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象棋韜光養晦的千古一帝,若非短命恐早已統一中國

人生如棋,步步驚心。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帝王,他不但發明了象棋,而且將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進行了精準的計算:瞞天過海除權臣,交結南北穩乾坤,三年一劍強敵滅,殘棋未了留後人。可嘆天不假年,他過早地因病辭世了。如果上天再給他幾年時間,很有可能歷史上會再出現一位秦皇、漢武式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發明象棋韜光養晦的千古一帝,若非短命恐早已統一中國

宇文邕出生在一個帝王之家,他的父親便是西魏的權相宇文泰,他的兩位哥哥,一個是周孝閔帝宇文覺,一個是周明帝宇文毓,而他即將成為兩位哥哥之後的第三位北周皇帝,外觀上來看,宇文邕是何等的幸運,前途一片光明。但實際上,宇文邕卻是生活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隨時就有生命危險。北周是篡魏得來,宇文泰去世前,因為兒子們年幼,將大權交到了侄子宇文護手裡,囑託他好好保住宇文家打下的江山。宇文護很“對得起”他這位叔叔,先後擁立了兩任堂弟為帝,又先後弒殺了兩位“不聽話”的堂弟天子。而宇文邕,便是他擁立的第三位堂弟帝王。是步兩位哥哥後塵慘遭毒手,還是利用智慧保住性命幹一番事業,嚴酷的現實擺在宇文邕面前。

兩位哥哥是怎麼死的?一個原因,不滿宇文護專權,不甘心當宇文護的傀儡皇帝,急於收回權力,謀事不周,反遭其害。就象三國時漢獻帝下“衣帶詔”想殺曹操一樣,談何容易?惹了曹操,死路一條。宇文護與宇文覺、宇文毓雖是兄弟,但在生命與權力面前,親情是何等之薄。我不殺你,你就會殺我。與其等你殺我,不如我先殺你。宇文家族都是鮮卑人,並未受儒家三綱五常深刻影響,弒君之名與自己的生命比起來,顯然後者會佔了上風。宇文邕成為宇文護擁立的第三任皇帝,照樣面臨兩位哥哥同樣的危險。

宇文邕繼位做北周皇帝時,剛剛十八歲。為了避免兩位哥哥的不幸命運,他睿智地選擇了隱忍,不只對宇文護恭恭敬敬,心甘情願地讓他掌握朝政、軍事大權,而且率領皇族對宇文護的母親行家人長輩之禮,解除宇文護對他的警戒心。這一“忍”就是十二年,十二年裡,宇文邕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發明完善了象棋。史載“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宇文邕發明象棋,只是為了遊戲嗎?非也。象棋自春秋戰國時代就已出現,宇文邕應該只是據前人發明改造、完善而已,楚河、漢界,正是劉邦與項羽爭霸時的情景再現,一場象棋比賽其實就是一場沙盤推演、軍事演習。當時北周外有北齊、南陳、突厥之憂,內有宇文護專權、天子不能親政之患,宇文邕借棋說事,“二國爭強,戎馬生郊,干戈日用,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場之事,一彼一此”,既鍛練了用兵的智慧,又瞞過了宇文邕,讓他以為自己玩物喪志,巧妙地躲過了殺身之禍。

宇文邕在這十二年裡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暗暗積聚力量,剷除權臣,必須一擊成功,而不能打草驚蛇,自取其禍。《象經》製成之日,也正是宇文邕自覺力量足以制服宇文護之時。第一,此時宇文邕已經三十歲了,年齡上年富力強。其次,他策反了宇文直等對宇文護不滿的宇文家族兄弟以為外援;第三,宇文護兩次對北齊發動戰爭皆大敗而歸,失了軍心民意,但宇文邕並沒有怪罪他,反而安慰他勝敗兵家常事,不要放在心上,從而解除了宇文護對他的戒心。萬事俱備,宇文邕邀請宇文護共同拜見其母,並以孝敬為名讓宇文護勸說老夫人不要再過度飲酒了,有傷鳳體。為了表示誠意,宇文邕贈送宇文護《酒誥》一本,做為勸說老夫人不要過度飲酒的理論依據。這使宇文護感激涕零,對這個百依百順的兄弟哪還有什麼警覺之心?此時宇文護已是六十歲的老人了,而宇文邕正當而立之年。正當宇文護對著年邁的母親聚精會神地朗讀《酒誥》之時,宇文邕出其不意奮起一擊,手中的“玉珽”迎頭而下,將宇文護當場擊倒在地,而埋伏在旁邊的宇文直等人突然殺出,揮刀斬下了宇文護的頭顱。

剷除權臣,是宇文邕下的第一步好棋,否則他不但不能親政,而且會步兩位短命皇帝哥哥的後塵。宇文邕下的第二步棋,更是石破天驚:滅佛還俗。宇文邕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常年與北齊交戰,敗多勝少,宇文邕經過分析,國力不如北齊是主要原因。而大量的寺廟、道觀佔據了北周的土地,大量不勞動、不納稅的僧人、道士不但嚴重影響了北周的經濟生產與稅收,而且嚴重影響了北周用於打仗的兵源。從文化因素看,儒家相比佛、道兩家更有利於北周的統治與發展,宇文邕全面接受了漢人儒家的教育學說,因此決定在全國禁止佛、道的流傳。聖旨一下,地動山搖,毀寺四萬,三百萬僧、尼還俗,宇文邕不惜冒“下地獄”之危而強行滅佛,極大地增加了北周的國力,在對北齊的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宇文邕下的第三步好棋是北和突厥,南交南陳,集中力量剪滅北齊。北齊是北周的老對手,兩國的關係長期以來就是戰爭關係。要想戰勝北齊,只有內增國力,外和鄰邦,才能一心對敵。因此,宇文邕採用漢高祖劉邦的“和親”之策,千方百計討好突厥,最終成功娶得突厥公主阿史那氏為後,與突厥王結成姻親關係,不但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危險,而且在攻滅北齊的戰爭中引為外援。在南方,宇文邕與南陳國主陳宣帝陳頊達成協議,雙方互派“大使”,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同意夾擊北齊,共分疆土。萬事俱備以後,宇文邕毅然發動了北周滅齊之戰。北齊高緯在面對北周、南陳、突厥三方強敵的情況下,竟然聽信讒言自毀長城,族滅了最後的國之棟樑斛律光,臨戰竟然還帶著國之尤物馮小憐,大失軍心民意。北周武帝歷時三年,連續對北齊發動河陰之戰、平陽之戰、鄴城之戰等幾次大的戰役,終與齊王宇文憲會師介休,南陳也派大將吳明徹統兵十萬攻佔北齊淮、陰、泗諸城,北齊在宇文邕第三步棋的凌利攻勢與眾叛親離之下被成功“將軍”。

宇文邕之志,在於混一華夏,成秦皇、漢祖之業。攻滅北齊後,三國相爭變成南北對恃,因此宇文邕的第四步棋是“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使天下一統”。突厥雖然暫時和親,但突厥王俟斤胡人野性,與其共滅北齊時已顯難以駕馭之兆,非一戰決以勝負,不能解除北方之危也。公元578年,宇文邕親率大軍五路北伐突厥,實現他統一全國的恢宏計劃。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宇文邕在北伐突厥途中突然患病辭世,棋未下完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這位中國象棋的發明者,在實戰中沒有機會下完他統一華夏的人生大棋,懷著深深地遺憾離開了楚河、漢界。三年後,另一位英雄橫空出世,隋文帝楊堅續下宇文邕之棋,北擊突厥,南平弱陳,終成華夏一統。(作者:陸棄、孫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