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讀書教育改變命運,現在很難

教育改變命運,有兩種解釋:

一個是教育提高了你的能力,改變你的命運;另一個是教育給了你學歷,這個學歷幫助你改變了命運。當然還有可能是二者結合起來。

我本人應該說是被教育改變命運的人,我之前是知青,十八歲去了農村呆了八年半,之後回到北京待業期間恢復高考,我就考進大學,一年半之後考了研究生,當時有學歷的人是很少的,可以說這是改變了我的命運的。

可是,現在教育還能改變很多很多底層人的命運嗎?恐怕很多人越來越不看好。在1977、1978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教育確實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可是到了當下,我們說階級固化,其實這個事情不新鮮。一個制度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所有社會成員對這個制度都是陌生的,所以在這個制度下博弈相對來說大家是比較公正的。

在古代讀書教育改變命運,現在很難

後來所有人都會看這個制度有沒有一些小漏洞,有點小漏洞就要利用,那麼誰更能利用?肯定是有錢有權的人更能利用。

時間久了之後這個制度雖然沒有變,但是在這個制度的博弈下底層人將吃虧,有權有勢的人將佔便宜。

比如高考判卷子還是公正的,但是他們利用家教、把孩子送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學校,久了之後窮孩子想進入北大清華那就難乎其難,所以教育改變命運就變得越來越落空了。

不過,我對“教育改變命運”觀點的批判遠沒有結束。比較一下中西文明,歐洲的傳統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而我們不是,我們的農民如果肯幹、發財可以做地主,歐洲不行,你什麼出身就是什麼出身,改變不了。

我們的人好好讀書可以做官,在歐洲做不到,是身份決定的一種等級制。

所以,在中國古代就是教育可以改變命運,你原先是白丁,中了舉就可以做官,我們很多大官都是祖上沒有人讀過書的,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古代社會是這樣的。西方古代社會不是這樣的,我們的自由度要高於西方,人們的機會多一點,這或許是我們比他進步的地方。

但是後來呢?教育改變命運在現代西方還在發生著嗎?仍然不會。為什麼不能發生呢?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現在的德國是一個棗弧形的社會,中間大兩頭小,很有錢、很有權的人是很少數的,很貧困、沒著沒落的人是很少數的,中間的中等收入的階層是大多數。大多數人出身就是中等階層,本人只要特別不著調、都不會淪落到底層,你不需要教育改變命運。

人們大多數就是在中間待著呢,社會上只有職業差別,少有階級分野,藍領工人不會羨慕白領,進大學深造,全憑興趣,而不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幹嘛拼命讀書改變命運呢?你跟德國人講,他不會理解所謂“教育改變命運”。

也就是說,教育改變命運曾經是一句好話,在古代中國和西方相比擁有更高的自由度,但是現在和古代完全不一樣了。

今天如果說一個社會還需要教育來改變命運,說明這個社會是一個制度落後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變成棗弧形、橄欖形的社會,而還處於金字塔形,這個社會結構就有問題。在這樣的結構下如果還不能發生教育改變命運就更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