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峯:建議推廣「地熱+」多能協同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建议推广“地热+”多能协同模式

地熱能供熱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承擔了打頭陣的重任,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十三五”規劃。但目前來看,其發展仍明顯滯後於其他清潔能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我國地熱能產業發展速度、路徑、佈局,與其他能源的關係以及規模化發展的條件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文 | 別凡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建议推广“地热+”多能协同模式

高溫地熱發電會在西部取得突破

中國能源報:我國地熱產業的發展路徑是怎樣的?

曹耀峰:目前,我國地熱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的發佈、“深地探測”被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以及雄安新區的設立等都為我國地熱行業的開發提供了良好機遇。

具體來看,2035年以前,我國地熱發展將以供暖為主,發電為輔,逐步實現地熱供暖(製冷)的規模化發展,同時開展乾熱巖勘探開發技術的攻關。2035年以後,隨著乾熱巖開發技術的突破,預計地熱供暖與地熱發電將會齊頭並進

中國能源報:地熱產業發展應如何優化區域佈局?

曹耀峰:我國中東部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所處的六省市,中深層地熱資源年可採熱量達8.67億噸標煤,淺層地熱資源年可開採1.76億噸標煤。在這些地區,未來應重點發展地熱供暖,

替代燃煤鍋爐與農村散煤供暖,助推北方地區清潔取暖。

藏南、川西、滇西等西部地區蘊含豐富的水熱型高溫地熱資源。從評估結果來看,其高溫地熱發電潛力達3510兆瓦。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脆弱,是供應穩定、綠色環保的地熱能發展的絕佳機遇。應抓緊在青海、西藏、川西、滇西等地建立中高溫地熱發電工程和乾熱巖勘查開發示範基地,保障西部清潔用能。高溫地熱發電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就在西部地區。

同時,在夏熱冬冷地區,淺層地熱資源豐富,特別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系發達的區域。未來應以長江三角洲、武漢城市圈、川渝等地為重點,整體推進淺層地熱供暖(製冷)項目建設。

梯級利用促進集約化發展

中國能源報:如何實現地熱能的集約化發展?

曹耀峰:實現地熱資源的集約化發展,關鍵要注重梯級利用

。如在地熱水抽取方面,90℃以上的水可以用來發電,80℃-90℃的可用於供暖、製冷,60℃-70℃的可用於各種生產工藝用熱,40℃-50℃的可用於生活熱水,20℃-30℃的可作為熱泵的低溫熱源。

值得一提的是,梯級利用是中低溫地熱發電規模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中低溫地熱能量密度低,僅用來發電往往效益較差,因此應大力發展梯級利用技術。這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地熱資源利用率,解決尾水排放溫度高帶來的環境熱汙染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熱發電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進而提升地熱發電的競爭力。

中國能源報:地熱能與其他能源應是何種關係?

曹耀峰:我建議推廣“地熱+”、多能協同的供能模式。對現有產業園區、大型公用建築、居民區等集中用能區域,以及新城鎮、新產業園等新增用能市場,因地制宜實施多種清潔能源協同開發,互相借鑑成熟技術經驗,促進地熱能與其他能源之間的協調發展。

同時,如今地熱開發利用的邊界正不斷擴展,對城市汙水餘熱、採油汙水餘熱、工業餘熱、煤礦井下餘熱等“

非常規熱源”採用熱泵形式加以利用,可為周邊地區提供清潔、可再生的電力與熱力。這應該作為地熱能開發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扶持,加速推廣。

“家底”亟待摸清

中國能源報:規模化發展後,地熱能將在我國能源戰略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曹耀峰:地熱產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如果得到規模化發展,將產生顯著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從經濟效益看,“十三五”期間,地熱產業或能直接拉動投資4000億元,並帶動地熱全產業鏈總投資超1萬億元;至2035年,將帶動地熱全產業鏈總投資達5萬億元

在環境效益方面,將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大氣汙染治理產生重要意義。預計到“十三五”末,地熱能年利用量替代化石能源7000萬噸標煤,約佔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46%,佔非化石能源比重9.7%,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

在社會效益方面,將帶動地質勘查、建築、水利等上下游產業全面發展,促進就業容量不斷增加,“十三五”期間可提供近80萬個就業崗位;加速相關高端裝備國產化進程,助力實現“中國製造2025”;促進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中國能源報:對於地熱能開發,您認為還需哪些方面的支持?

曹耀峰:我國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工作滯後。“十二五”之前,國家針對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投入較少。“十二五”期間,國家共投入4.3億元用於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然而目前的資金投入仍遠達不到開展全國性的地熱資源詳查需求。

目前公開發表的中國大陸地區熱流數據只有1230個,用於地熱資源潛力評價的數據基礎與地熱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全國地熱資源總量評價的準確度不高。所以,相關部門還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開展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

同時,要抓緊關鍵技術攻關及配套技術研發,儘快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並堅持市場導向,

從一開始就不要形成補貼依賴,相關方要大力宣傳地熱能利用在能源結構調整及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此外,還應加強地熱方面人才的培養。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