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我,那把捣镐传承的故事

轻轻推开大山深处那扇陈旧的木门,老杨正一个人倚靠在自家小院中央的竹椅上,懒懒的晒着太阳,脱了瓷的铁路湘黔线建线三十周年纪念大口缸搁在一边,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黄鸡在四周叽叽喳喳觅食撒欢。

听说老杨最近身体有小碍,我趁周末前往探望,特意带去了老杨的那一把捣镐。

老杨是我刚分配到铁路工务线路养护工区工作时的帮带师傅,是我踏入铁路工务工作岗位的引路人。那时的线路养护工区基本上都是人力作业,捣固、改道、换轨、换枕、挖翻浆、整理道床等等,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八斤半的捣镐更是不轻易离手。每当工区进行迎轨检车动态检查捣固作业时,我都和老杨打一盘镐。一盘镐一百二十头,光是扒镐窝我就已经筋疲力尽,虽然老杨总是让我打内口,但是因为刚刚参加工作身体单薄,我还是感到吃不消。那一段时间,我的思想变得特别消沉,下班后总是喝酒以麻醉自己。老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在日常教授我线路养护业务技能的同时,总是变着法子帮我解决因为体力影响工作的问题,工余饭后常常邀我一起去河边钓钓鱼、登登山,不爱喝酒的他有时还陪我喝上一盅,然后整夜拉着家常,讲他不知讲了多少遍的当铁道兵的故事。更是有那么几天,大家都纳闷老杨整天泡在工区的工具房里寻找、捣鼓什么 ?我其实也并不太在意。直到有一天,老杨将一把比标准的八斤半小一号的捣镐交到我的手里时,我才知道那些天他都是在忙着给我整捣镐。老杨很认真的说,这是工区最小最轻的一把捣镐了,我翻了工具房几天才找到,而且我自己还作了加工,可以帮你省点力。我紧紧地握着磨得光滑锃亮的捣镐,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从那以后,我在老杨耐心细致的教诲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磨练和努力,终于很快的从一名濡弱懵懂的小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铁路工人,还代表领工区参加了由段组织的线路工捣固技能比武。

一把捣镐,不仅让我学会了成长,也让我和老杨从此建立了父子一般的深厚感情。

老杨是铁道兵转业到湘黔铁路的,老婆是上海知青,八十年代知青返乡的时候 ,当时让老杨辞了工作跟她一起回上海,老杨没有答应,最终离了婚。我问老杨现在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老杨想都没想就说,从当铁道兵到转业湘黔铁路,从未想过离开铁路。后来,也有领导考虑到老杨岁数大了,而且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准备调他到桥隧工区上班,被老杨婉言谢绝了。于是,老杨一直做线路工到退休。记得老杨退休的那一天,他还特意佩戴了一枚当铁道兵时的纪念章,工区也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欢送他。席间,我把老杨为我做的那一把捣镐赠给他,老杨一时语哽,老泪纵横。随即,他又摘下胸前的铁道兵纪念章连同那一把捣镐返赠给了我,搂着我的肩膀说,一定不能把它们弄丢了,然后抓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好像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似的。

从此,我把老杨的那一枚铁道兵纪念章和那一把捣镐收藏在了箱底;从此,我也把一代一代的铁路人奉献铁路的初心珍藏在了心底。

阳光温暖的照耀着这个山村小院落,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黄鸡在四周叽叽喳喳觅食撒欢。我给那口脱了瓷的大口缸续满了热水。老杨倚靠在竹椅上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院墙外的远方,一边自言自语的说,等身体好了,准备去坐一次高铁。老杨老了,头发稀疏花白,刀割似的皱纹堆满了他消瘦的脸庞。自从老婆知青返乡回上海后,老杨一直未再婚,他唯一的女儿偶尔从上海回来看望他,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清苦,好多年前我买给他的手机一直用到现在。老杨的确已经老了,但是不老的是他和像他一样的许许多多老一辈铁路人平凡中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谱写了我们铁路工务人默默奉献的赞歌,同时,一定也正是这种精神才创造了中国铁路世界名片的丰碑!

临别的时候,我告诉老杨,现在的线路工区已经不用捣镐了,威克、小机修、大机捣、成为了养护的常态,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铁路系统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正热火朝天的践行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伟大蓝图。老杨摸了摸放在襟前的那一把捣镐,又看了看他手上依然隆起的老茧,会心的笑了。

一把捣镐,是关爱,是感恩,更是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