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北上廣是你最後一塊「遮羞布」

也許北上廣是你最後一塊“遮羞布”

你為什麼還留在這

很多“飄兒們”都會說自己拼搏在大城市有多麼多麼的不容易,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有多大,自己存不下錢,自己要精打細算過日子,好像每天隨時生活在溫飽線上下。不過,好像留在大城市機會多生活精彩,說不定哪天就升職加薪登上人生巔峰了。

但是,看看你周圍比你大個5.6歲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你想要的嗎?你現在又是否重複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呢,唯一不同的是好像你更先進一些,你會用支付寶、滴滴、微信、螞蟻花唄,或者是年輕了個5.6歲。

這些終將會逝去種種又讓你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優越感,支撐著你在這座城市中待下去。但是這種生活是你想要的嗎?這種一眼看得到的生活有沒有盡頭呢?

所以面對任何一種境遇,我們都需要去分析適不適合自己,如果你不是對於成功有一種極端的渴望的話,那麼你終將會沉淪到這些生活的瑣碎中,最終變成鹹魚。如果你在任何境遇中都能積極擁抱生活的話,那你現在的處境又有什麼關係呢。

例如三年前的現在,我選擇離開杭州回到老家,在別人看來多少有點逃離北上廣的意味。

但對於我自己來說呢,我當時和朋友的原話其實是這麼說的:“我其實是曲線救國,說不定哪天我還回來呢。”人生如此之長,為什麼要用地域來限制自己的發展,在這個移動互聯的信息化社會,當你有勇氣摒棄安全感,還有什麼能夠限制你的嗎?

而後,回來的一切都朝著不確定性發展,但好像都往著更為開放的時代發展!你看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不正是如此嗎?社群經濟線上教育培訓,都讓你能夠更精確的找到組織,即使是你在一個小城鎮中你也可以跨區域聯繫到很多一輩子都見不到面的人。

你能通過很多方法去學自己本來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事情。處於任何境地都有選擇一已心境的自由。現在回頭來看,我似乎更有底氣去回到那個城市去拼搏了。所以我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反而是驗證了當時分析之後決策的準確性。

如果說你怕你回到老家會安於朝九晚五的生活,那麼你骨子裡就不是積極成長的人。遲早會被現在你所處的這座城市所驅逐。如果你一定要說在大城市裡機會更多,那確實,但實際上那也不一定屬於你啊!因為以你的人生態度,你更可能是成為那些抓住機會的人的分母。

為何如此?因為你會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最終都是要有人做的,因為大多數簡單性的重複性的事務都需要去完成的(你現在做得事情大多數人工智能都能去做了,只是考慮到成本和不穩定性的影響而沒有繼續市場化推行)。

也許就現階段來說這些事情是你謀生活的手段,但是要是連人工智能都學會了這些事情(以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這些工作被替代將會在5-10年內發生),到時候還需要你幹嘛?況且你還會生病請假要求加工資。

我們中的很多人每天都會說自己好忙,好像不說自己忙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然而,真的如此嗎?我好幾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對比,在地鐵或公交上,有的人對著手機屏幕看著電視劇或者綜藝“全神貫注”,有人對著手機屏幕在“全神貫注”背單詞。

在被動灌輸娛樂至上的時代,人們會說我這是在休息,為了得到休息後能夠更好的工作,但是就實際來講這種休息對於改變生活現狀又有多少的幫助呢,你的注意力被持續的收割,而你卻沒有獲得成長,第二天要面對的問題依然會擺著桌面上。

難道因為你的被動選擇性忽視它就會消失不在嗎?而那位在持續提升自己的朋友,仍然在給自己生活創造出可能性,不說英語對於他的現行生活有多少用處,最起碼別人有改變生活現狀的態度,更何況有一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

從現在開始往後看,我們會看到即便是現在在同一節車廂裡,相仿的年齡,付了同樣的車票錢,駛往同樣的方向,兩個人對於人生的態度完全不同。因為兩個人忙的質量完全不同。按照知識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的運行規律,我想幾年以後兩個人的人生車道就完全不同了。

其實,我並不想勸那些在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的人回來。第一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無權去說什麼。第二對於那些把目標定義為“討生活”的人,即便回來了又如何,唯一的好處可能只是戳破了那個幻想的泡泡,扯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讓現實告訴自己,以你的人生態度,無論呆在哪兒都一樣。只是這一次你完全認清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