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功法篇

現在知道並學習道德經的人很多,而道德經是匯聚中華文化的精髓,老子五千言囊括了文化,教育,禮儀,哲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道德經》最高成就其實是修煉,就是道家所講的內功修煉,調息靜氣,聚陽養生。現在社會上基本都是從文化和哲學的角度來解讀這本奇書,但是《道德經》是如何在修煉上與人體有聯繫的呢?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講一講前三章的內容。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宇宙的本體,是生育天地萬物的總源頭,朱子說:“道,猶路也,人人之所共由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公共之理,所以稱為道。清淨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運行日月,大道無情,長養萬物。”也是一個意思。可以言說者,觀念可表達的都是道的發見而己,不是真常之道,道虛而無一物,實無後天觀念可以言說,可以言說的觀念都是道的糟粕。道雖不可言說卻生育天地人,天地人都包含於其中,所以為天地之始。靜之久,氣機一動,氤氳之中,太和元氣流行宇宙,養育群生,所以為萬物之母。以上講宇宙的本源,然而人為萬物之靈,學人法天象地,學習道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無慾觀妙,有欲觀竅,萬念放下,放下後天一切思維觀念身份、名利、名相……如嬰兒在母親肚中,此是無觀妙。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常滅動心,不滅照心,只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到這個時侯,忽然一覺而動,所以經書說“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以這樣靜極生動,動又返無,無慾觀妙為一玄,有砍觀竅為一玄,玄之又玄,歸根覆命,是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人在剛生下來的時候,渾然天成,沒有一點瑕疵,後天思維美醜,善惡……都是種種觀念,比方說美,就有醜對立做為參照,說善,就有惡來相對應,這些都不是先天一氣。所以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教導我們美就是美,善就是善,不求虛無一竅,這是捨本求末的。老子道德經不只是在講什麼哲學,論思想意識,講什麼治國之道,而是在教導我們直至生命的本源,當然一個人如果能直至生命的圓滿,齊家,治國平天下,救度蒼生那些都是德的自然作用了。老子告訴後學者,修煉打坐之始,務必把萬緣放下,胸中沒有一事之礙,垂簾觀照虛無丹田,凝神要調息,調息又要凝神。靜極生動,動又復歸於靜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剛柔相濟,長短相形為一呼一吸,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高下相傾為心腎上下相交,音聲相和是氣流行於百脈,百脈頓開之象,前後相隨是神氣抱為一團,所以聖人處事以返於先天為佳,行教以不言為宗,萬物並作而不矜不伐,天下不能爭功爭能,不忘自得自在的快樂,(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不爭功而功大,不爭名而名重千古。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此章說“無為而無不為”的內聖外王之道,無為者,神靜如嶽,沒有一點私慾私思,明鏡高懸;有為者,順理而為,不是自以為是的胡亂妄為。道本平常,天地平等的對待萬物,所以學道法天象地,也不標榜新穎,不貴奇物。國家統治者尊賢,原本是好事,如果相互爭賢,則不肖者也會偽裝為賢者,於是爭奪之心就會興起;如果貴奇寶,則盜賊心起;如果嗜慾(衣食)澎大,會奢風不停,所以聖人修道空其心,空其心煉丹有基,採天地之靈陽之氣,積精累氣,自然陽氣升長來化陰濁之氣。實其腹則氣之致柔,兀兀騰騰,強其骨為還精補腦添髓,聖人以此修身,也以此治世,感化那些平日爭能恃才的人,使他們恬淡下來,沒有投機取巧之私心,迴歸淳樸。無為修身為本,有所為治世,治世也迴歸無為。孔子當年讚歎舜帝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也就是這個意思!

前三章講的是基本,是總敘,是讓修習者瞭解修煉的意義,打好基礎。這裡的解釋,全都是我自己的師父口口相授和我自己在修習的過程中的理解,希望能給各位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有全新的感受。

《道德經》功法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