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信,爲什麼大師都習慣在孩子人生關鍵點,用家信指引孩子

一封家信,為什麼大師都習慣在孩子人生關鍵點,用家信指引孩子

一封家書

網絡上一封大學教授的家書備受關注。似乎一夜之間許多家長,有了給孩子寫家書的衝動。為什麼大師都喜歡在孩子人生關鍵點,通過文字家信來指導孩子?

家書的魅力、文字的感動,力量究竟有多強大?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家訓文化。這可能是,最早通過文字來影響子孫後代的。通過文字,道理變得雋永,溝通變得永恆,感情變得真摯。

從古代嵇康、包拯、司馬光的《誡子書》到近現代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夫婦的《傅雷家書》和旅美作家劉墉分別寫給兒子、女兒的家書《做個快樂的讀書人》、《超越自己》。大師們的家書已經壘成了一摞,也為後來的家長們提供了參考,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書香門第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孩子都因為家書,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那麼家書應該怎麼下筆,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傳承一些什麼精神?

一封家信,為什麼大師都習慣在孩子人生關鍵點,用家信指引孩子

一封家書

“愛”是最好的傳承

懂得愛的孩子都會幸福

作家畢淑敏說: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裡,能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有都會給贈予你。

懂得愛得孩子都會收穫幸福。愛實在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我們應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愛,怎麼去愛?“愛”可以沒有明確的口頭或文字的家訓傳承,但是你的語言和行動就是示範。它所承載的愛、善良,就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其實也是無聲的家訓,最好的家族文化傳承。

愛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為一個活著的墓穴,苟延殘喘的只是一副軀殼。一個懂得愛的孩子永遠不會孤獨,永遠享受幸福。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學會去愛,去感受愛,去體會被愛。

一封家信,為什麼大師都習慣在孩子人生關鍵點,用家信指引孩子

一封家書

“讀書”是最好的告誡

喜歡讀書的孩子視野無限廣闊

龍應臺給兒子安德烈的家信曾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 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讀書是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叮嚀。一個能夠靜下心來讀有益書籍的孩子,在遇到任何困難危險時他都能夠從容應對。書籍承載的是整個人類的智慧,當我們將獲得這些智慧的鑰匙,手把手指點給孩子。當他能夠發現鑰匙,並打開這座寶庫時,當他有一天離開我們或我們永遠的離開他的時候,我們都會安心。

除了這兩點,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很多話要告訴我們的孩子。關於道德、關於責任、關於時間、關於未來我們總是放心不下。於是,一封家書承載著我們最想要說的,最想要告誡孩子的話,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孩子直到我們永遠的離開。


歡迎關注頭條號:莫姥姥 與你一起探討所有關於教育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