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生存指南

過年前一篇長文讓城市裡的中年人心有慼慼焉,昨晚給懶得看全文的小蘇複述了這個事件。

南方女婿拗不過年過60的東北嶽父,面對小感冒,不隔離、不穿衣保暖、也沒有及時就醫。後來輾轉五家醫院,經歷找人找床位、上氧氣機、進ICU、買血漿、插呼吸機、彌留之際、太平間風波……

歷時只短,經歷了幾次心裡起伏,過程中小家庭面對的代際矛盾、醫療資源緊張、醫患關係、親戚關係、急用資金、遺言時刻……代入感極強,碎片閱讀時代,一篇2萬多字的文章刷了一天的屏足以說明多少人感同身受。

白描很好,觸動每個人的畫面都不一樣,各有所思。Sue看的過程中,緊緊抱住了自己的保溫杯,流感在的時候,有些小事可以做的,比如穿衣保暖,不喝凍水,帶上口罩,接種疫苗,自打小時候打完一系列疫苗之後,我們再也沒有接種疫苗的習慣,事實上,13價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國內都有,再不濟,口罩隨身帶著,家有老人小孩注意隔離。

雖然作為保險從業者,看完這篇文章,Sue倒想提醒各位看了這篇文章,不要條件反射地衝動給年過半百的父母買醫療、大病險,尤其是網上投保,因為,有比之更重要的事情:

1父母保單一定能買到嗎?

原文

我問:“當初為什麼沒有給爸爸買一份”

夫人:“他的醫保卡給爺爺奶奶開過藥,保險公司出險後有可能拒賠,所以就沒買”

Sue昨天發了這個截圖,居然不少朋友問及醫保卡的確被家人借用過,甚至買過三高藥,如何是好?

醫保卡買藥是醫保福利之一,每個月繳納的醫保會有一定比例存入醫療卡中,當儲蓄卡用,掛號、買藥都可以刷醫保卡,當是一個小錢罐。但買藥都會錄入醫保系統,意味著,保險公司是能夠查到有效記錄,而尤其買過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的話,投保時保險公司以此作為佐證拒保是有可能的,哪怕口頭解釋是借用給他人買藥,保險公司也大概率會以誠信而拒保。

上文為何說不能病急亂投醫地在網上投保,投保有健康告知的誠信原則,但網上投保你不一定會很清晰地被提醒,如果盲目投保,很可能如文中夫人所言,出現出險後扯皮的事件,只怕徒增煩惱。

所以,給父母投保前,要先對父母的健康狀況有了解,看清保險條款和健康告知再進行。

另外,文中姥爺入院有幾個數字Sue記得很清楚,ICU一天2萬,人工肺開機6萬,醫療轉機一趟50萬,救護車10元/公里,治療是和時間賽跑。

比起以上這些都不一定在社保賠付範圍內,商業醫療保險的確能夠轉嫁以上的財務負擔,當然,我說的是高端醫療險。但是,也並非沒有硬傷,賠付金報銷流程可能跑不過時間,如姥爺從進ICU到離開15天的時間,市面上商業保險只能事後報銷,而這過程中,是需要家中餘款作為應急之用的。而作者是著名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年輕有為事業有成,收入應該碾壓全國99%的人,最後家裡的餘錢在頂級醫院的ICU裡面也只能撐幾十天……

這就是為什麼Sue說不能著急忙慌地亂投保,保險在理財金字塔的基礎底端,需要配置是無疑的。重疾險也好、醫療險也好,在這個案子上,姥爺最後的末期肺炎已是重疾之一,如果沒過生存期,直接進入身故賠償,這是重疾險覆蓋的;而上文提到的門診、住院、插管、人工肺等等,都是高端醫療險覆蓋的範圍。

但Sue想提醒的是,保險終究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這個案子特殊,重疾很少遇到如此緊急的情況,再兇險的癌症,從確診到離開,也會有2-3個月的時間,這個時候,重疾險對於轉移家中財務負擔有很大的緩解作用。

但高端醫療險說到底是消費險,如果一年無事則保費打水漂,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在緊急就醫的情況下,一筆急用的家庭備用資金可能更迫在眉睫。

2白天買茅臺,晚上杆槓炒幣?

這是理性的女婿盤算家中賬面時說的一句話,當然,我理解為玩笑話了。中產家庭,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想到賣房騰出錢的境地,而股票的錢、數字錢包裡的錢,市場好時減倉套現是最幸運的事;市場不好時,割肉也得把現金騰出來不是。

家庭的充足的醫療週轉金在這個時刻就即為重要,這也是給Sue一個提醒,前段時間在做投資風險測試,會發現自己投資的資金佔比很高,雖然家裡還沒有孩子,但需要調整資金比重了,比如放入短期理財基金、申請1-2張大額信用卡,緊急的時候週轉大有用處。

但根本不是以上,根本是年將到中年的我們,更要有競爭力的收入(不僅僅是工資),開源節流很重要。

說完這話,Sue默默地把買包包的錢放入0700,當存錢了。

看完文章,我也記住了幾個人,幫忙找醫院找床位的朋友,從老家趕過來幫忙的二姑二姑父,估計也只有中國家庭能做到如此。

中國家庭是互助式的關係,以前跟小蘇總討論過,結婚給禮金、生病給慰問金、去世給奠銀……這些習慣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的互助的習慣,一家有事,親戚資金上或者人力上幫忙。80後或者90後,獨生子女多,漸漸地多了三代不認識的情況。再加上互聯網的覆蓋,人情關係在我們身上顯得很不重要。

我倒不像文中作者那樣想不讓自己小孩學醫。我會把我和小蘇愛交友的傳統教於他,出外靠朋友,多跟親戚嘮。互助式的中國家庭關係,在關鍵時刻,是這一整篇文中最暖心的片段。

趁過年,別再吐槽催婚催生娃的七大姑八大姨了,她們的關心是我們的軟肋。

4鍛鍊身體、接種疫苗

不展開了,字面意思,疫苗接種內地能排上的排上,有條件赴港接種也是好事。

最後的最後,說回Sue的本行,保險,它從來就是用來抵禦風險的工具,但不是全部。多儲蓄、多理財、多做好風險配置、多認識朋(yi)友(sheng)。

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