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有感,那些士大夫身上的兒女情長

幾百年來,無數人被歸有光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觸動,而作為與歸有光相同的士大夫們,不僅能不拘一式、感念亡妻,還有義不容辭的為國殉身,這些“人性”的溫暖,貫徹古今。

讀《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有感,那些士大夫身上的兒女情長

歸有光畫像

黃宗羲在讀《項脊軒志》之後,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予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慾涕。蓋古今來事無鉅細,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長留天壤。

黃宗羲讀歸有光所寫的有關家庭生活的文章時,每每看到一兩件文中的細瑣小事,常常回憶傷情,泫然欲泣。

在我們一般人的印象中,總認為士大夫們都是刻板、呆滯的老學究,他們以毫無生氣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我的真正開始的改觀,是在看了趙園所寫的《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和《家人父子》。

我從書中看到的許多士大夫,愛自己的妻子。他們能不講那麼多規矩,幫妻子幹活;能寫信誇讚妻子的辛勤勞動;他們不僅可以高居廟堂之上慷慨陳述國家的命運,也能在家中默默依賴妻子,在妻子死之後,一邊流淚一邊動筆寫下文章來悼念她。

在他們的這些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工整的格式,只有一些對生活細節的描述,裡面有對妻子賢惠的誇獎,還有自己對妻子的愧疚和想念。而正是這種看似平平無奇的文字,卻最能催人淚下。

令人感動的,不僅在於士大夫們的不拘舊規,還有他們不僅能愛家人、愛妻子,還一樣能有決絕的勇氣殉國,不怕做文天祥。為著信念前仆後繼。

南明時,桂林將被清軍攻破,大學士瞿式耜與都督張同敞飲酒作詩,靜待死亡的來臨。當臨刑前,二人坦然面對,心中一片澄淨,在青山翠蒙的山水佳景中就義。

中國士人的光彩,閃爍在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之際。那種生活的點點滴滴、人性的時隱時現,是最平常,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

讀《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有感,那些士大夫身上的兒女情長

宋末民族英雄謝坊得

今日不談“崖山之後無中華”,只記得文天祥的呆坐牢獄、謝枋得的絕食明志、葉夢鼎的慟哭南返,這是一代士人的艱難的抉擇,是一曲曲令人心碎的哀歌。他們的風度,他們的執著,他們的熱血,只劃過一道銀光,便隨著時光永遠消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