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誤讀事三例

筆者這些年在閱讀三國史時,發現了一些被前輩錯誤解讀的細節,今天,我就和大家來分析這方面的話題。

前輩誤讀事三例

三國演義

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為了塑造劉備的“仁厚”形象,把劉備入蜀中的一些細節進行藝術創作。例如,按照《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在藉口要離開益州時,張松勾結劉備的事情洩露,劉璋將張松處死後,“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

羅貫中創作這段劇情時,就把“關通”解讀成了:劉璋採用黃權的計謀,令各將領嚴守關隘,不許荊州軍入益州。

劉璋既斬張松,聚集文武商議曰:“劉備欲奪吾基業,當如之何?”黃權曰:“事不宜遲,即便差人告報各處關隘,添兵把守,不許放荊州一人一騎入關。”璋從其言,星夜馳檄各關去訖。

如此一來,荊州軍不能入蜀,劉備軍自然也無法離開,所以劉備與劉璋徹底撕破臉,雙方交戰也再所難免了。

而實際上,“關通”在古文中的釋義應該是:勾結、串通

。也就是說史實是:劉璋是不許各將領再與劉備來往。而劉備眼見入蜀前的預謀已經敗露,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斬將奪關,率軍直向成都。

當然,《三國演義》是小說之言,羅貫中有創作成分摻雜其中也不足為奇。劉備劉璋兩人因為張松之事而交惡,羅貫中發揮成劉璋宣佈嚴守關隘,就有點為劉備開脫的意思了。

下面來說說史家的事。

前輩誤讀事三例

李慈銘

清代史學家李慈銘喜歡讀史書,並將心得體會著作《越縵堂日記》。他在解讀《後漢書·王允傳》時,認為這段話有問題: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

——他認為文中的“禁黨”應該改成“黨禁”。

“黨禁”是指漢靈帝執政時期的“黨錮”政策,“禁黨”則是涉及黨錮的黨人。李慈銘對“上除”的理解為:上=皇帝,除=廢除,他認為原文應該寫成“上除黨禁”,意思是:皇帝廢除黨錮政策。

其實,李慈銘是錯誤理解了“上除”的意思。上除在古文的意思是:提拔,升遷,任命某人為官等意思。原文的意思是:(王允)任命黨人為官。

前輩誤讀事三例

盧弼

清末民初史學家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解讀“生口”一詞時也出現過偏差。

他發現史書上,大部分的“生口”釋義是抓捕的戰俘,充作奴隸;但是,他認為當時(民國時)北方人將驢馬稱作“牲口”(生口),並舉例說《三國志·王昶傳》中提到任嘏故事中的“生口”就是牛馬。

又與人共買生口,各僱八匹。後生口家來贖,時價直六十匹。共買者欲隨時價取贖,嘏自取本價八匹。共買者慚,亦還取本價。

其實,這個故事中的“生口”還是奴隸的意思,大概是盧弼把任嘏交易用的“布匹”之“匹”看走眼了,以為是幾匹馬吧。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筆者也不過是在讀書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這些有趣的事,要知道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為了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評價時,經常會引用大量的前輩史家的意見,以至於我們看到這些前輩跨越了時間的限制,在集解裡各抒己見。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有質疑、有爭論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道理越辯越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