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中華民族是特別惜命的民族,命比一切都大,包括尊嚴、自由。只要能活命,願意用所有代價去換,包括尊嚴自由。好死不如賴活著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但在《我不是藥神》裡,四個配角,三個白血病人卻不是隻有簡單求生欲的人,因為這點不簡單,就成了程勇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四個幫手是精心設計過的,看上去也能代表普遍病患群體,有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幾位只是符合劇作,並不是中國的普遍現實。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兒童,是希望和未來,沒人願意看到孩子受罪(常見)。這一塊卻用單親媽媽表現,還是一個美豔和跳鋼管舞的媽媽(不常見)。明明是為了表現單親媽媽照顧病童的辛酸,藥神卻用兩場喜劇展現,一場讓主管跳鋼管舞,一場讓單親媽媽像報恩一樣主動撲倒程勇。效果佳。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青年,充滿一切可能性,是建設社會的必要力量(常見)。黃毛卻是一個非常仗義和善良的非主流,是願意為了更多人活而選擇自己死的人(非常不常見)。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中年,擔負著穩定社會最小單位——一個家庭的責任。老呂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對比單親媽媽和打老婆的程勇),他得病後試圖自殺是不想拖累家庭,想活下來也是為了照顧親生兒照顧家庭。小善良小懦弱。(最常見)。在故事裡負責牽頭和聯絡。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老年(常見),但故事裡的老人,會英語、知識分子、牧師、絕不能容忍無辜群眾上當受騙、會拖著老年病體跟無良醫生死磕(非常不常見)。由於中國的特殊情況,一個不能忍受無辜群眾被愚弄的知識分子在文革時肯定就死掉了,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氣死,能活到2000年已屬稀少。而我們最常見的中國老人形象是:對家人含辛茹苦,對外人佔便宜沒夠。基本對社會沒有貢獻,不搗亂就算做好事,一般生活是跳廣場舞、唱紅歌、看新聞聯播、帶孫子,還教不了孫子什麼有用的東西。有意願學習、充實自我的老人都是少數,多數以消磨餘生為主。

這樣的老人,我們大多數家庭裡都有一個,是我們愛的親人,傾家蕩產也會讓他活下去,但如果是別人家的,我們不會像對待兒童那樣去愛護。

題外話,中國這一代的老人很可悲,一輩子奉獻給國家,沒想到是奉獻給了國家的彎路。如今國家強大富裕其實跟他們沒啥關係,他們也成了國家最不被待見的一群人,養老金都快要被催著上繳了。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在故事裡,老人的出場也比較奇怪,是程勇需要一個英語好的病人,結果老呂推薦了牧師,在上海,英語好的年輕病人比老年病人多吧?而且牧師也不是中國常見的老年職業。相比之下,那個握著警察手的老太太是我們生活中就有的老人,她就是想活,就是不想死,哪怕吃掉房子車子和孫子上學的錢,雖然她活著還是消磨餘生。這樣的人,你不是她的家人,你會冒死為她買藥嗎?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圖by 《我不是藥神》

分析下來,除了中年老呂,單親媽媽、非主流、老牧師,都是凝聚了真正中華傳統美德,內心有大愛的人了。劇作需要這樣的偉大人格,尤其是偉大人格的黃毛主動赴死。只有這樣,一個非親非故自己也沒得病的小商販程勇才願意為他們冒死進藥賠本賣藥。他們先展現了人性奇觀,普通人程勇才受到感召。

如果他們真的只是普通的白血病人,一個不好看不會跳舞的單親媽媽,一個小勇小善的非主流,一個跳廣場舞的老年人,跟他們萍水相逢的程勇除了為掙錢進藥,根本不會有接下去的行為。故事原型陸勇是因為自己得病需要買藥進而幫病人有償代購藥。藥神是一個感人的好故事,但算不算是現實主義力作呢?我們的現實好像要殘酷得多。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我不是藥神》的主人公原型,陸勇 圖片來自網絡

活著比一切都大,但並不是活著才是一個人,只有當你活著,並積極維護自己和身邊人的尊嚴,在不公平的事情上願意站出來,願意爭取本該屬於自己的人權,願意為捍衛自由而做出努力,才真的是一個人,就像故事裡的黃毛、牧師。這本不該是人性奇觀,只是我們見得太少了,就成了奇觀。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值班主編 | 董嘯 值班編輯 | 李星銳

這是第 392 篇文章

- END

邵藝輝|《我不是藥神》:一切求生欲都應該被讚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