形成了孔融,袁紹一類的大學問家家庭——

離譜的是這些學閥後來也統統變成軍閥了

於是啊!繼續弱化,到魏晉,各大家族基本已經女性化,那時也是最中國出花樣美男的時期結果呢,男子以塗脂抹粉唯美,見到戰馬嚇的魂飛魄散,認為是吃人猛虎


結果不言而喻,漢人的上層宗族徹底喪失戰鬥力 ,搞腐化可以,但是上陣打仗治理國家統統不行,經過司馬家八王內訌耗盡國家軍隊以後,五胡沒了制衡,紛紛逐鹿中原

但是漢人也沒有被殺光,有極少數家族並沒有喪失尚武精神,而且漢人為自衛,紛紛重新武裝,底層又崛起了很多宗族武裝,當時華北塢堡遍地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在河北山東,鮮卑人和這些漢人武裝並沒有處理好關係,導致了北齊的滅亡和臭名昭著的高歡家子弟被寫進歷史(蘭陵王高長恭是一股清流)


在關隴,鮮卑人成功拉攏漢人共同組建統治集團,贏得了勝利,青史留名

當然武則天以後科舉制度成熟,關隴集團被拋棄則另一說,畢竟他成功的完成了歷史使命


天地一沙鷗217886056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特別容易言不及義,變成了敘述關隴集團是什麼的問題。

關隴集團是北魏六鎮中武川鎮的餘燼在進入關中之後,與地方豪族名義結合之後構成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

這個不必多說,而要談其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就要深入探究關隴集團與其對應的王朝之間的關係,即與北周、隋、唐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在上述三朝,是關隴集團中的一部分家族輪流坐莊,既然是一部分,那麼所謂的集團內部,就必然存在一個親疏遠近的關係,會出現層次的沉浮。

事實上,在隋煬帝時代,通過廢除北朝爵位世襲,以及改五等爵制,還有對勳官下手,已經在政治上對狹義上的關隴集團,即北周以來的軍事貴族階層進行了層層削弱。

而早在他父親隋文帝在位時,就通過平陳前的在關東廣置府兵軍府(比如來護兒家族就是這麼進入府兵系統),以及後來的軍籍、民籍合併,廢置關東軍府,等等手段, 就對廣義上的關隴集團(也就是世襲府兵家族)進行了摻沙子的打擊。

在頂級貴族的遭遇上,李密就是一個顯著例子,他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用今天的話講,根本就是北周建國的合夥人,祖父是北周國公,父親就是隋朝的郡公了,實際上,他的家族的經歷,就是三朝間無法保持最核心身份的典範案例。

其實,能像李淵家族一樣,通過聯姻關係,三朝不倒翁,一直在最核心的圈子裡,絕不是常態。

所以,關隴集團,你不能把它理解為一個靜態的小團體,而是一個“池子”,就像魏晉以來高門士族一樣,都是初始政權的同盟者、支持者,從而進入到這個權力“池子”之中,再根據改朝換代是“站隊”的遠近,來分配對應的權益。

實際上,這種“同盟者”認知,在隋文帝的時代異常強烈,有嚴重的關中本位主義,而隋煬帝為了消弭關東、關西、江南、江北的文化、政治懸隔的狀態,真正實現統一的帝國,搞了很多平衡手段,也受到了本應該是同盟者集團的敵視。

而隋王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他的“同盟者集團”的背棄,比如隋煬帝去江都後,將自己的親表哥李淵放在太原留守的位置上,成為鎮守北方的三角(還有越王、代王鎮守的洛陽和長安),沒想到,他自己的親表哥早在天下沒亂的大業九年就在和他的親女婿,駙馬宇文士及討論造反的大事兒。

可見同盟者的背棄不是因為他的“倒行逆施”,而是早就想動手。

李淵在起兵得天下的過程中,一條口號式的原則就是復隋文帝的舊制,包括官制之類,就是為了爭取這部分同盟者,而這些關隴集團的家族也確實沒讓他失望,幫了非常多的忙。

直到李世民上位,等於是把隋煬帝的一套改革又撿回來,最重要的是,他的本錢基礎根本就不是關隴集團,而是在戰爭中自己建立起的“秦府集團”,包含了很多關東寒門豪強,也可以叫做“貞觀功臣集團”,或者說“玄武門功臣集團”。

等於說,李世民另開了爐灶,關隴集團的逐步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而之後的高宗、武則天時代,大搞科舉,關東士族、寒門紛紛進入政權,關隴集團才算完蛋。

其實說到底,在西魏、北周構建同盟者的利益共同體時,畫的圈子太大,為了保持政治話語權,他們寧可在日後的統一戰爭中,以及之後,頑固地堅持“關中本位主義”的路子,這本質上與皇權的大一統訴求就是相逆的。

所以,說它的影響大,毋寧說是這個池子裡的人影響大,而不是這個集團整體的聲音有多麼的大,起步的時候,自然是要籠絡之,尊崇之,真的皇權成氣候了,有替代人選了,還不是得踢一邊去。


劉三解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關隴集團之所以影響巨大,最重要的原因是——掌控軍權。

在南北朝那個動亂的年代,戰爭頻發,以八柱國為核心的關隴集團掌握著大部分的政權。

軍權代表了話語權,權力到達一定程度,就會想要再進一步。

這時候怎麼辦呢?只能是推翻皇權,自己坐上那個位置。於是西魏替代了北魏。

元歡坐上皇帝位置之後想沒想過削權,他當然想,可是關隴集團間互相結姻已然成為一個整體,上位所依賴的關隴集團已經尾大不掉,一方面防備他們,一方面又不得不重用他們,形成一個死循環。

北周、隋朝都因此而立,因此而敗。

到李世民玄武門事變之後,關隴集團才逐漸落寞。

到武則天執政時期,關隴集團的軍權已經基本收回,所以才能很輕易瓦解。


新視界看文化


關隴集團是否存在本就是個疑問。關隴集團是陳寅恪提出來的,其實是對自北朝起延續到初唐對朝局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軍政人士們的統稱,但他們是不是真能稱為集團是有待商榷的。

其實,歷史上,在北方門戶大開的情況下,有兩股勢力可以直接對關中和華北地區形成衝擊。一是佔據河套地區的勢力,二是佔據遼東地區的勢力。佔據河套地區的勢力擴張通過三條通道進入關中,最西在佔據河西走廊的情況下翻越隴山,中間從寧夏平原沿隴山東麓順江而下,東側過殺虎口經大同進山西。這三個地區因為涉及的交通要到多,各種小盆地和商道密佈,所以能在這些地方生根下來,其實力是非常恐怖的。而北朝時期,鮮卑人勢力就到了這種地步。相反呢,雖然很多北方民族都發源於東北或者蒙古高原東部,但一旦他們佔據了整個蒙古高原,就會將中心從東面轉移到中部或者南部,這樣蒙古高原東部地區或東北地區總會有新興的族群起來,實力強勁時佔據遼東地區,通過燕山的錦州、冷口、古北口等通道對華北平原形成持續的壓力。北朝後期,由於五胡持續漢化內遷,所以北方民族就主要集中在了以河套為核心的西側,東側逐漸被邊緣化,並被持續驅逐。

可以說東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北方門戶幾百年持續大開不設防的時代,所以我們看到佔據河套的少數民族實力就大大擴張,並在北魏時期形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和對東北族群和南方漢族的全面優勢。而且北魏分裂為東西和北周北齊替代東西魏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皇室和實權派清算,所以很多勢力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鮮卑人重兵守衛河套地區(武川在陰山大青山以北,是蒙古高原下河套的重要關口)的時候。但這不代表他們就能形成所謂的集團。首先,鮮卑入主中原後,突厥人迅速崛起,河套已然是前線了,這種情況下很難孕育出大規模軍政集團(那時候還沒有節度使)。其次,府兵制使個人或者某個勢力很難持續掌握固定的軍事力量。再次,武川將領叛亂後,大規模內遷和懲處使形成集團的政治基礎沒有了,更有後來的十柱國分權,集團之勢就更無從說起了。

而且,雖然我們總在說關隴集團,但隋唐時並沒有看到有多麼大的動作針對專門的關隴集團,因為如果真的存在這麼厲害的勢力,皇權就很危險。至於說隋唐立國的根基在關隴集團,那是扯淡。巴蜀地區、河東地區、江南地區都是很重要的支撐,否則唐太宗為何會重用魏徵?隋煬帝為何會挖大運河?


成孝良


“關隴集團”主要說的是北魏時期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周圍的軍事勢力合體。北魏為了保護首都,今山西大同,在河北北部和內蒙南部建立六軍鎮,將領大多是鮮卑族人。後來賀拔嶽受令整合了整個軍事來對抗高歡。北魏時期完善兵府制,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關隴集團在最開始只是一個小地區的軍事集團,但是由於人才濟濟,後來集團中不少人就成了大業。宇文泰,北周皇族,楊堅,隋朝建立者,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



要說關隴集團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剛剛提到的關隴集團中的人才存在,關隴集團開創了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君主都是這個集團中的人,而且這個組織也一直存在,影響了幾代人,在歷史上影響了中國古代幾百年的興衰。

第二,關隴集團成立的開始,主要是漢人和鮮卑族人的集合,兩個不同名族之間的合作,後期受影響,不同名族之間開始通婚合作,促進了名族之間的統一融合。

第三,主要是地域文化之間的融合交流,使內地外地之間交往更加頻繁,間接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歷史文化上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綜合所說,關隴集團是一個影響歷史的集團所在。


恆段


與其說關隴軍事集團影響大,倒不如直白承認鮮卑人影響大,沒必要遮遮掩掩。對漢族本位主義者來說,用關隴集團這個詞能遮蓋鮮卑色彩,可能更喜歡這個詞,然而我們現在不是什麼漢本位,所以沒必要遮掩,他們確實就是鮮卑人主導的集團。

自拓跋鮮卑崛起後,北方最強的武力就是鮮卑人組成的軍隊。拓拔鮮卑最兇悍的敵人是草原上的柔然,這些人不光能打,還同樣算是鮮卑人,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爭奪拓跋鮮卑的正統地位。所以北魏一直要打他們,六鎮就是設置來對付這些人的,武川鎮就是六鎮之一,而所謂關隴集團,就來自於武川鎮。

然而北魏孝文帝自己作死,做漢人皇帝就做漢人皇帝,卻在實際上也怠慢了六鎮的軍人,資源全讓洛陽的人佔了。本來這些軍人是族群裡最勇武地位最高的一群人,現在很多基層軍士連飯都吃不上,不打起來才怪。

打起來後,洛陽的權貴們不是邊塞武士的對手,最後形成了東西魏的格局,其實宇文泰和高歡兩邊都是鮮卑人為主導。

不過鮮卑人就那麼點,又都當兵打仗,宇文泰手裡本錢尤其少,於是建立了八柱國制度,大家可以理解為滿清的八旗,不過漢人比例比八旗的漢人比例高不少。這八柱國十二將軍就是後來隋唐政治舞臺上的核心,所謂關隴軍事集團就是他們。

也別太高估他們。唐朝開始,這些人逐漸脫離了軍士,也就失去了權力的根基,靠的是皇帝的寵信。到了李治和武則天對付他們時候,也沒什麼反抗能力了。和乃祖們差遠了。

所以,為什麼武川鎮的關隴集團影響那麼大?因為他們和團結在他們周圍的胡漢軍士很長時間都是最能打的。你要是最能打,你就可以為所欲為。竇建德要是能把李唐給滅了,哪還有什麼關隴集團之說?但是他打不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