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全域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

全域旅遊是國家戰略,是順應大眾旅遊發展新趨勢、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新戰略新路徑,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為了將旅遊業培育成為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推動我省從旅遊名省向旅遊大省轉變,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把握總體要求,明確目標定位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五四戰略”,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破解難題為導向,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加快推進旅遊投資和旅遊產品開發為重點,紮實推進“一個方向、兩個定位、‘五三’佈局、十一大關係”的青海旅遊發展新思路新理念,推動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力促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轉變,從企業單打獨鬥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把旅遊業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堅持生態優先,合理有序利用,防止破壞環境,摒棄盲目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注重產品、設施與項目的特色,不搞一個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推行各具特色、差異化推進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方式。

統籌協調,融合發展。把促進全域旅遊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區域發展全局出發,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凝聚新合力。大力推進“旅遊+”,促進產業融合、產城融合,拓展旅遊發展新功能,構建全域旅遊共建共享新格局。

改革創新,示範引導。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完善全域旅遊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產業體系,努力破除制約旅遊發展的瓶頸與障礙。開展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樹立全域旅遊發展新標杆。

民族團結,共同發展。把全域旅遊發展作為各民族間溝通了解的重要載體,大力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開創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新局面,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努力實現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

(三)發展目標

旅遊發展全域化。牢牢把握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這個方向,省內大眾遊和省外高端遊這兩個定位,深入謀劃“五三”佈局(即:“三全”—全域旅遊、全季旅遊、全時旅遊;“三勢”—自身優勢、善於借勢、無勢造勢;“三業”—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帶動商業;“三精”—精品路線、精品景點、精品產品;“三變”—產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勞動變體驗),推進全域統籌規劃、全域合理佈局、全域服務提升、全域系統營銷,構建良好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和放心旅遊消費環境,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遊。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域統籌規劃、全域合理佈局、全域整體營銷、全域服務提升的全域旅遊體系,基本建成旅遊名省。

旅遊供給品質化。立足大眾遊、高端遊市場需求,加大旅遊產業融合開放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內涵、綠色含量,開發創意產品、體驗產品、定製產品,發展融合新業態,提供更多精細化、差異化旅遊產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遊服務,增加有效供給。

旅遊治理規範化。處理好旅遊與人、生態、文化、民生、產業、民族、宣傳推介、對口援青、醫療康養、互聯網+、安全的“十一大關係”,建立各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旅遊綜合協調機制。堅持依法治旅,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旅遊效益最大化。充分發揮旅遊“一業興百業旺”的帶動作用,促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孵化一批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提高旅遊對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水平。到“十三五”末,實現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5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00億元,實現基本建成旅遊名省的奮鬥目標。“十四五”進一步挖掘潛力,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力爭2025年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1億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1000億元,實現旅遊效益最大化,跨入旅遊大省行列。

二、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現代旅遊治理體系

(四)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從全省發展戰略全局和高度出發,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的省旅遊綠色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省旅遊綠色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對全省旅遊業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協調,建立省級統籌、市(州)負責、縣(市、區、行委)抓落實的旅遊發展領導體制。研究探索各市(州)、縣(市、區、行委)旅遊行政管理科學體制,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制訂切實可行的全域旅遊規劃和創建工作方案,確保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高效務實推進。實行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旅遊發展規劃、旅遊市場準入、涉旅人員認證等事項由旅遊部門“一個漏斗”審批。

(五)構建全域旅遊統籌機制。以《青海省“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為引領,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系統規劃,增強整體觀念,重視景區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為全省旅遊業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部門聯動,充分發揮涉旅部門作用,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新合力。探索旅遊協同機制,建立當地政府民眾參與受益的機制。引導社會組織組建跨區域旅遊聯盟,形成市(州)、縣(市、區、行委)、景區、遊客信息互通和有效連接,為實施跨區域應急救援、交通保障等提供便利。

三、加強產品創新,擴大旅遊供給

(六)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以全域旅遊開發為主導,借鑑國內全域旅遊發展先進地區經驗,積極開展具有青海特點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配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對海北州、大通縣、祁連縣、貴德縣、樂都區5個國家全域旅遊創建示範區開展驗收工作,紮實推進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門源縣、民和縣、互助縣、湟中縣、玉樹市、囊謙縣、稱多縣10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到2020年,全域旅遊示範區達到10個,其中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5個以上。

(七)加快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認真落實《青海省生態旅遊示範省創建方案與導則》,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持續推進全國生態旅遊示範區和國家綠色旅遊示範基地創建。率先探索自然生態型A級景區標準,建立旅遊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完善旅遊目的地與景區環境容量發佈制度。將發展生態旅遊作為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編制《青海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用足用好“青海藍”“青海綠”“青海清”的環境優勢,穩步發展生態旅遊,在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的科普遊憩區組織生態旅遊,創建生態旅遊示範區,推動綠色發展。力爭年內建成貴德縣清清黃河-秀美千姿湖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和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遊示範區、坎布拉生態旅遊示範區、孟達天池生態旅遊示範區、囊謙縣尕爾寺大峽谷生態旅遊示範區、稱多縣通天河古村落生態旅遊示範區6個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力爭到2020年建成省級生態示範區10個。

(八)打造全域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強化對全域旅遊產業發展的改革創新,突破區域旅遊產業開發的行政、行業等壁壘,力爭到2025年規劃建成15個全域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即:兩湖(青海湖、茶卡鹽湖)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湟中魯沙爾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柴達木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龍羊峽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西寧市博物館群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大通-互助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同仁熱貢藝術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環結古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德令哈“兩湖一址”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貴德-坎布拉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門源-祁連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海晏-剛察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平安-樂都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多巴新城-丹噶爾古城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循化-民和旅遊產業改革創新區。

(九)推動風景道體系建設。根據風景道評定標準,選擇青海省景觀典型區域開展風景道體系建設,沿途配合自駕車旅遊,統一佈局旅遊產品和服務設施。著力打造黃河旅遊、青海湖人文旅遊、祁連山風光帶生態旅遊、海西風采人文旅遊觀光、最美國道214人文旅遊觀光、環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觀光6條風景道,完善風景道的旅遊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推動區城旅遊合作,進一步擴大旅遊品牌影響力。圍繞各線特色主題,整合旅遊資源,充分藉助自駕車旅遊線路建設,串聯旅遊景點,形成線路類型多樣、主題多樣、特色多樣的旅遊線路產品體系。

(十)著力構建自駕遊產品體系。大力實施《青海省自駕車旅遊示範省發展規劃(2017-2025)》,統籌“通道+景區+城鎮+營地”全域旅遊要素建設,充分發揮自駕車聯盟作用,推進全省自駕車營地建設,開展全省自駕車房車營地評定工作,著力構建自駕車風景道、自駕車營地、汽車租賃的自駕車旅遊產品與服務體系,推動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打造中國公路文化、自駕遊新高地。推動建立青海省自駕車旅遊營地建設規範、風景道等級劃分與評定、自駕車旅遊管理服務規範等3個地方標準。到2020年省級自駕車營地達到80家,著力打造環青海湖特色體驗型、門源—祁連觀光休閒型、蘭西都市圈休閒度假型、環海西特色體驗型、三江源地區生態教育體驗型、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科普教育體驗型六大主題營地群。

(十一)不斷打造精品旅遊景區。認真落實《青海省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嚴格按照精品化、生態化原則建設新的旅遊景區景點,實現一個景區一個特色、一個主題。推進旅遊小城鎮建設,以旅遊發展促進城鎮化建設,以城鎮化建設支撐旅遊發展。把當地原住居民的脫貧攻堅、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等問題統籌考慮到景區規劃中,實現政府、企業、農牧民共贏發展。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標準,提升青海湖、塔爾寺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品質;加快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茶卡鹽湖景區、西寧市博物館群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重點推動龍羊峽、坎布拉、玉樹市(結古)等4A級景區打造;在國家公園具備條件的區域打造生態旅遊精品。力爭到2020年,上述5A級景區實現掛牌,建成1-2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3-4家省級旅遊度假區。

(十二)優化精品旅遊線路。認真做好精品景區串聯工作,不斷延長拓展精品旅遊線路。圍繞精品景區分佈,繼續優化旅遊線路設計,重點推出環西寧自駕、民族風情、黃河廊道旅遊線、青海湖人文旅遊線、世界屋脊探險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激情穿越柴達木旅遊線、環青海湖騎行旅遊線、祁連風光精品旅遊線、世界級非遺體驗10條精品旅遊路線。

(十三)積極推動鄉村旅遊。以農耕草原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牧業為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推進“農(牧)旅融合”,豐富鄉村旅遊內容。支持文化旅遊名城、名鎮、名村、名景、名品及鄉村旅遊創客基地建設,積極開發以吃農(牧)家飯、住農(牧)家院(帳)、幹農(牧)家活、摘農家果、品農(牧)家樂等農牧業觀光體驗型鄉村旅遊。紮實推進旅遊扶貧工程,把鄉村旅遊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延長鄉村旅遊產業鏈,以田園綜合體、農牧業公園、觀光農牧業、農(牧)家樂等建設為抓手,促進鄉村休閒旅遊規模增長、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帶動農牧產品加工、銷售和農牧區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發展,實現農牧民從旅遊從業者轉化為利益共同體。成立專門的鄉村旅遊管理機構和行業組織,制定相關標準及細則,引導鄉村旅遊業態向規範化、品質化發展。到2020年,全省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4000家;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達到1200家;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達到150家。

(十四)豐富發展冬春季旅遊產品。促進全季旅遊發展,鼓勵和扶持全季、全時旅遊項目,重點推出一批冰雪、徒步等旅遊產品和民俗、節慶活動。抓好冬春季旅遊線路、產品規劃,制定冬春季旅遊景區免票、降低門票的政策措施。培育冰雪旅遊社會組織,打造冰雪旅遊景區、線路和賽事活動,促進冷資源轉化為熱產業,發揮海東等地區氣候優勢,深度開發春季賞花、金秋嘗果旅遊產品。緊抓舉辦冬奧會契機,重點打造西寧周邊冬季冰雪休閒度假基地。著力發展冬季海西旅遊項目,以大柴旦溫泉、哈拉湖、水上雅丹等資源有效彌合冬季旅遊不足的短板。加快提升黃南“於菟”節等冬季旅遊民俗活動水平。

(十五)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強政策引導和專業培訓,促進旅遊領域創業和就業。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通過資源整合、改革重組、收購兼併、線上線下融合等投資旅遊業,促進旅遊投資主體多元化。培育和引進有競爭力的旅遊骨幹企業和大型旅遊集團,促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落實中小旅遊企業扶持政策,引導其向專業、精品、特色、創新方向發展,形成以旅遊骨幹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促進旅遊企業集團化建設,培育大型旅遊企業集團。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產業鏈延伸、企業規模擴張、企業兼併重組、技術進步創新等途徑加強旅遊企業集團化建設。支持景區企業、飯店企業、在線旅遊供應商等大型旅遊企業通過股票上市、境外收購、兼併重組、合資合作等途徑實現集團化發展。吸引省內大型產業集團通過參股、直接投資等形式進軍旅遊業。加大政府主導旅遊企業重組力度,通過飯店、景區、旅行社、汽車公司等企業的合資合作,組建大型旅遊企業集團。

四、推動“旅遊+”融合發展,拓展旅遊新領域

(十六)推進旅遊與傳統工業融合。充分利用特色工業資源,加大對老工業基地、廠區、遺址等的保護力度,深度開發鹽湖觀光、體驗等旅遊項目。大力發展水電旅遊,推動黃河上游黃金水道水上旅遊。積極開發食品加工等輕工業旅遊產品,著力開發熱貢藝術、民族刺繡、黃河石藝、茶卡鹽雕、石雕、枸杞等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和紀念品。充分利用食用鹽、礦泉水等優勢資源和犛牛肉、藏藥材等特色、綠色資源,提升旅遊業綜合效益。按照《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規範與評價》標準,加快發展茶卡鹽湖、青海天佑德青稞酒、龍羊峽、察爾汗夢幻鹽湖、中華枸杞養生苑5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深挖內涵,拓寬外延,不斷豐富工業旅遊內容。

(十七)推進旅遊與特色文化融合。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將西寧、海東、海南、海北、黃南、玉樹打造成國內外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積極推動公共文化設施的旅遊開放,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旅遊創意產品展示銷售、旅遊景區及旅遊項目推介等活動。積極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繼續推進“非遺”項目進景區工作,支持設立傳統演藝和非遺產品演示展銷體驗區,實現全省3A級以上景區均有“非遺”項目展示。大力實施文旅融合精品提升工程,推進西寧博物館群、海西茶卡“天空之境”特色產業園、黃南熱貢藝術文化產業園、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試驗區等文旅融合項目建設。鼓勵民族、民間、民俗文藝團體和專業藝術院團與旅遊集散地、重點景區深度合作,通過政策、資金引導,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演藝產業,打造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品牌,積極舉辦特色突出、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十八)推進旅遊與高原體育融合。充分利用高原特色體育資源,著力開發體育賽事、民族體育運動、戶外拓展及現代極限體育運動等高原體育旅遊產品。大力實施健身休閒產業行動計劃,打造2個省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為創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做儲備。結合旅遊景區建設,開發體育旅遊精品線路、運動休閒體驗遊、品牌賽事觀摩遊、景區度假康體遊、極限挑戰探險遊、高原民俗體育遊等,在完善吃住行遊購娛要素基礎上,加快向運健學新業態邁進。加快推進核心景區、主題公園、旅遊綜合體等重點體育旅遊產業發展,構築“大美青海、生態戶外”體育旅遊品牌發展新優勢與新動能。

(十九)推進旅遊與高原康養融合。依託省藏醫院、祁連鹿場等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推進各藏醫醫療機構藏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科建設,開發藏藥浴等保健項目和藏醫藥文化旅遊線路產品等。對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基地、項目)給予政策、資金方面支持。充分發揮溫泉資源優勢,依託西寧周邊、海西州、貴德、共和、囊謙等地溫泉資源,大力開發溫泉旅遊產品,增設娛樂設施及場所,創造更多的附加值。

五、加強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二十)構建暢達便捷交通網絡。加快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加大通往景區(點)旅遊道路建設力度,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著力完善景區與高速公路有效銜接的旅遊公路網,加快旅遊交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西寧曹家堡機場與東航、國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密切合作,加密西寧至重慶、武漢、南京、西安、長沙、鄭州、濟南、石家莊、杭州、廈門等城市以及三大經濟圈的直飛航班。加快建設覆蓋省內遊客集中區域、主要旅遊目的地、重點旅遊景區並與周邊省份聯通的通用通勤航空網絡。穩步推進海拔3000米以下的通用航空建設,發展低空旅遊。爭取國家支持,加快西寧至周邊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以及與成都等地高速鐵路和旅遊快線建設。開通、加密西寧至環夏都西寧旅遊圈景區(點)旅遊交通能力配置。持續推進重點旅遊景區通景道路改造升級,加快青海湖、坎布拉、龍羊峽、互助北山、門源、祁連等景區的公路提標擴容改造工作,加大對重點鄉村旅遊點的鄉村道路、停車場、廁所、標識牌等建設力度,按照風景道的理念系統設計和建設,改善旅遊景區可進入性。

(二十ー)完善標準化旅遊基礎設施。按照國家A級景區建設標準,重點規範提升青海湖、塔爾寺、互助、祁連、金銀灘一原子城、茶卡鹽湖、坎布拉、門源、貴德、察爾汗鹽湖、黑馬河、喇家遺址、柳灣博物館、瞿曇寺、水上雅丹等景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供水供電、垃圾汙水處理、景區道路、遊步道、旅遊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改善遊客中心、休憩設施、導覽標識、應急救援、安全消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配備觀光車、自行車等多樣化景區交通工具,建設固定演藝場所,有效提升景區整體品質和美譽度。

(二十二)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深入實施《青海省“廁所革命”三年行動方案》,加強規劃引導,科學合理佈局,加快旅遊廁所建設步伐,提高城鄉公廁管理維護水平,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統籌整合中央預算內資金、旅遊發展基金、地方配套資金,合力推進“廁所革命”。加強廁所技術攻關和科技支撐,全面開展文明用廁宣傳教育。在重要旅遊活動場所設置第三衛生間,做到主要旅遊景區、旅遊線路以及客運列車、車站等場所廁所數量充足、乾淨衛生、實用免費、管理有效。推動臨街、臨景單位廁所免費開放,推進市場多元供給和以商養廁、以商管廁、以商建廁。到2020年,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新改建旅遊廁所579座,其中,A級旅遊景區400座,解決廁所“標準低、數量少、衛生差、管理缺”等問題,多措並舉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如廁”短板。

(二十三)推動“互聯網+旅遊”建設。大力推動“互聯網+”工程,建立完善的旅遊信息公共服務和在線旅遊服務平臺,實現部門數據橫向共享、主要景區和智慧旅遊系統數據對接,加快發展旅遊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網上預訂、網上支付等智慧旅遊。提高旅遊信息化水平,加大電信支持服務力度,實現旅遊景區4G網絡全覆蓋,國家A級旅遊景區免費WIFI全覆蓋。以智慧旅遊引領旅遊發展,建設重點景區智慧講解系統,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智慧旅遊基礎建設,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在旅遊行業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全面提升青海省旅遊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旅遊目的地。完善旅遊產業基礎數據庫,每年定期發佈旅遊產業大數據分析報告。培育一批“互聯網+旅遊”示範企業和創新業態。提升創新能力,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用合作的“互聯網+旅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力爭到2020年,西寧、海東以及納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格爾木、貴德、共和建成智慧旅遊城市,持續推進智慧旅遊城市、景區、企業建設,鼓勵景區、飯店、旅行社、農家樂、旅遊諮詢服務中心、自駕車營地等開展智慧旅遊建設的項目試點。

(二十四)著力拓展旅遊購物。持續辦好青海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紮實推進旅遊商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青海特色旅遊商品研發、生產、宣傳和銷售,培育一批集研發、生產、展示、銷售於一體的青海特色旅遊商品企業,重點挖掘、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徵的工藝美術品、綠色風味食品、保健品、土特產品、旅遊文化紀念品、旅遊日用品等特色旅遊商品。將格爾木、都蘭、烏蘭、尖扎、同仁、湟中、湟源、互助、循化、共和、玉樹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遊商品集散和旅遊工藝品研發中心。到2020年,發展壯大50傢俱有規模化、品牌化、規範化的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打造30個具有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旅遊商品知名品牌。

(二十五)構建良好的旅遊市場秩序。建立和完善旅遊市場秩序綜合評價和督查督辦制度、服務等級退出制度、旅遊目的地警示制度、遊客滿意度調查和反饋制度。加快完善旅遊行業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對相關企業、旅遊從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建立信用檔案,對不文明行為納入誠信記錄實行聯合懲戒。加強景區文明旅遊宣傳引導工作,重點整治遊客不文明行為,引導遊客文明出遊、文明消費。加強旅遊市場綜合整治,加強旅遊執法隊伍建設,重點打擊“不合理低價”“黑社”“黑導”等誘導、欺騙、強迫消費等行為,增強“黑名單”制度約束力。強化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紮實開展旅遊市場聯合執法和明查暗訪行動。構建高效的旅遊投訴平合,及時處理投訴,保護遊客和旅遊企業合法權益。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為引領,大力推進旅遊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化建設,創建一批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旅遊服務知名品牌。

六、加強區域合作發展,提升旅遊開放水平

(二十六)加強區域合作,持續提高大美青海品牌影響力。加快推進與周邊省份的區域聯動,加快構建西北旅遊一體化格局。加強與青藏鐵路沿線、絲綢之路、長江、黃河等旅遊推廣聯盟的協作,推進青藏旅遊一體化。加強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對接,建立與絲綢之路沿線省(自治區、直轄市)拓展合作機制,推進“絲綢之路227線旅遊合作聯盟”發展,探索區域旅遊協同發展途徑,打造中國西部地區重要旅遊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好對口支援機制,以援青省市為突破口,以雙邊客源互動協作為主要形式,在旅遊項目策劃、客源互送、智力援青、項目資金援青、宣傳促銷援青等方面建立互利共贏的旅遊產業援青新模式。

(二十七)努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拓展國際旅遊市場,統籌推進出境遊和國內遊兩個市場,深化“一帶一路”旅遊國際合作,制定青海入境旅遊市場發展營銷規劃,鞏固東南亞、港澳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等主要客源市場,拓展中東歐等新興客源市場。加大與國際旅遊組織合作力度,進一步促進人文交流和旅遊業發展,增開旅遊包機和國際航線,不斷擴大國際旅遊市場份額,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東西往來的“橋頭堡”和“中轉站”。

七、強化政策支持,構建保障體系

(二十八)強化財政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全域旅遊發展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各級財政投入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對列入國家和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的市(州)、縣(市、區、行委),省財政在安排專項資金時可適當傾斜。省直有關部門支持服務業、中小企業、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其他與旅遊業相關的專項資金,要對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和項目予以傾斜。創新旅遊投融資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青海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掛牌,鼓勵旅遊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綠色債等途徑融資。依託省政府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促進旅遊資源資產交易,促進旅遊資源市場化配置。支持市場前景好、具有穩定現金流的旅遊景區探索資產證券化試點。依法依規開展旅遊景區經營權、股權、商標專用權和林權、土地使用權抵押等。對有旅遊發展潛力的縣(市、區、行委),鼓勵組建旅遊投資公司,搭建平臺,先行起步,逐步壯大。加大對省內重點國有旅遊企業的支持力度,青海省青海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力爭實現四年內上市的目標,省旅遊投資集團力爭實現三年一百億、五年上市的奮鬥目標。

(二十九)強化土地支持政策。各級黨委政府要鼓勵和支持旅遊項目建設開發,依法依規對旅遊項目優先審査、審批。將旅遊發展項目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統籌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向旅遊領域傾斜,適度擴大旅遊產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旅遊重點項目和鄉村旅遊扶貧項目用地。鼓勵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的方式建設旅遊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開辦旅遊企業。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旅遊經營。在不改變用地主體、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利用舊廠房、倉庫提供符合全域旅遊發展需要的旅遊休閒服務的,可執行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三十)強化旅遊安全責任。牢固樹立安全生產底線思維、紅線意識,建立旅遊安全預警機制。各地區要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責任體系,把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到各級旅遊部門,落實到相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行屬地安全監管責任,充分發揮省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工作機制作用,積極推進1+N執法管理機制建設,相關執法部門協調聯動,督促旅遊企業全面落實旅遊安全主體責任,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旅遊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大力整治社會治安,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重點抓好旅行社旅遊交通、涉旅場所消防、食品、旅遊景區索道、遊船等特種設施和戶外體育旅遊安全,加強涉旅場所及遊客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開展安全檢查,推動隱患整改,改善安全措施,構築旅遊安全保障防線,減少涉旅安全事故發生。

(三十ー)營造發展全域旅遊良好氛圍。強化全域旅遊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支持發展旅遊業的環境氛圍。依託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大力宣傳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的重要意義,強化全民參與意識、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人人都是旅遊形象,處處都是旅遊環境”的良好氛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旅遊環境。立足全省旅遊發展實際和客源市場的分佈,在對口援青省市和重點客源地選擇廣場、商圈、公園等人員密集、客流量大的公共場所,以歌舞表演、有獎知識問答、發放旅遊宣傳片等形式舉辦活動周。充分利用各地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通過專題報道、嘉賓專訪等多種形式,高密度、深層次、寬視野、全方位進行宣傳報道,擴大“大美青海”知名度。充分調動各市(州)、縣(市、區、行委)和企業積極性,整合資金和營銷渠道,有針對性地對客源市場進行持續宣傳推廣。

(三十二)加強人才保障。健全與全域旅遊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培訓機制,重點統籌旅遊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旅遊研究規劃、旅遊專業技術、導遊服務和鄉村旅遊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等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引進高端旅遊創意人才,培養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培訓涉旅從業人員,開展全域旅遊全員培訓,每年實現旅遊從業人員培訓1萬人(次)。強化對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的“全域旅遊”知識培訓。充分發揮青海省旅遊職業教育集團的作用,加快培養適應全域旅遊發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三十三)強化旅遊工作監督考核。建立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工作目標責任制、協調機制和考核獎罰機制,明確任務分工,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合力。建立完善幹部考核機制,將推動全域旅遊發展成果納入各級幹部考核內容。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全域旅遊的重大意義,以鍥而不捨、求真務實的態度,以全域旅遊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高度,認真貫徹本實施意見,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各地區要把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著力解決旅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城鄉環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形成合力攻堅、共建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工作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