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丨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通常意义上的骑士形象,应当是身着盔甲,骑着骏马,正义凛然,锄强扶弱的英雄模样。但在《堂吉诃德》的故事里,骑士如堂吉诃德,是一位头盔破烂,坐骑瘦弱的滑稽人士。这部五百多年前出版的西班牙文学作品,为何能让这样一位骑士形象深入人心?今天,小黑板就向你介绍这位传奇人物。

板书丨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

情节梗概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堂·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主人公堂·吉诃德

他的原名是阿隆索·吉哈诺,是一位曼查的落魄乡绅,喜好读骑士小说,甚至可以说到了痴狂的地步,也因此整日沉溺在幻想中,立志恢复所谓的古代骑士道。他所经历的“探险”荒诞滑稽,引得旁人讥笑,但在堂·吉诃德自己眼里,将平凡的生活幻想成无数挑战。经历过好几次出游探险后,他最终返回故里,竟一病不起,最后在临终时幡然醒悟。

板书丨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和随从桑丘

堂·吉诃德名字前的堂,在西班牙语里是一种尊称,意为某某先生。同样,要称呼为某某女士则在名字前加个“堂娜”。从名字中便可以看出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心里的幻想。他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挂上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上一个破了洞的头盔,要去当骑士,锄强扶弱,打抱不平。

为了符合骑士身份,他找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跟在自己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心上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雅,把自己当成骑士传奇里的英雄人物,要去解救自己的心上人。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闹了许多笑话,但还是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老板当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算是完成了受封仪式。

后来,他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侍从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作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作传说中的曼布里诺头盔,十分滑稽搞笑。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衙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自己的心上人去道谢,说是蒙受她的恩惠才能获得自由,结果反被罪犯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后来,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做游侠骑士一年。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已一病不起。但经过一番游历,他已认识到自己从前是个疯子,那些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从如此丰富的探险经历来看,堂·吉诃德是一个两重性格的经典人物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也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

虽说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他又不乏一个理想主义化身的形象。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

板书丨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堂吉诃德不满现实,但是他既不知生活的根本问题在哪,又不知怎样去切实去解决,所以在对骑士文学入迷之后,他就盲目模仿,试图游走天下,匡扶正义,实现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则。

可是他一点都不清楚他所要改造的现实,和怎样改造现实,于是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现实环境,并用脱离现实的手段,实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动。用骑士的道德行之于当世,就是用昨天的思维做今天的事,用旧的准则去面对新兴事物,自然会换来一个滑稽的结局。哪怕他的出发点再善良,也绝对不能取得如愿以偿的结果。

在整部书中,作者的基本态度还是乐观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旧世界已经无可挽回地倒下去了。但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刚刚萌芽,在西班牙的出路还很模糊,因此作者能看出旧的怎样死去,却不知新的怎样出生,因此在他看到游侠骑士不能丝毫解决社会问题、社会还是照样不合理时,他不禁也感到迷悯而怅然了。因此堂吉诃德的行侠仗义越接近尾声时,作者对他的行为就越同情,使人觉得这位骑士的一生,虽然没有足以不朽的业绩,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

所以堂吉诃德的死,既宣判了骑士文学的死刑,又用骑士精神去反对封建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庸碌自私,是一种悲剧的收场。

但是堂吉诃德的死也抛出了一个问题:旧的世界无路,新的事物还未诞生,在塞万提斯生活的世界里,未来向何处去还是一个问号。这也是这部作品一直吸引我们的原因:因为它不仅内容精彩,还引发无数哲思。

随从桑丘·潘沙

桑丘朴实善良、目光短浅、自私狭隘、胆小怕事。他原本是一个穷帮工,因为生活没有出路,他才跟着堂·吉诃德出来,相信未来有一个“海岛总督”做,以借此改变他一家人的窘况。这个形象基础是穷苦的劳动农民,因此他在书中不论是怎样的情境下,始终保持劳动农民的特点。

因此,桑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重实际:不管堂·吉诃德有怎样的臆想,怎样将一件正常的事情说得天花乱坠,他都有自己的判断:一切从其切身利益出发,明白客店不是城堡,风车也不是巨人。不过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主人的随从,他不能有拂主人的意志,所以也只能跟着堂·吉诃德一起疯。

板书丨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和桑丘

他对人忠实:不管碰上了什么危险,他都没有丢下堂·吉诃德独自离开,他始终热爱他,跟他去为了实际报酬和未来能管理一个海岛的许诺。他虽跟着主人去受苦,但却有眼前的获得和未来的期待。他容易轻信,但却有判断的才能,并颇为聪明机智,在他的嘴里谚语一串一串注外出,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能主持公道,同情弱者,并仇视与嫉恨不平世道。这集中在他当“总督”时所实行的仁政上面。他向往成为“总督”的不切实际理想在故事的第二部中得到了满足,原本是为了看桑丘当总督闹笑话的人也不得不在此佩服其三分。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农民远比那些达富贵人更能治理好国家。他在一个叫做“布拉它留”的“海岛”,坐堂审案,对三件案子(裁缝与雇主的纠纷、借钱未还的纠纷、诬告强奸案)的处理,十分高明。这在昭示西班牙人民:渴望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理想,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实现。他离任时两袖清风,并说明他是一个例外的“总督”。

桑丘是作为反衬堂·吉诃德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许多细节都反应了这一点: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

板书

《堂·吉诃德》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它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使得这本书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受到读者的认同。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反对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呼吁人们回到现实,脱离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当然,书中说得上名字的人物多达数千个,但最吸引人的核心无非就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堂·吉诃德本人,除了幻想骑士文学外,其实任何一方面他都能说会道,甚至比常人更为优秀。遗憾的是,优秀的谈吐一旦谈到了骑士,则陷入了疯癫。因此,哪怕故事再好看,游戏再好玩,也不该沉溺其中。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骑士的梦我们就不做了,让堂·吉诃德成为最后的“骑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