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世界漸凍人日:用愛爲生命解凍

也許您從未想過這世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身體像被冰雪凍住,今天是腿部,明天是手,最後連控制眼球轉動的肌肉也不例外,每天目睹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他們是“漸凍人”。從出現症狀起,五年死亡率約90%……

沒錯,他們就是“漸凍人”,我國目前約有20萬名漸凍人,這些患者每月用於維持治療的進口藥物費用約為7000元,普通家庭要維持一個漸凍症患者的日常治療,十分艱辛!

6.21世界漸凍人日:用愛為生命解凍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從確診“漸凍人”到去世達55年,或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漸凍人”

冷一瞬,豈能體會凍一生的痛!

2014年,“冰桶挑戰賽”讓漸凍症這一罕見病進入公眾的視野,一桶桶冷水當頭澆下,全身瞬間“哆嗦”一下,以冰桶澆頭體驗漸凍人感覺。但其實“漸凍人”症這一罕見病,很多人並不瞭解。

6.21世界漸凍人日:用愛為生命解凍

“漸凍人症”,在醫學上被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ALS),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因為患者大腦、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患者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癱瘓,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

對於漸凍症患者,最痛苦的不是不能運動和最終的死亡,而是在整個病程中,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大腦和良好的皮膚感覺能力。

你觸摸他的身體,他能感知,但是無法給你回應;你與他說話,他能清楚的聽到,但是做不出合適的表情。他清醒的大腦看著肌肉一點點消失,甚至在肌肉和支配神經元失聯之前會有肉眼可見的跳動,那其實是肌肉最後的掙扎。

漸凍症的發病率

漸凍人症發病率(每年新發病例)為2/10~4/10萬,患病率為4/10~6/10萬。好發於中年人,病情的發展一般迅速而無情,從出現症狀起,五年死亡率約為90%。導致漸凍人症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比如大氣汙染、飲食不安全、藥物過敏、病毒感染等,這些因素導致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萎縮,從而出現全身無力,肌肉萎縮,肌肉跳動,說話不清、吞嚥困難等一系列症狀。隨著環境汙染加重,現在病人數量也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6.21世界漸凍人日:用愛為生命解凍

近20%的"漸凍人"被誤診

生活中,“漸凍人症”並不多見,公眾對此普遍存在認知盲區,有些患者發病時並不自知,耽誤了寶貴的早期治療時間。

由於部分“漸凍人症”發病早期出現的首發症狀為單側或雙側手部肌肉萎縮和無力等,與頸椎病十分相似,不少患者按照頸椎病治療方法治療。直到患者肌肉萎縮和無力會發展至全身,才被重新確診為“漸凍人症”,從而延誤治療時機。

6.21世界漸凍人日:用愛為生命解凍

媒體曾報道過家住北京市通州區,在2012年被確診為患有ALS的孔慶英老人的生活。

孔慶英的老伴趙岐升介紹,從2012年開始出現疑似症狀,家人能明顯感覺到不對勁,"之前我們經常各地旅遊,從2010年開始我老伴就不太願意再跟我出去,到2012年,明顯發現她走路時會走偏,後來也不再願意跟我到超市、菜市場買菜。

老伴總說自己頸椎不舒服,我們就以為是頸椎有問題,到醫院骨科就診,後來還進行了頸椎手術,但手術之後,走路不穩的症狀還是沒有改變,來回晃悠,後來醫生建議我們去北醫三院,醫生懷疑不是頸椎的問題,並做了肌電圖檢查,後轉入神經科,通過用反排查法,先後排除了很多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後,最終在2012年7月13日確診。

用陪伴和愛為其“解凍”

霍金是當今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時間簡史》的作者,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漸凍人"(ALS),自21歲確診以來,他一直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鬥爭55年直至生命結束,並在此期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

所以,再次呼籲大家多關注“漸凍人症”,提高防範意識。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無力、肉跳、容易疲勞等症狀,要及時在正規醫院通過肌電圖、核磁共振等檢查,診斷是否患上“漸凍人症”。如果我們在發病早期就能夠就診,剩餘的神經元數量較多,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等措施儘量延緩疾病進展,這種延緩也在一定意義上為下一步的治療爭取了時間。而對於有漸凍人的家庭,家人應學習專業的護理技巧,科學治療的同時,用陪伴和愛為患者“解凍”。

關注“北京尤邁醫學診所”或“尤邁健康”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健康資訊和協和專家遠程會診故事。如果您身邊有需要幫助的貧困患者,可添加微信號:youmaizs,基金會工作人員將第一時間與您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