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一心網:今天是6月6號,本身是個很普通的日子。但是因為明後兩天的7號、8號是影響絕大多數中國人一生的高考日,所以今天這一天顯得格外有些不同。

由於最近比較忙,需要時間安排的事情也很多,所以小心對於職場和心理相關內容的分享有些斷斷續續。不過作為高考這麼重要的事情,小心無論如何也是要分享一些內容的。

高考是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制度,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起於隋唐時代),這一制度曾顯示出選拔人才的優越性,深深地影響了東亞各國。

我們當下年輕人所參加的高考,最應該感謝的是文革結束後的重新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2018年,中國的高考制度已經恢復了41年。這41年間,數以億萬計的中國人因為高考改變了命運。雖然現行的高考制度依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們卻不得不說,高考制度人就是最公平的一種競爭機制。甚至對於很多人而言,或許是其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一、付出真的會有收穫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來臨,中國的經濟完成了從草莽到規範化的過程。一方面極大程度上完成了脫貧,目前還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數,已經降低到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最低點。但是另一方面,伴隨著改革紅利的趨於結束,階層的固化效應也在日益明顯。

階層固化的一大特點,其實就是教育資源的固化。由於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其從小接觸到的教育息息相關。所以那些整體經濟實力較好的家庭,可以給予下一代最好的教育,從而產生通俗意義上理解的“贏在了起跑線”。

伴隨著教育資源的掌握差異,所以社會上也就日益出現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緊接著,就是一些人對於中國高考角度的反思甚至抨擊,認為當下的高考制度太過落後,對於很多弱勢群體不夠公平。

但事實上,高考制度是目前看來,最能夠體現“付出即有收穫”的體制。舉例來說,比如你創業,無論你如何努力和勤奮,最終的結果依舊還是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最後能夠成功並不會因為付出的多少就立竿見影。相反,一些投入巨大的創業項目,照樣會以慘敗收場。

但是高考制度不同,只要你真正吃得了苦,成績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當然,每個人因為生而不同的天賦,花費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得到的回報不同這完全可以理解。

高考制度的回報其實也是非常清晰明瞭的,一個學生可以清楚知道,考到怎樣的分數,就可以報考怎樣的大學,最終畢業後可以從事怎樣的工作,獲得大致怎樣的收入。而且這種回報,會通過每一次的測試考試給予學生以激勵,讓學生對自己所處情況更加了解。

二、大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大學教育對於一個普通人人生的改變是非常顯著的,今天我們不去大講大學可以如何開闊一個人的視野,增強一個人的見識。僅僅從一些最現實的層面,讓大家瞭解為什麼高考是普通人逆襲命運的最佳“捷徑”。

其一,高考使得很多家鄉在偏遠地區或落後農村的年輕人,第一次真正有機會離開家鄉,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我們常說,改變人生首先要從認識到自己曾經人生存在的問題開始。當一個年輕人進入一座大城市,親眼看到,親身體驗過更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他的三觀必然會隨之改寫。人始終是環境動物,被所處環境所深刻塑造。

其二,高考給予了一個人重新定義自己人際關係的機會。這個是很難得的,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往往自己身邊的親戚和朋友,都是和自己家庭條件相近,階層相同的人。這樣一來,很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但是通過大學,你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和不同階層的人,這些人可以成為你後來整個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三,這也是最現實的一點因素,就是目前絕大多數的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都清楚註明了,要求本科(或大專)學歷。如果沒有這個學歷,求職可謂是處處受限。如果你想要進入一家更大的平臺,那麼學歷要求將進一步提升至985/211高校,這就是大學對一個人命運的最大的影響。

三、用人單位看重學歷是真正的公平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學歷歧視”這個詞,從各路媒體上來看,都是以一個貶義詞的形式出現的。

作為有人力資源從業經歷的筆者而言,其實想從反方向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就是用人單位在進行招聘時,向來都是“擇優錄取”的。那麼這個“優”,無非就是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外貌優,顏值高在面試和職場上的優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第二是能力優,由於受限於面試本身的形式,目前這點用人單位更多從職場履歷上來判斷;第三就是學歷優,這個判斷難度最低,只要確認學歷證書真實無誤就可以。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以學歷高低為判斷錄取標準是“歧視”的話,如果你是用人單位,你該怎麼判斷求職者的好與壞。是以外貌來判斷嗎?外貌歧視被吐槽的程度更甚。以“能力”來判斷麼?受限於面試形式,能力判斷方式多半就是以求職者過去是否在大公司大平臺工作過或過往是否擔任過管理職位進行招募,這是否又牽扯出工作履歷歧視?

以上,還是未考慮用人單位招聘效率的結果。企業招聘做為市場行為,每次的招聘結果未必要求的是招聘到的人最優秀,而是綜合考慮了公司發展戰略,崗位招聘急緩以及一些機緣的因素。如果某一崗位有幾十個,甚至上百的求職者進行投遞簡歷。那麼人事部門在進行簡歷篩選時,如何最短的時間內選擇出相較而言最合適的人才,學歷就是個最直觀易用的門檻。

學歷背後可以反映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你的學習能力,一個掌握了學習技能的人,無論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學習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技能,道理是相通的;其二是你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人,意味著他可以較好地安排學習時間,並且以成績的方式證明學習結果。而在工作中,自我管理,自我驅動和自我結果證明,同樣是最重要的素質。

以此來看,學歷並不完全等同於能力,但卻可以較大程度上展現一個人的素質。如果疊加效率因素和概率因素,那麼用人單位在安排招聘時看重學歷,其實就是在看重能力,這無可厚非。

四、你想做小生意還是做大事業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持讀書無用論觀點的人,喜歡舉相似的案例,比如李嘉誠學歷很低,比如馬雲學歷也不高,從而推導出一個結論——讀書無用。

這樣觀點的最大邏輯漏洞在於兩點:第一是把個案當作了普遍真理,第二哪怕是個例,也對個案發生的客觀背景和人物屬性進行了忽略。

無論李嘉誠還是馬雲,首先其成功的時代背景意義重大,其次其個人的能力和際遇萬里挑一。忽略這樣的客觀情況,只片面強調李嘉誠和馬雲就是因為學歷低才獲得成功的,這十分之荒謬。

高考,或許是你一生中最公平的一次選擇機會

那麼如果李嘉誠和馬雲是個案的話,這世界真正的普遍真理是什麼呢?大家可以看看上面這張烏鎮飯局圖。

在這張桌上,坐著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騰訊、京東、小米、美團、滴滴這樣深刻改變了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企業(家)。你看看這些中國最頂尖企業家的學歷,你還會認為,讀書無用麼?

在幾十年前,中國整體經濟和教育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一些膽子大,敢想敢幹的人發家致富。所以一些年輕人受此影響,因為讀書不好可以通過做生意一樣賺大錢。但時過境遷,當下的創業環境,早已進入了資本和科技時代。擁有良好的人脈資源圈和智力儲備,成為做成一件大事業的最基本條件。

順應時勢,因勢利導,才是最智慧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