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運營當「打雜」,有人卻借運營讓業績翻了5番!差距在哪?……

你把运营当“打杂”,有人却借运营让业绩翻了5番!差距在哪?……

1

最近知乎上有一門運營課講了一段互聯網的趨勢分析,我覺得很有道理,說的是互聯網發展可以分成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概念驅動的階段。

這個是互聯網的萌芽期,大概是從1995年持續到2004年左右。這個階段的互聯網熱衷追概念,什麼門戶網站、B2B、C2C都是在這個時期提出來。

第二個階段,叫產品驅動的階段。

這個階段從2004年一直持續到2016年左右。互聯網在經過概念期的洗禮後,從一個虛的東西,開始變成一個“產品”融入大眾的生活,像微信、美團外賣、滴滴打車等互聯網產品。

第三個階段,叫運營驅動的階段。

我們現在正處於這個時期。互聯網在經歷成長期的磨練,隨之也帶來了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大家的產品都差不多,想要在產品層面打造差異化越來越難了。

於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紛紛把創新的焦點放在了運營。像這兩年火起來的內容電商、社群電商,都是由運營驅動的互聯網產品。

2

聽完這三點趨勢,大家有沒有覺得跟我們傳統企業曾經經歷過的階段非常類似呢?

以前我們傳統企業想要尋找業績突破的思路,一是在產品端有革命性的創新,與競爭對手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格局。另一個是開闢新的銷售渠道,例如開展網絡營銷來增加銷量。

但是現在,大家產品同質化繁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網絡渠道的紅利也慢慢流逝,想要在這兩方面去突破同樣越來越難了。

而此時,在運營層面的尋求創新則是我們可以用來尋求差異化的一個突破口。

3

我跟大家分享兩個案例,這兩家公司正是通過運營層面的創新打破增長困局的。

第一個是飛機發動機的巨頭,美國GE公司。發動機是典型的工業零配件,零配件傳統的銷售模式就是靠賣產品賺錢,但是GE卻創造性地把這個零配件變成服務賣出去。GE是怎麼做到的呢?

GE先是改變了以往向飛機制造商出售發動機的做法,改為租賃發動機,然後按實際使用小時付費。這樣就降低了飛機的最終使用者航空公司的成本,航空公司的成本降低了,就會買更多的飛機,到頭來受益的還是自己。

GE的這套策略,就是通過運營層面的創新,把自己的工業產品轉變為一項服務。

另一個案例,來自我們的學員企業,他們同樣是一家工業產品製造商,但是他們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經銷商為王,客戶資源掌握在經銷商手裡,他們很難接觸到終端用戶,所以一直飽受經銷商的壓榨,利潤越來越低。

後來該公司的也是在運營層面找到了突破口。他們開發了一款微信小程序,貼在自己的產品使用說明書上面,客戶掃碼就可以觀看使用教程。

客戶這麼一掃碼一註冊,信息就到了自己手裡。他們後續再對客戶進行售後服務與盤活,客戶再買就直接跳過了經銷商找到他,與客戶實現了雙贏。

這也是通過在用戶運營層面的創新,盤活了終端用戶,砍掉了中間商,最終讓自己業績翻了五倍。

4

通過上面的兩個案例,我們會發現運營創新也是突破增長困境的好方法。

但是要複製人家的成功經驗,我們得先理解什麼是運營?我通過一個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運營的理解。

小李是一家奶茶店的老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製作奶茶。他的店還有一個業務員小王,小王主要負責在大街上派派宣傳單,給奶茶店拉業務。

經過一段時間後,小李發現小王的確能拉來一些客戶,但是銷量增長緩慢,尤其在隔壁幾家奶茶店相繼開業的情況下,競爭激烈,生意更是江河日下。

這時小李就請了新員工叫小張,寄望小張把奶茶店的業務做起來。小張首先分析了小李奶茶的特點,發現他在奶茶裡面加芝士,是小李奶茶的獨特配方。

於是他就重新設計了宣傳單,打出“獨家配方,芝士奶茶,買二送一”的口號,並在當地的一個飲食的公眾號投了廣告,迅速吸引來了一批新客戶。

在吸引了新的客戶之後,又積極地與客戶互動,跟客戶加微信,告訴客戶下次帶新朋友來可以“兩人同行一人免單”,提升了客戶的回頭率。

小張還積極挑選一些客戶做問卷調查,瞭解客戶對於奶茶的喜好、建議,然後讓小李改進產品。由於小張的這些方案,小李的店也慢慢走出了銷售困境。

5

上面這個小故事中,小李就像我們的產品部門,負責製造產品,小王就是屬於我們的銷售,負責把產品賣出去。而小張做的工作就叫做運營。

如果再進一步細分,小張提煉產品賣點,找媒體推廣宣傳,就叫做“市場運營”,加客戶微信,讓客戶帶朋友來提升回頭率,就叫做“用戶運營”,而找用戶調查,改進產品,就是“產品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