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這裡的馬來,不是指東南亞那個馬來西亞。

這是唔哩菌,最近在網上剛學的一個新詞。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如圖所示,這就是“馬來人”,什麼東西都碼下來,留待之後去做。

在生活中,我們似乎見過很多這種“馬來人”。

看著日益消失的腰圍,網上瘋狂地找減重教程收藏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要期末大考或者資格證考試了,碼了一堆歷年真題存著,然後就讓它們老死在硬盤裡;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馬上女友/男友生日了,平時五指不沾陽春水的自己決心給另一半一個驚喜,

網上搜“王剛師傅”的美食教程看了一遍碼下來,然後到了日子選擇出去慶祝。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馬來”似乎越來越多。

時至今日,甚至可以說我們都是“馬來人”。

為什麼會產生“馬來人”?

楊德昌在《一一》裡說,電影發明之後,人類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長了三倍。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這句話不是說,人類的平均壽命在增加,而是指通過電影,我們能獲得超越個人生活侷限的生命經歷,拓寬了生命的寬度。

這種拓展也不單是通過電影,書籍、音樂、互聯網、報紙、電視等一切可以充當媒介的東西都可以實現這個功能。

“馬來人”也是基於此前提產生的。

換句話說,沒有網絡這些介質,就沒有馬來人。

這種“馬來”是一柄雙刃劍。

好的一面是做個“消費上的馬來人”,它能讓你少衝動、多思考、慎消費。

譬如逛淘寶、京東時,看見一個感興趣的東西就收藏,但也僅限於這步。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對於不少動不動就買買買,買完了就哭爹喊娘要剁手的人來說,無疑福音。

至少不讓你變成楊過。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但在工作生活中做個“馬來人”,往往約等於拖延症患者。

這是某個剛畢業邊工作邊準備考公務員的小年輕的一天:

A君每天早上起床都會想,再多睡一會兒吧,反正很快就能收拾好出門。她匆匆忙忙出門,正好錯過一趟公交車,不得不多等一段時間,這時車上已經擠滿乘客,早高峰堵車近半個小時,只差幾分鐘就要遲到了。

A到辦公室,首先在筆記本上記錄今天要完成的工作,然後打開電腦、登陸QQ和微信、查看郵件,處理完未讀郵件和留言消息,A覺得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再開始處理工作。工作只完成到一半,已經是午餐時間,下午還有時間,工作下午再接著處理吧……下午領導安排A準備一份彙報資料,A只能將已安排好的工作延遲到下班後處理。

因為晚上加班,A取消晚上的健身課程,回到家裡因為太累,想著考試還有一段時間,明晚再複習。A的心情很糟糕,心想:明天我一定要早點起床,這樣就不會浪費等車堵車的時間,也不會擠公交擠得難受,就可以早點開始處理工作……雖然很累,A還是看了一下抖音、刷了一遍朋友圈、刷了一遍微博,又是新的一天。

不到黃河不知道急,這就是“馬來人”的特徵。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導致這一切的原因也很簡單——

外在的強誘惑與自身的低自制力。

現在人普遍沒有啥抵抗力,這並不是說以前就很自覺。

唔哩菌小時候也不自覺,但是那會玩是需要有朋友的。

但現在不同,有無朋友無所謂,只要有臺手機,就能一個人玩上一天。

刷刷知乎、逛逛微博、看看朋友圈、玩會兒抖音……幾個小時就去了。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來自某不知名網紅:

“網上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超喜歡在上面。”

“學習是不可能學習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學習的。”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話雖搞笑,但切勿實際操作。

對於某些不太緊要的事來說,“馬來”倒也不損失什麼。

但對於某些很重要的事來說,還“馬來”就很容易出事。

尤其工作上,不要什麼事都放在最後一天來幹。

那樣做,也別怪老闆上司怒氣值瞬間回滿。

又學新詞了,朋友,你是“馬來人”嗎?

學會分清主次,今日事今日畢,這是迴避“馬來人”壞影響的第一步。

在這基礎上,慢慢地學會合理分配時間,而不是時間全給了刷手機。

總之,做一個消費上的“馬來人”,生活上不“馬來”的人。

最後,你是一個“馬來人”嗎?

如果是,你是屬於“消費上的馬來人”,還是“工作生活裡馬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