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

華爾街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很多人一聽“資產證券化”這個名字就感到不明覺厲,但其實它和你的衣食住行都有密切的關係。你使用過信用卡、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嗎?你用公積金貸款嗎?還有,你知道很多的基礎設施,像公路、橋樑,都是利用資產證券化來融資的嗎?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資產證券化的場景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它們到底在做什麼。我們先從一個例子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1 螞蟻花唄、京東白條

很多年輕人都使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借錢消費。那麼“大強子”也好,馬雲也好,他們借給你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通過資產證券化。

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

比如說你現在用的花唄,採取的是賬單分期的方式,那麼你借的這些錢,其實以後都是要還本付息的。這麼多人使用花唄,就意味著每個月都有許多賬戶在還本付息,換言之,馬雲的賬上每個月都有一筆穩定的利息收入,我們把它叫做“穩定的現金流”。馬雲就把這些貸款打包做成債券,賣給市場上的投資者,像商業銀行、券商、債券基金等等,然後把你付的利息的一部分支付給這些投資者。因為你的負債其實就是馬雲的資產,所以我們把這個過程就叫“資產證券化”。而這些賣出去的債券就叫“資產支持債券”,意思是說用這些貸款產生的利息支持著債券的發行。

資產證券化產品賣出去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債券投資者買了一個穩定的,4%到5%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而馬雲當然是最高興的了,因為花唄的利息在15%左右,而他賣出去的這些債券利息在4%到5%左右,中間有10%的利率差。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債券賣出去以後,他又從市場上融了資,又有錢借給更多的“剁手黨”,然後可以繼續做資產證券化,賺更多的錢。從2016年到2017年,螞蟻花唄做了1600億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你算一下,中間有10%左右的利率差,馬雲大概在這個業務中賺了160億左右。

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

這個模式其實就是國際通行的“信用卡貸款資產證券化”模式。除了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這種網絡信用卡以外,其實交通銀行、中信銀行都把自己的信用卡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發行了資產證券化產品,而像美國的運通公司、花旗銀行、美國銀行,也都是採用這樣的模式進行融資的。

資產證券化並不神秘,它就是將某個可以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資產,通過各種金融安排重新包裝成證券賣出去。聽上去這麼簡單,那為什麼會說它是這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金融創新呢?

2 資產證券化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土壤

資產證券化打破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分業經營,讓直接融資市場和間接融資市場被連接起來,為大量的金融創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土壤。這還要從二戰後的美國說起。

當時,美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就設立了很多機構,給出了很多優惠的政策,來鼓勵老百姓投資和貸款買房。60年代以後,美國中產階級又興起,所以購房和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需求就越來越大,銀行就出現了資金缺口。那怎麼辦呢?

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

投資銀行家們就開始開腦洞了:房地產抵押貸款,一般都是20年、或者30年的長期貸款,這些天量的貸款趴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面,完全是沒有流動性的。但是,你想一想,如果把這些貸款打包起來做成債券,就可以轉手賣出去,而拿回來的錢又可以繼續地放貸賺錢,對銀行來講這實際上是提供了流動性。這個產品,投資銀行家們把它命名為“轉手債券”,其實就是最簡單和最原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

這個產品推出以後,解決了銀行的流動性問題,銀行的放貸能力被數倍地放大了,老百姓也如願拿到房貸,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從70年代到2007年一路向上,號稱“永不下跌”。同時,原來銀行裡沒有流動性的資產變成了金融市場上的“資產支持債券”,通過像抵押、回購各種的轉手交易,創造了市場上大量的流動性。這就像一個池塘裡,本來是死水,現在通過資產證券化這麼一個方式,把這些水循環往復,變成了無窮的活水。

更重要的是,銀行貸款原來屬於商業銀行體系(間接融資市場),而債券屬於投資銀行體系(直接融資市場),這兩個體系自1934年以後就一直分業經營,涇渭分明。資產證券化這個產品出來以後,它就把美國政府死守了幾十年的分業經營擊穿了一個大洞,為後來各種金融創新開闢了更大的空間。其實,9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量化交易、金融工程,很多都是在資產證券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美國的影子銀行(避開銀行嚴厲監管的類銀行業務),也就是以各種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主體的。

給我一個現金流,我就把它證券化

可以說,資產證券化就像一個巨大的管道,把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直接融資市場、間接融資市場全部打通,然後創造了巨大的金融市場流動性,使得整個社會進一步地金融化。所以我們會說,資產證券化是80年代以來金融深化的最大推手之一。

本文改編自得到APP《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第41-4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