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原本預定10月6日在古根海姆美術館開幕的展覽“1989年之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本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大展,但這個展覽最近不太順利。

顧名思義,“1989年之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聚焦的是1989年後的中國,展現共71位藝術家和集體的150件作品。其中大部分藝術家是中國生活和工作,也有少部分中途逃離中國的。比如黃永砅。本次展覽的標題以他的作品《世界劇場》為題,但卻也是被撤下的作品之一。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世界劇場》是一個裝滿了爬行動物和昆蟲等生物的透明密閉空間裝置,藝術家意圖展現它們弱肉強食的過程。在展出期間,動物會有所減少,但為了保證作品的延續性,還會往裡面不斷添加。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這件作品曾在2007年的溫哥華引發轟動,當時黃永砅在作品中加入了蠍子和狼蛛,最終也在抗議聲中將整件作品撤出了展覽。當時美術館提到“作品其實是對不同人和文化間的衝突,也就是人類存在本身進行了隱喻。”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徐冰是近年來大家再熟知不過的藝術家。由於古根海姆博物館不允許活豬入內,展覽選擇播放北京那場行為表演的視頻。兩隻豬上寫滿了徐冰自己創造的文字,為什麼用豬和書法?他的解釋是:“動物完全是不開化的,而中國文字是高度文明的體現。”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引起最大爭議的作品是孫原彭禹夫婦的《犬勿近》。這是一部7分鐘的影像作品:它記錄了2003年的一場行為藝術,8只美國比特犬被分為四組,兩兩相對,被拴在跑步機上競跑,它們拼命想要撕咬對方卻始終無法碰到彼此。直到精疲力竭。

孫原曾在採訪中表示,他認為美國比特犬天生就是好鬥的,所以不存在虐待一說。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在受到抗議的最初,古根海姆博物館並沒有打算撤下這件作品。博物館在聲明中指出:“犬勿近” 旨在檢查和批判權力和控制制度。策展人希望觀眾們會考慮為什麼藝術家生產它,以及他們可能在談論全球化的社會條件和我們分享的世界的複雜性質。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僅僅四天之後,9月25日,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改變口徑,再發聲明:“出於對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觀者和參展藝術家的安全考慮,我們決定撤下即將於10月6日開幕的中國大展中的三件作品。”導致這一轉變的直接原因,是週末有一群抗議者來到博物館門口進行示威,還有人在網上發起了一項請願活動,呼籲人們簽名支持將這些作品移出古根海姆的大展。僅僅一個週末,參與請願簽名的人數就超過了70萬。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三件藝術作品事實上並沒有被完全“撤下”。徐冰和孫原彭禹夫婦的兩件影像作品依然在原來的位置,只是電視機屏幕沒有播放內容,一旁的牆壁上是博物館和藝術家的聲明。

展覽開始部分的“世界劇場”,黃永砅的作品成了一個沒有活物的“空籠子”,旁邊陳列著藝術家最早構想這件作品時的文獻資料,以及他在一個法國航空公司的垃圾紙袋上親筆寫下的關於此事件的思考和回應:“這件作品產生於西方,並被禁查於西方,此作品受益於諸多完全不同的文化源泉,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化語境。‘世界劇場’未揭幕就落下帷幕,未開始就已經結束,這種不圓滿不恰好代表了一種圓滿?”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古根海姆忘本了”——儘管古根海姆也許的確收到了一些實質性的威脅,但人們仍然禁不住會問,他們是不是屈服得太快了些?藝術家堅持認為,當代藝術的職責就是挑戰人們既有認知的範疇、敏感於現有時代的問題並走在時代之前,因此勢必會給人帶來一些不愉悅的感官體驗。那麼作為古根海姆這樣的藝術機構,是否有責任去保護藝術家自由表達的權利呢?

來自英國的評論就十分犀利,《衛報》作者Rupert Myers在其評論文章的標題中將這次事件定義為“向網絡暴力的屈從”,並稱“古根海姆忘本了”。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他這樣寫道:“你或許能夠理解,這些機構會出於觀眾的利益和員工的安全來進行選擇,但是此類妥協不斷髮生。每當有機構在驚恐中迅速投降,一系列不好的影響接踵而至:他們放棄了為作品價值進行爭辯的機會;他們將網絡暴力合理化;他們還讓人們相信隨意捲起一場風暴就能得到確實的效果。”

中國藝術家作品涉嫌虐待動物被外國博物館撤下,藝術道德孰輕孰重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根海姆此次大展展出的都是多年前的作品,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一些基本的資料。可是當下,通過社交網絡接觸到藝術作品的方式,是不是讓人們更傾向於做出快速、直覺、情緒化的回應,而不是費力去探尋作品的價值與所要傳遞的情緒?事實上,很多作品,都值得觀眾站在其面前多看一看、想一想,而非只是在屏幕前看到圖片,點擊一下鼠標。博物館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變化呢?


古根海姆選擇用空置的展廳來進行訴說,並邀請藝術家對事件進行重新討論。黃永砅頗具幽默的回應和他最初創作時的文獻資料一起,構成了《世界劇場》新的有機體。當展覽的初衷是要將一個特定年代的藝術家放回其歷史語境中去,此次在西方世界的展出和遭遇,卻讓這種“語境”得到了另一種詮釋,也讓藝術家再一次展現了他們的“敏感與警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