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歷史沉澱的理性


題目裡的科學家其實可以換成許多其他名詞,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但對於那些其實一點也不懂中國文化,但言必稱“中國文化”,口口聲聲“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很寶貴”的人來說,這樣的問題會讓他們抓狂,反問你一句“做人怎麼可以這麼極端”,然後祭出百試不爽的偽辯證法。

很抱歉,這不叫極端。這種客觀存在的問題,本身就是反思之源,如果你稍微有點腦子,就會好好反思,然後做一個明理的現代人。如果非要抱殘守缺,給老祖宗臉上貼金,那你跟那些腦後垂著辮子的清朝人沒有什麼區別。

不管你如何粉飾中國文化,都應該看清這樣幾個事實:第一、中國哲學的高峰數來數去,其實在百家爭鳴時代,起點極高,但起點就是高峰,之後都在這個基礎上打轉,而且空間越來越狹窄。第二、即使是百家爭鳴時代,中國哲學也缺乏足夠的邏輯性,你現在能看到的典籍和民間老話,多半沒有邏輯可言,這是跟古希臘哲學的最大差別。第三、如果剔除歷史教科書裡造假的地動儀等玩意兒,你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太多跟科學沾邊的例子,當然,作為曾經璀璨的文明,實用類的技術成就還是有的。第四、宋代以後,世界文明史上的所有重大發明,完全跟中國無關。最後一點,你現在享受的現代文明的所有便利,都不是中國人所發明,從手機到電腦,從空調到冰箱,從抽水馬桶到電燈……如果靠你的老祖宗,你的生活標準只能參考清朝。

沒有科學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看不上“奇技淫巧”。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沒有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沒有具備足夠邏輯能力的哲學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忙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這幾個很好看的詞,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過化為兩個字:做官。

中國人太喜歡做官了,自古以來,很少有知識分子真正坐下來思考。少有的一些光輝人物,直到今天都未必能受到認同。

做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是想升官發財,還是想為民請命,所依託的都是體制。而在人類歷史上,體制從來都是對思想的束縛。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還有文學家,他們從來都是跳出體制的獨立個體。

當一個國家的讀書人牢牢依附於體制時,他們必然不會認同所謂的“異端”,偏偏思想、科學和偉大的文學作品,最初都是“異端”。

越是這種依附體制嚴重的地方,就越欠缺活力。眼下也是如此,那些招有編制的環衛工人都有一群碩士博士去報名的省份,那些不是公務員不是事業編制,哪怕年薪幾百萬也被人們視為不務正業,最好回老家找個好工作的省份,那些認為女孩子就應該留在家鄉當個公務員或者老師才算正經的省份,不都是年輕人最想逃離的地方嗎?


葉克飛


為什麼中國沒有誕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偉大的科學家呢?這個話題很沉重,之前有人討論過,道理很多人都懂,但都沒有被社會廣泛接受事實。原因就是,中國社會上迷信勢力已經成為主流。一些人文學者不但沒有為發展科學事業做有益的事情,反而在不斷的狙擊科學發展。比如,孫小淳這樣的人居然經常在媒體上呼籲把陰陽五行納入科學素養標準。我們看見孫小淳,吳國盛,田松這樣的神漢可以打著大學者的旗號為迷信搖旗吶喊,居然還擁有無數的粉絲,這樣的“迷信大國”前景堪憂。

中國的本土沒有誕生大科學家,是沒有誕生大科學家的環境,而沒有誕生大科學家的環境,是由於玄學思想在中國的根深蒂固,而之所以玄學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是因為易經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陰陽八卦,易經五行這些原本在19世紀就徹底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東西,在21世紀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帽子在神州大地上沉渣泛起,對科學事業起到了負面作用。易學思維就是比附思維,本質上就是一種巫學。錢學森迷信“特異功能”就是因為錢學森沒有科學素養,迷信了所謂的東方巫學和神秘主義,以至於他成為氣功熱的頭號旗手。

西方科學之所以可以崛起,是因為西方尊重純粹的分析,尊重邏輯和證據,對一切神秘主義都採取批判的眼光和態度。而近代的中國人出於民族主義的目的,對西方人統治科學界感到極端不滿,所以要把已經爛到家的玄學和巫學搬出來,把東方神秘主義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企圖以東方“科學”取代西方科學,獲取虛幻的民族自豪感。

我們看很多民科都出書,把河洛易學等封建迷信包裝一番後,就成為“解開宇宙密碼的鑰匙”。看看中國社會上,復古成風,偽國學大熱,封建殘渣肆虐,一些宗教團體也借偽國學包裝自己,迷惑了大量的信徒。很多高級知識分子迷信這些不人不鬼的東西,自甘墮落,張口閉口“阿彌陀佛”,自詡認知了“超越科學”“一等一大徹大悟”的“宇宙大智慧”。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懷疑探索者


有。

楊振寧在物理界,是可以和這哥幾位排在同一水平線的。不過,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什麼中國本土沒能自發產生偉大的科學家,即使是楊振寧,我們知道他的主要成就也是在美國完成的。

一個社會能否產生科學家,首先在於這個社會是否有科學。文藝復興之後,歐洲開始逐漸產生近代科學,於是優秀的科學家一茬又一茬地誕生。文藝復興的起點在意大利,而早期的大科學家,如伽利略等普遍都在意大利出生、學習、教課。後來,科學發展的重心移到了英倫三島,於是我們又看到了來自英國的牛頓、波義耳等大科學家;再後來,歐洲大陸又興起了科學熱潮,法國、德國(普魯士)的科學家也不少,而一戰之後,伴隨著歐洲政治動盪,很多人都移到了美國,於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科學界群星閃耀,愛因斯坦只是其中一員。

這其中沒有中國人,因為中國沒有產生科學,也沒有被科學之風光顧。當然,也不是真的沒有光顧,而是當這陣風颳來時,統治階級把窗給關上了,閉關自守,斷絕了向西方學習的這條路。

那麼為什麼在近現代科學出現之際,中國沒有能夠自發產生呢?

這其實也正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是英國的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技術十分推崇,他感到十分不解的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那麼發達,卻沒能產生科學。

這個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中國的學者們也給不出最準確的原因,但如果說內因的話,主要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以及統治階層的錯誤認知。

不過呢,我們還是要自信,一來中國人骨子裡並不笨,甚至我們要比大多數民族更聰明,所以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並不發達的民國教育體系,還是選拔出了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家,讓中國人也能夠對物理學做出一份貢獻;另外一點就是,當我們調整好方向,開始重視科學之後,科學家這個群體已經在逐漸壯大,出現大科學家的概率也越來越大,幾年前屠呦呦剛剛獲得諾貝爾獎,而事實上,中國科學家當中,已經有不少都距離諾獎不遠,只要不出現大的動盪,例如半個世紀前的那場浩劫,繼續提升科學家的待遇,中國科學界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新的一極,是一件大概率會發生的事。


分子美食家


【質疑創造價值】科學精神意味著嚴謹而大膽的叛逆。要想產生偉大的科學家,我們這個社會必須要允許甚至歡迎這種叛逆。歷史上和現實的狀況如何呢?是相當不容樂觀的,因為這幾位偉大科學家促成的科學進展,會顛覆我們對世界基本認識。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自從孔仲舒幫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所有的意見都必須是以儒家經典為準。這種意識甚至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語言裡面,比如“引經據典”“離經叛道”“名不見經傳”。可是不管在社會科學方面,還是自然科學方面,創新一定意味著指出前人的錯誤,提出前所未有的見解。

在古人傳統的學問儒學領域裡,產生創新的思想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比如在後來成為儒家主流的程朱理學,至今地位仍然非常高的王陽明心學,在它們剛誕生的時候,儘管在民間受到歡迎,但是也曾被官方目為異端,甚至動用政府的力量來否定和壓制。中國傳統的儒家一向是鄙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所謂勞力者治於人;有些學問比如天文學又被皇家所壟斷,技術上可以追求更精確的計算,在理論上要想有所創新,那簡直是太難了。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既能夠提出問題去質疑古代的錯誤思想,又要有足夠好的方法論傳統——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邏輯和數學。比如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念,有兩種學說同時存在,蓋天說(天如穹廬,地如棋盤)和渾天說(天如雞卵,大地平坦)。對於他們各自和之間的矛盾,有很多人提出過可能有問題,但是都不了了之。

這個基礎問題沒有突破,反映了在邏輯論證和幾何學上的重大缺陷。由於缺少這個傳統,一直等到明末清初,利瑪竇等人把地球概念和地心說、日心說帶到中國來才使中國天文學理論走出了泥坑,融入了世界主流。可惜這個改革開放,並沒有能夠持續下去,大清朝你懂得……到清末再重新開放,隨之而來的是百餘年的內亂外患,你也懂得……僅有的少數科學家們都幾乎失去了基本的工作條件。

當然今天科研的環境,至少是硬件環境已經具備了,但是偉大的革命性的成果誕生所需要的允許質疑、叛逆、顛覆的軟環境,是否有了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松鼠老孫


人是生活在歷史中的,他的成就會受時代和地理的侷限。近代科學傳入中國其實也就100年左右時間,所以問中國為什麼沒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的偉大科學家是不公平的。

哥白尼和伽利略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這樣的人物西方現代也產生不了,因為近代科學已經有了,這就是時代的侷限。牛頓是力學的集大成者,愛因斯坦是革新了經典物理的大師,這樣的大科學家以後也許還會再有,至於出現在西方,還是出現在中國不一定。

中國古代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寫出史記的司馬遷,比如明代創立心學的王守仁等。中國歷史上的這些著名人物及其成就足以證明中國文化是一個傳統深厚並充滿活力和彈性的文化。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既能接受到東方的傳統也能接受到西方的傳統,在我的眼裡司馬遷和王守仁是我學習的對象,哥白尼和伽利略也是我學習的對象。在思想上,我們既是柏拉圖的傳人,也是孔子的後代。

承認中國沒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並不會影響我們的自信,如果你推崇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你就去研究物理好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的科學思想,他們的靈魂就會活在你的身體裡。

科學是近代社會發展的引擎,隨著國家對科學研究投入的加大,以及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我相信距離中國科學家作出一流原創工作的時候並不遠了。

下一個愛因斯坦也許就在我們的身邊。

針對網友評論的討論:

1.日本確實有很多諾貝爾科學獎,但那也是社會長期穩定繁榮和政府民間持續對科學投入的後果,中國最近10年20年以來正在加大對科學的投入,假使這種趨勢維持不變20年,中國在未來很快將有大量一流原創工作出來。

2.科學昌盛今後將主要由技術和需求驅動,由投資和體制保障,中國科學的大進步還需要很多具體細緻的工作,但並非不可完成。


物理思維


誰說沒有?楊振寧就是牛頓、愛因斯坦一樣的偉大科學家。

只不過我們習慣踩活人捧死人,只喜歡死了的聖人,卻愛把活著的聖人罵成偽君子。

鄧稼先對楊振寧的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多次講過: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是可以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想媲美的,要比他獲得的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有更深遠的意義 ”

——鄧稼先夫人許鹿希,《至今熱血猶殷紅——謹以此文紀念兩彈元勳鄧稼先院士逝世20週年》

再看看美國科學界是怎麼評價楊振寧的:

量子電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國際備受景仰的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稱楊振寧為“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卓越的設計師”。

美國聲譽卓著的鮑尓獎在頒獎詞中稱,“這個理論模型,已經躋身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必將對未來世代產生相當的影響。”

以下是公告原文: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field theory which synthesiz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of the universe. As one of the conceptu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theory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modern geometry during the last forty year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s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combined with his championing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his promo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the youth in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reflect the scientific and humanitarian genius of Franklin himself.

當楊—米爾斯理論發表五十年之後,有一本論文集問世,名字叫“Fifty Years of Yang-Mills Theory”。篇目的作者幾乎全是諾貝爾獎得主,諸如't Hooft. Weinberg, Wilzcek, Englert等等。將近二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高能理論界幾乎全體大佬一齊上陣——為楊振寧的理論祝壽。

從以上種種來說,楊振寧絕對是近代以來中國,或者說華人,不,甚至可以說黃種人對世界科學,對人類探索未知最大的貢獻。

但是,楊振寧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一樣的尊敬。

我發現我們有多傳統有特別大的問題,比如葉公好龍、踩活人捧死人。

比如我們明明有楊振寧這樣堪比牛頓(鄧稼先評價)的科學家,但是輿論卻沒有給予他牛頓的待遇和評價;人們一邊貶低詆譭楊振寧,一邊喋喋不休,祥林嫂一樣囈語:為什麼我們沒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比如網上對他和翁帆的婚姻就極盡詆譭之能事,比如下面這種噁心的段子——

這種情況甚至連美國科學界都有點瞠目結舌,比如美國物理大牛弗里曼·戴森不明白在中國“為什麼人們要對一位新太太抱有敵意”,他在美國從未聽到關於此事的任何負面評論。作為朋友,他為楊振寧感到開心。“楊自己告訴我第二段婚姻讓他感到年輕了20歲,我向他致以最溫暖的祝福。我也認識他的第一任太太致禮,而且我確信她如果知道他有一個年輕的新太太照顧他的晚年生活,也會感到高興。”

所以不是中國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而是中國產生了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為什麼人們老愛詆譭他。


蘭臺


這個問題太尖銳了,中國沒有科學傳統,有很漫長的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國有科學人士比如墨子出現,他的門派講究科學實驗,也做一些機械設計,但都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停留在工程師的層面,因此沒有科學概念。後來到了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把很多科學書籍也燒了,因此後世留傳的科學類書很少,這就是科學的斷層。到了漢朝初期,韓信點兵很成功,有了中國剩餘定理,這是中國數學的世界級成就,後來到文景之治,追求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本來科學也會重新萌芽,但是好景不長,到了漢武帝時期,思想開始禁錮,要求學習儒教經典,其他門派的學問被封殺,於是,科學再次夭折。東漢末年分三國,世事動盪不安,曹衝稱象很成功,但沒有發現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原因可能是當時的國家已經失去了科學精神,而被易經的占卜八卦精神籠罩。到了南北朝時期,那就更不得了了,佛教進入中國,成為社會風氣,大家追求的是慈悲與來世,卻忘記了今生今世。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底下,也使得科學沒有機會萌芽——因為大家似乎沒有這個需求,佛教是麻醉人的。後來到了隋唐,這時候出現了科舉制度,但科學制度選拔的人才還是不重視數學水平,因為高考不考數學,所以大家都不學數學,因此整個國家的管理體制陷入了一種“無數目字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缺乏現代的會計制度。沒有數學,也就沒有科學,全社會沒有科學的土壤,一直到了元朝,這個蒙古大帝國本來可以吸收很多阿拉伯的數學,希臘的數學,但是,這個帝國很快完蛋了。後來出現的明朝,建國的是一個農民,還是一個和尚出身,本身就沒有什麼知識,除了恨貪官,他從來不追求科學。因此,這個國家依然沒有科學,這就是領導人喜歡什麼,下面就會追求什麼。皇帝不喜歡科學,下面的人也不會追求科學。到了清朝,康熙時代,有了很多傳教士來中國,也帶進了西方科學,但只侷限在宮廷。一直要到鴉片戰爭,中國被打醒,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世界很多年,在中國,科學的匱乏,總體上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中國,這個事情是一個夢,最後夢醒來,已經過了2000年了。中國人追求實用,老問科學有什麼實際的用處,這也影響了科學的發展——真正的科學肯定是要供養的,你老問科學的用處,科學就死了。


作家張軒中


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的出現,與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係。更重要的是有為他們的出現做基礎的社會意識,以及相應的時代因素。如果十七世紀牛頓沒有給出三定律,二十世紀愛因斯坦沒有給出相對論,在他們生存的那個年代一定會有人做出他們的工作。當然,那個人不會出現在中國。為什麼呢?看一看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那個時期的中國即可。

哥白尼以及之後的伽利略時代,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為近代科學在歐洲的誕生打下來思想基礎。沒有思想的自由,就不會有科學的創新。那時的中國在幹什麼?中國的明朝開始了閉關鎖國,儒家文化佔據正統思想,陰陽五行被奉為真理。

牛頓時代,歐洲多位科學家做出過與牛頓類似的工作。如萊布尼茨獨立發明微積分;胡克給出萬有引力的平方成反比;笛卡爾、萊布尼茨研究過不受力的物體的運動(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有那樣的科學文化基礎,即使沒有牛頓,其他科學家也會很快建立經典力學。牛頓同時期的中國在幹什麼?有西方那樣的科學文化基礎嗎?

愛因斯坦因給出相對論,成為牛頓一樣的偉大科學家。在愛因斯坦同時期,很多人也走到了相對論的邊緣。比如,相對論的速度、長度、時間變換公式叫做洛倫茲變換;龐加萊也被很多人認為差點給出相對論。但是,愛因斯坦那個時期的中國,有幾人知道物理(格物)是什麼?那時的中國人,有幾人知道麥克斯韋方程組?有幾人知道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科學本身就落後,再加上思想禁錮,相對論的創立不可能在中國完成。

愛因斯坦、牛頓那樣的人物,只能寄希望於後了。今天的科學交流比起牛頓、愛因斯坦那個時期要快速便捷得多了,今天物理學仍有“兩朵烏雲”——暗物質和暗能量。中國人並不笨,能不能在中國出現牛頓那樣的偉大科學家,關鍵看社會意識形態及科學文化氛圍了。


刁博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首先要從西方文化的發源講起。西方的文化發源於希臘,繁榮於古羅馬,在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哲學家,他們的行為已經是哲學和科學探索的最初形式,比如,古羅馬哲學家柏拉圖的主觀唯心論,他的徒弟後來又提出了客觀唯心論,他們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變化,得出了一年365天,日落日出月圓月缺,這些只是人的意念所致,事實上日月本身並沒有任何形狀改變,這些其實已經是科學領域的一個發端,同時,歐洲文化也借鑑了很多阿拉伯文化和猶太文化的精髓,阿拉伯人最先建立醫學科目和天文學體系,最早使用數學代數和太陽曆法,之所以歐洲文化可以更進一步,突破宗教,發展出世俗科學,這些有賴於當時羅馬的律法和希臘古代奴隸主民主制度,這些政治制度在公元前500年前就已經在歐洲的古羅馬存在,有很多做法到現在都還可以借用,比如城邦最高領導人可以通過在貴族中選舉出來,犯人沒判刑前都屬於無罪之人而不能區別對待,再比如國家不能因人的思想而定罪,這些所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民可以自由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可以針對任何事情提出質疑,包括宗教,這就形成了人們思維的開拓,為進一步的人類探索打下了基礎,後來古羅馬哲學家和科學家陸續探索了什麼是物質,什麼是人,物質的來源,等等,科學之門慢慢被打開。這個與當時為了驗證上帝的來源有很大關係,教會和科學家互相鬥爭,探索的都是世界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物質先有還是意識先有的問題,從而引發了一個全新的課題:世俗的科學與實驗。

另一個方面,中國古代長期的封建思想統帥一切,一些討論佛教起源的事情都被禁止,更何況其他更前沿的探索發現能夠被重視,而且當時中國古代人們生活只夠溫飽,文化禁錮加上忙於生計,使得更多的創造力都放在農耕上,中國的農業畜牧業在古代都非常發達的,只是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現實形成不了人們可以開拓思維的環境。到了近代,我們的科學探索基本上跟不上西方國家,只能建立在別人的成就基礎上發展自己的高科技,意義已不同,在此之前那就更談不上可以出現能夠傲視世界的大科學家。

多謝關注。


歐陽老師廣州


中國人裡有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比如楊振寧。

他在1994年獲得了北美地區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獎,官方的頒獎詞裡寫道: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field theory which synthesiz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of the universe. As one of the conceptu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theory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modern geometry during the last forty year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s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combined with his championing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his promo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the youth in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reflect the scientific and humanitarian genius of Franklin himself.

裡面已經把“楊-米爾斯理論模型”跟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貢獻相提並論,所以楊振寧算得上是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鮑爾獎獎章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在中國本土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這確實是這樣,至於為什麼,我們不如來聽聽熟悉中西方文化的楊振寧教授是怎麼說的:

楊振寧在《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一文中,列出了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五大原因:

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說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重視抽象的理論架構。
第二,科舉制度。
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巧淫技”。
第四,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其中第四和第五點,他認為跟《易經》有密切的聯繫,《易經》的思維方法是“取類比象”的歸納法,即使有所謂“推演”,也不是古希臘哲學家發明的演繹邏輯方法,而“天人合一”的觀念來源於《易經》,《易經》中的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和人道,認為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而演繹邏輯和擺脫“天人合一”的觀念是近代科學得以產生的基礎。

希望我們能從楊振寧教授的話裡獲得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啟示。






費曼學習法,在傳授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