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三十而立的富士康,股價暴跌後的故事怎麼講

在6月8日,歷史上市值最大的一隻“獨角獸”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陸A股,股票名字為“工業富聯”(以下簡稱“富士康”)。開盤後其股價漲幅就達到了首日最高限度,按照目前19.83元的股價來計算,富士康以3906億的市值超過海康威視,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券商預測稱,若連續11個漲停,其市值將超過貴州茅臺,達到萬億。

作為富士康的締造者郭臺銘,這位臺灣首富,身價也將從85億美元繼續大幅飆升,在全球頂級富豪俱樂部的排名也將大踏步躍進。

不過,現實總是很殘酷,在經歷了三個漲停板之後,6月20日,工業富聯在短短12個交易日裡跌出了一條“華麗的拋物線”,股價遭遇連續暴跌,市值蒸發1600億元,市值縮水將近五個中國電信的體量(370億)!

那麼,一直以來被外界詬病“血汗工廠”和“代工廠”的富士康,是如何摸爬滾打走向IPO的呢?其上市之後股價“一瀉千里”的背後,究竟為何不被資本市場所看好?三十而立的富士康今後轉型之路又該何去何從呢?

從低谷到上市,提升品牌價值之路並不好走

回顧富士康在祖國大陸紮根發展的點點滴滴,這家神奇而又神秘的企業,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迎來了30歲的生日,而在很多人的眼裡,對富士康的印象還僅限於“工人跳樓”和“蘋果的代工廠”。確實,早期的富士康確實是以“代工廠”起家的,曾經的“連跳”也給富士康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可以看出,這些年富士康的成長之路也是十分的坎坷,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也屬實不易。

在1974年,郭臺銘在中國臺灣創辦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並在改革開放期間,郭臺銘選擇紮根深圳,在1988年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也就是今天的富士康,郭臺銘便依靠內地工人降低生產成本,不斷的拓展外銷產業,業績也獲得了迅速增長。

而富士康真正被眾人所熟知還是在1993年,富士康在蘋果的低谷時期爭取到了IMAC的訂單。2002年,富士康踏入PC主板行業,3年後,鴻海出貨量直逼行業巨頭華碩,嘉技、微星、精英等傳統主板大廠。2007年,蘋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郭臺銘與喬布斯見面並達成合作。對富士康來說,也開始從一家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百人小廠,逐漸成長為了“全球最大代工廠”。

經過了30年的發展,富士康的客戶現已經遍佈全球,包括蘋果、Amazon、Cisco、戴爾、惠普、華為、聯想、NetApp、Nokia等多家知名企業。而對於一家全球知名企業而言,想要找到合格供應商程序十分複雜且歷時長久,富士康的粘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今,富士康已是一家年收入近9000億元、擁有員工120萬人的“超級企業”,並且已經順利在A股上市。很難想象,一個被外界稱為代工廠的企業,能夠取得如此驕人成績。

其實,郭臺銘一直以來都很想摘掉富士康“代工廠”的帽子,並且經常在很多不同的場合說:“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製造基地。”讓筆者不禁聯想到,雷軍也一直在強調,小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互聯網公司,不過,從各項數據顯示,小米仍然是一家硬件公司,而富士康本身仍是傳統制造業,本質上也還是代工企業。

為此,郭臺銘一直都有在嘗試新的領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門店+網站”的體系構想。2013年,富士康又推出了拓展品牌的在線銷售渠道“富連網”。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從國外挑選創業公司,要創辦自己的硬件創業公司孵化中心。2015年,從天貓平臺撤下,富士康計劃建設獨立的業務部門經營富連網。

顯然,這些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不過,郭臺銘並沒有放棄,在今年1月29日,郭臺銘還曾試圖染指造車領域,小鵬汽車宣佈成功完成B輪22億億元融資,富士康出現在股東名單中。以上種種跡象似乎都深深體現出了這家上市公司背後的焦慮。

富士康難以翻越的兩座大山:技術與人工

眼看著富士康在不斷嘗試新的模式來證明自己不是一家簡單的代工廠,心中不免會有一絲悲涼,那麼,富士康在技術領域的造詣為何遲遲不前?以工人數量為傲的富士康又究竟在面臨著怎樣的痛點呢?

從技術方面來說,其實在2008年上半年,富士康的產品手冊裡已經包含了4款機器人。2009年,富士康已有了10餘款機器人。同時,團隊也在美國申請了幾十項專利。然而,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將在5到10年內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但“百萬機器人”計劃進展似乎並不順利,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興起,富士康機器人也逐漸落後了對手好多年。

根據工業富聯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 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5%、2.01%和2.24%。儘管呈連年上升趨勢,但比例依然不高。此外,過去三年,工業富聯在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仍然太小,銷售收入分別為9.34億元、6.51億元和9.66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以下。

另外,通過廉價勞動力來獲得發展的企業,並沒有利用龐大的體量而進一步努力研發出和美歐韓日匹敵的核心技術,依然依賴低端代工來獲得主要利潤,這樣的企業,看起來似乎“沒有靈魂”,而且,也即將觸及“天花板”。

根據富士康公佈的財報來看,生產iPhone X的利潤已經跌了40%。人民日報曾登過一篇文章,一臺蘋果手機,中國內地僅賺其中的1/20,包括中國工人辛勤組裝的3美元。在蘋果面前,無論是供應鏈還是代工廠,議價能力並不強。

可即使如此,蘋果對富士康而言依然相當重要。隨著近期中美貿易戰的戰火不斷升級,蘋果公司和富士康的關係似乎也收到了波動,好好的蘋果概念竟然成了股價毒藥,現如今美國方面的風吹草動,都讓富士康草木皆兵。而一旦失去蘋果訂單或蘋果銷量下滑,對富士康而言都將是十分沉重的打擊。所謂的“國際代工”,在創造就業機會和利潤的同時,其背後更多的是辛酸。

雖然與初創企業相比,富士康擁有絕對豐富的資源,但由於受制於市場下端的製造業,富士康是一個典型的在技術上高開低走的企業,對互聯網商業運作模式的不理解卻是實實在在的硬傷。對富士康而言,代工一直是主要業務,其獲取的利益遠超過“轉型”之後的互聯網商業。當一種賺錢更為容易和熟悉的技能要被“搶奪”之時,傳統企業中一定會出現很強的抗拒力。

再來看人工方面。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員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伴隨著一個個鮮活生命落地時的沉重悶響,富士康的全國各地工廠發生了14起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全球的關注。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這位“代工皇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而他所締造的“富士康帝國”也被冠以“血汗工廠”之惡名,成了日後難以甩開的魔咒。

儘管富士康針對“連跳”事件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管理制度本身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地方政府濫用公共資源為富士康招工;富士康剝削學生工;嚴苛管理未改,工人自殺繼續;加薪實為空頭支票。

隨之而來的後遺症也隨之顯現,如今富士康招人也成了難題,據瞭解,富士康已經採用貼錢招員工的方法,但仍不見起色。受制於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卻在勞動力方面捉襟見肘,這對富士康來說也更加苦不堪言。

“代工廠”模式逐漸褪色,破局之路該何去何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富士康就像A股市場上的貴婦人,乍一看去,冠冕堂皇,要多華麗有多華麗,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但將華麗的外衣揭去,就只是一個重資產的硬件代工企業而已。如果無法掙脫這個本質,想要在股市上有尚佳表現,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富士康轉型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但轉型遠比創業要艱難的多,尤其是對於傳統企業而言。

首先富士康想要摘掉“代工廠”的帽子必須改變核心模式,只有掌握屬於自己的整體生產鏈才能有所話語權。也就是富士康要開始延伸上游市場的研發與下游市場的成品銷售,但這相當於要進行產業模式的更替,從單純的再加工企業轉型到技術、加工、銷售的綜合企業。這也就是郭臺銘大肆宣揚的“工業互聯網”。

站在富士康的角度,如果工業互聯網的設想能夠實現,那麼蘋果對富士康的身份將從上游任務發包商轉換為產品設計商,作為最終產品的工業集成單位,富士康或許將成為整個互聯網的樞紐。

然而,富士康從純製造轉向品牌產品的業務多元化努力成敗參半,部分原因是它無法與蘋果等大企業競爭。而且,由於代工製造的商業模式,想要成功轉型向工業互聯網邁進,重新改造自己對於富士康來說絕非易事。

所謂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似乎改善競爭原力,化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探索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生產,才是富士康破局之路的最優解。而且,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確在逐漸喪失優勢的今天,工作流程自動化還能夠有效化解富士康在人工方面深深的痛點。

根據德銀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10-2016年,機器人的年出貨量平均增長率是16%,對於工業公司來講,增長率已經非常之高了。在自動化浪潮到來之後,對約60%的工作而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內容將實現自動化。

例如亞馬遜部署了3萬倉儲機器人美國的科技巨頭亞馬遜的倉儲中心,基本上已經完全自動化,物流機器人取代了大多數原先需要藍領的工作崗位。

不過,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失業,人工智能戰略只是讓智能機器人來替代“危險、枯燥、乏味”的人類工作。屆時還會有新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人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面對“就業大遷移”。從人口數量角度來看,到時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

而在上文也提到過,富士康在機械製造、AI技術上也是有底子的,只是近幾年跟進較少導致後勁不足,未來大可以加大投入,或者尋求與更多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加強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競爭力。

據郭臺銘透露,富士康正在打造智能生產基地,且目前打造智能生產基地的員工平均學歷是碩士。未來5年,富士康也將投資超3.41億美元招聘頂尖人才,並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能應用。按照他的設想,富士康將成為全球創新的AI平臺,而非僅僅以製造企業冠名。

經歷了起起伏伏,三十而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後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但要真正提升品牌價值,富士康還需要更多的轉向消費者行業,打造終端品牌。三十而立的富士康未來將會如何?“代工廠”的標籤能否撕掉?只等春暖花開化繭成蝶了。

來源:科技自媒體“翟菜花”,訂閱號:互聯網深度點評,個人微信號zhaicaihua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