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遠去,國殤難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31年9月18日夜,遼寧瀋陽,一聲巨響,九·一八事變爆發;

此後,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開啟了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

大半個中國被日軍踐踏:930多座城市淪陷,42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

美好家園慘遭瘋狂掠奪:3350萬噸鋼鐵、5.86億噸煤炭,1億立方米木材……

多少婦女,慘遭蹂躪,至少20萬慰安婦……

1000萬勞工被強虜,在刺刀下幹活,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直到被榨乾最後一滴血;

3500多萬

中國軍民的巨大犧牲,血與淚的歷史,不能忘,不敢忘。

9月18日,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這一天!如果你記得今天,請轉發出去,傳遞歷史,勿忘國殤,吾輩自強!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

[每個中國人,都應銘記歷史]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事變經過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臺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臺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瀋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藥,炸燬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與此同時,駐紮中方北大營和瀋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由於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

歷史影響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誌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

每年九月十八日,在全國各地發出的聲聲警報,陣陣鐘聲,是一種警示:中國人要勿忘國恥,奮發圖強;也是一種宣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可重演;更是一種昭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關注公眾號「知識磚」,每晚21:00獲取更多教育乾貨。

歡迎您把您的收穫、思考,或是對 「知識磚」的鼓勵和建議,在留言區裡和我們分享。

如果此篇推送對您有幫助,請轉發給更多朋友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