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爲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百花齊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後人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中,首先有個“老子”,被奉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因為連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所以中國又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叫做: “老子天下第一”!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又被尊為道教始祖,連民間也幾乎人人皆知,所以知名度極大。

其實,老子姓李名耳(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聃,周朝春秋時期陳國人。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唐代帝王姓李,老子被追認作李姓的始祖。

“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還有“孫子”。全世界都知道的又一部中國名著,即是《孫子兵法》。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戰國戰車

孫子即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後世尊之為“兵聖”,有 “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譽。《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

“諸子百家”中,既有“老子”又有“孫子”,這中間還應該有個“兒子”。這個問題,現在的人好像沒有聽說過。

其實,歷史真的有“兒子”,並且很多知道其事,不知道其人。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龍紋嬰戲盤

“兒子”即是兒說,戰國時宋國人,當時也是著名學者,因遊學於稷下人稱稷下先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其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其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兒子”能言善辯,是位“雄辯家”,或曰“哲學家”“邏輯學家”。現代邏輯學、哲學上的著名命題“白馬非馬”,就是這位“兒子”提出來的。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戰國戰車

當時,“兒子”離開齊國,騎著一匹白馬經過齊國邊境的關卡,齊國人按規定收取馬的通關“關稅”。兒子很不樂意,對稅務官說:“白馬不是馬,不能收我的馬稅。” 兒子太能說,弄得齊國的稅務官腦袋都大了。

兒子的後世不太出名,壞就壞在他擅長的學問上。喜愛《道德經》的人多,喜愛《孫子兵法》的也多,喜愛哲學的就太少了。“專業”太冷,想喜愛也喜愛不起來呀!

兒子選了個冷門專業,這姓也顯得特別冷,雖然人人都認識,幾乎沒有人能讀對。

“兒”的古音不讀“ér”(而),而讀“nì”(泥)。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黃鶯

唐代金昌緒有一首著名的《伊州歌》:“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寫得特別好,幾乎人人都會背,但總感到美中不足:詩句好像寫得不押韻。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思春圖

問題出在哪呢? 金昌緒沒有瞎寫,問題就出在漢字音變上。唐代“兒”就讀“泥”。你再將《伊州歌》讀一遍試試。

老子、兒子、孫子,這三個名人,就數兒子最倒黴!

諸子百家中有“老子”和“孫子”,為什麼沒聽說有“兒子”?

改琦《鬥草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