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金拱門”,一個兩天前還陌生的詞語現在已家喻戶曉。是的,它就是麥當勞在中國公司的新名。

是不是土得掉渣?是不是KFC要改名開封菜?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其實要說起這洋品牌在中國取名字,金拱門這樣的都不算最尬的,比起“蝌蚪啃蠟”已經算是好聽的了。

“蝌蚪啃蠟”是什麼東西?它的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可口可樂。1927年就在上海街頭出現的一種飲料Coca-Cola,它呈棕褐色,甜中帶苦,還有打開瓶蓋後充盈的氣泡。這讓人看起來就覺得不敢嘗試的飲料在當時還有個很噁心的名字,沒錯就是——蝌蚪啃蠟。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其實它當時準確的名字應該是“柯口肯那”,聽起來還算好,只不過在方言語境下,就成了“蝌蚪啃蠟”,這樣的名字再搭配它接近黑色的外表,讓人一想起來就會覺得毛骨悚然。

除了蝌蚪啃蠟這樣尬名,其實別的洋品牌也沒有一開始就擁有高大上的中文名。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奔馳車剛剛進入中國時,被音譯為“本茨”或者“平治”,但在一些地方就唸成了“笨死”,以至於銷售情況不佳,直到最後改成“奔馳”這個名字才逐漸被接受。


上世紀初, Blanddy 和Whisky 兩種洋酒幾乎同時傳入中國, 照理說,在推廣投入差不多的情況下,銷量不應差別太大。可事實上,白蘭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銷量領先,威士忌卻相對落後,原因之一仍出在譯音上。Blanddy的譯名“白蘭地”, 讓顧客下意識地聯想到藍天白雲、蒼茫大地, 好感油然而生,而Whisky的譯名“威士忌”卻被人解讀為“連威猛的勇士都忌諱”, 往往敬而遠之。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其實中國人取名字很講究吉利,甚至還要求有點文化底蘊更好,越是看起來有文化的名字越是容易推廣。也並不是所有的洋品牌都不瞭解中國的,所以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


不過,如果單是改名,為什麼能引起這樣的反響?單是因為麥當勞的知名度高嗎?顯然不是。

它已經不是一個商業新聞,而是一個文化事件。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二十世紀末就有社會學家說社會已經麥當勞化,簡言之:竭力奉行高效率、可計算性(強調數量而非質量)、可預測性(強調確定性而非出乎意料)和全面控制(對員工與顧客的控制)的原則。引發反思。這正是麥當勞商業成功第一秘訣即高度的流水線專業化生產,而第二秘訣是它不斷轉變策略,向其它國家和地區城市擴張,向地方文化妥協即本土化。


麥當勞在中國曾經意味著太多,比如中產消費、深夜食堂、城市開放程度……作為最早搶灘中國的洋快餐巨頭之一,麥當勞一度被當作西式生活方式的符號。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大抵反映著國人對待洋品牌的態度。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為了順利打開中國市場,麥當勞最初在北京採取了大量本土化的舉措:最早的顧客是年輕的白領和雅皮族們,他們通過光顧麥當勞獲得中產階級的身份認同。同時,在計劃生育的影響下,兒童成為麥當勞消費的重要力量,帶動了父母長輩一同前來。


為了迎合中國人的聚餐文化,餐廳努力營造“人情味”,增設了聚會和慶祝功能,尤其是針對獨生子女小皇帝的消費群體,極力營造家庭氛圍,提供一整套慶祝生日的服務,所以,和美國麥當勞利用科技取代人力的做法不同,北京麥當勞高度依賴與消費者的互動。這些措施把麥當勞從就餐場所轉變為了休閒的場所,顧客到這裡不僅僅是為了用餐,更是為了社交與娛樂。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於是,“快餐”慢了下來,吃快餐成為一種帶有文化體驗意味的行為。另一方面,洋快餐的標準化生產提高了中國人對飲食衛生的標準,也帶動了中式快餐的發展。

自然。麥當勞的更名,也是其在新形勢下的本土化策略。是為了讓自己聽上去更像是一箇中國企業,能和遍佈三四線城市的“鄉村雞”“麥噹噹”等本土化品牌一較高下的選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還有什麼比入鄉隨俗、取一個喜慶祥和的名字更有說服力的呢?這就相當於原先挑剔的交際花Jennifer 為錢下嫁給本地土豪,這時候卸下交際花滿臉的脂粉油彩,素面朝天下地勞動才是明智的選擇。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曾幾何時,為吃一塊炸雞,人們不惜排上幾個小時的隊;想買臺進口電視機,大家費盡周章兌換外匯券;要觀摩一場皮爾卡丹時裝秀,觀眾還得接受嚴格審查……如果說,穿洋服、戴洋帽、吃洋餐曾被視為一種身份的象徵,那麼幾十年過去,伴隨中國的快速發展,這些“外來和尚”的光環日漸消散,成為中國人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一部分。洋品牌本身也早已開始了積極的本土化轉型:肯德基賣起了豆漿油條,可口可樂研究上了茶飲料,蘋果手機設計出了土豪金、中國紅……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奮力追趕先進的中國社會處處瀰漫著對“洋”的崇拜。許多中國企業對洋品牌亦步亦趨,模仿外觀、對標性能,就連起名字也挖空心思想給人一種“我從他鄉來”的感覺。傢俱品牌中,達芬奇、馬可波羅等西方名人隨處可見;樓盤名字更動不動就是劍橋郡、伯爵山、加州水岸。“蹭洋味兒”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洋”優於“土”的思維慣性在作祟。而如今,這一切正在發生改變。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但話又說回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洋名字高端大氣上檔次,恰恰是因為音譯帶來的文化隔膜,讓我們對異域文化產生了增值想象。同樣的名字要是換用意譯效果就會大不同,試想一下,要是把“Bloomington”譯成“鮮花屯”,把“New York”譯成“新鄉”,到底還有多少美感呢?一秒鐘洋變土!說白了,麥當勞(McDonald's)本身又有多少洋氣呢?它用名字做商品名,和“王守義十三香”“張小泉剪刀”“王麻子菜刀”從本質上又有什麼不同?真正土的不是入鄉隨俗的譯名,而是土貨偏要取個洋名,看看滿街的“香榭麗舍”“羅馬花園”“挪威森林”,那才叫真土氣。

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肯德基改叫“開封菜”還會遠嗎?

當然,中國的老話說,名不正言不順,洋品牌費盡心機無非就是想更加本土化一些,但是過分的本土化在如今的中國恐怕很難接受。我只能說,拱哥,挺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