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導讀:新媒體時代,內容創作確實應該更加嚴謹和客觀,稍有不慎就會掉入萬丈深淵。

“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一篇沒有作者的文章

昨天下午,不少網友都收到了今日頭條的彈窗推送,題目是《新華網:要多少文件騰訊才肯放手》的新聞。結合兒童節的熱點,文章大篇幅地針對騰訊的遊戲問題進行了批判,並呼籲更強的整治措施,讓騰訊及其他遊戲廠商“有所收斂”。

值得關注的是,這篇文章讓人關注的焦點,不在於其提出了建設性的理論和方向,而是有人注意到——這是一篇沒有作者署名、也沒有責編的文章。

“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當平臺成為今日頭條的武器

更有好事網友進一步發現,這篇文章的原標題是《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既沒有直接點名騰訊,也不是新華社官方發佈,而在發出後短短一個小時內,今日頭條通過轉載、修改標題和大面積推送,迅速引燃了輿論,與此同時,微博上也開始出現了“新華網批騰訊”的熱搜話題。

“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今日頭條和騰訊兩家內容分發平臺近來逐漸升溫的競爭事態,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一次今日頭條居然率先將自家產品投入了輿論方向的爭奪戰中:抓取不署名文章——修改成更具針對性的標題——大範圍推送至用戶——4小時評論破2萬,這顯示今日頭條在輿論和公眾情緒方面有強大的影響力。

“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也許這樣比喻更加貼切:假設微信團隊或者“微博小秘書”向全體用戶彈窗推送一篇帶有攻擊性的文章,微信或微博平臺還屬於用戶嗎?如果這種方式從此成為慣例,誰來保證輿論環境的純淨?

而當平臺開始操縱它想要給用戶看到的內容,這裡的用戶又將面臨怎麼樣的結果?他們的情緒將被平臺左右:他們自以為是看見了事實而憤怒,實際上是因為平臺想讓他們憤怒;他們自以為是擴散了真相而轉發,實際上是因為平臺想讓他們轉發;他們自以為是支持了真理而評論,實際上變成了平臺的車前卒。

此事引發廣泛質疑:究竟該如何正確的做內容、做公關?

今日頭條的推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媒體圈和公關圈的熱議。

航通社李書航總結“新華社批騰訊”一文的問題時總結道:

文章缺少電頭,即使後來補上,也沒有指明作者。

文章出現低級錯誤,體裁混亂,不知是消息還是評論;

文章沒有出現在新華網和新華科技頻道首頁和滾動等任何位置,疑似被隱藏;

頭條等新聞客戶端二次轉載的時候改了標題。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裡面,恰好對上面提到的所有現象都有涉及,也指出了新聞媒體和從業者應該怎麼做。但是整個事件看過來,幾乎所有環節都出了問題,可以說責任意識“樣樣皆無”,若干規定“條條違反”。

自媒體人闌夕撰文《幾點看法:關於今日頭條的開炮》,他寫道:

坦率的說,今日頭條力推的那篇稿子寫得極爛,不僅事實錯誤頻出——光是「UP值」的發明就為媒體圈提供了充足的笑料——它太像一封大字報,只求激昂,不顧話柄。

……

我記得在遠遠沒有今天這樣攻擊性的過去,今日頭條面對的來自騰訊的壓力未曾小過,OMG幾乎壓上了整條BG的資源去和今日頭條爭奪新聞客戶端的市場,然而依舊沒能阻止後者的崛起,一切都靠產品——而非口炮——說話,這才是體面且自尊的競爭。

知名自媒體人Keso也在轉發闌夕文章的時候評論道:

今日頭條近期的公關動作,四個字可以概括:自取其辱。這家人工智能公司最大的問題是,人工太蠢。

騰訊方面為何會如此重視這件事?

互聯網行業發展到今天,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了,很多公司在公關層面的神經也繃到了相當緊張的程度,二更食堂曾經因為一句話被質疑消費逝者,導致負責人被約談,賬號徹底關閉;暴走漫畫也曾因為一個短視頻被判定侮辱英烈,遭到各平臺封殺。

新媒體時代,內容創作確實應該更加嚴謹和客觀,稍有不慎就會掉入萬丈深淵。

我們也確實應該懷念那個曾經靠產品說話的互聯網時代。

只可惜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新華網批騰訊”事件漏洞百出,引起媒體公關圈巨大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