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四個字,是司馬遷對平原君和趙成王不能趨利而避害的一聲感嘆。故事是這樣的: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野王被佔領後斷絕了上黨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麼辦,於是召集大們商議。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陽君趙豹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
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
可是這樣一來就激怒了秦國。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佔領了,就認為趙國和秦國作對。於是沒有多久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應戰,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後來,差一點兒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
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衝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來,人們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閱讀更多 博雅國學與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