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考失敗,一蹶不振,家長需做3件事

孩子中考失敗,一蹶不振,家長需做3件事

來自網絡

在家學寶的留言中,我們有收到很多類似“孩子考試失敗後,家長該怎麼辦?”的求助,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儘快從考試失敗的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其中,有一些孩子,尤其是平時成績一直都很優秀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一蹶不振,面對這種情況的家長是最為焦急的。

孩子考試失敗自然會產生挫折感,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有些孩子經過短暫的調整便可恢復,而有些孩子卻從此變得消極懈怠,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無疑,他們的逆商是不同的。“逆商”由斯托茨於1997年提出,它是用來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種指標,反映了一個人面對逆境、挫折時的心理狀態和應變能力。

孩子為什麼會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就一蹶不振呢?主要是因為孩子將考試失敗的挫折感無限延伸了,

心理學稱其為“泛化”。

如,這次考不好,老師肯定不重視我了;媽媽一定會很失望;競爭對手肯定看不起我了等等。


面對孩子考試失敗後一蹶不振的問題,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1、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

或許在家長看來,一兩次的考試失敗根本不算什麼,但對於孩子可能是莫大的打擊,所以,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孩子考試失敗後的挫折感,以及一蹶不振背後的沮喪感和無助感。

如果家長能理解孩子這些複雜的情緒,那您和孩子的連接將更加緊密。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的前提,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納,他就會願意向您傾述並尋求幫助。

關於孩子負面情緒的具體操作方法,您可以查閱家學寶中題為《與孩子高效溝通,頻率一致是基礎》的文章

2、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歸因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的研究發現,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以歸納為六個維度——

能力天資:如有的孩子生來樂感很好,有的孩子天生就對數字很敏感;

努力程度:如有的孩子學習勤勤懇懇,有的孩子學習不是很投入;

任務難度:如有些考試比較簡單,有些考試就難一些;

運氣好壞:如孩子們遇到不會的選擇題時會用猜測的方式作答,有時候運氣好猜對了,有時候則相反;身心狀態:

如考試的時候是不是有身體不舒服;

最後其他因素統稱為第六個維度。

我們對成敗的原因分析會對未來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將考試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天資,如,我真是太笨了,那麼對以後的考試依舊不會寄予希望。

而當家長引導孩子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客觀分析考試的難度和當時的身心狀態的負面影響,那麼孩子還會有信心面對以後的考試。

3、增強孩子的控制感

研究發現,面對失敗時,低控制感的孩子往往會這麼想:數學太難了,我肯定考不好;對於英語,我已經無能為力了;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又何必白費力氣呢?

而高控制感的人在面臨挫折時依舊能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從中找出挽救的方法並且採取行動,決不輕言放棄。

為了增強孩子控制感,家長可以這麼做:

對於孩子的教育不溺愛、不包辦、不過度保護;

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不刻意去幫助孩子,讓他們有獨立完成事情的機會並且允許他們犯錯。

此外,家長可以適當降低對孩子學習或做事情的標準,引導孩子建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孩子中考失敗,一蹶不振,家長需做3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