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縣之母」——於都的縣域變遷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于都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就有人類居住,地處江西省南部,素有“三省往來之衝,東南之一要區”之稱。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雩都縣,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據《元和郡縣誌》記雲:雩都縣“因雩水為名”,清同治十三年《于都縣志》記載:“北有雩山,故名雩都”。屬豫章郡。東漢相沿。三國時屬廬陵郡南部都尉,併為南部都尉治所。西晉時為南康郡治所。東晉復為南康國都城。南朝宋、齊相沿。梁、陳屬南康郡。隋、唐屬虔州、南康郡。南宋屬贛州。元屬贛州路。明、清屬贛州府。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民國期間:北洋軍閥統治階段屬贛南道,國民黨統治時先後屬第五、十ー、八行政區。蘇區時,先後屬贛西南蘇維埃攻府、江西省蘇維埃攻府、粵贛省蘇維埃攻府;1934年7月,贛南省蘇維埃政府在於都縣城成立,于都改屬之。先後在縣城設雩都縣、銀坑設勝利縣、小溪設登賢縣、寬田設瑞西縣。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先屬寧都專署,後屬贛州專署、贛西南行署、贛州行署。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自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至三國吳嘉禾四年(公元235年),于都幅員遼闊,縣境範圍包括今于都、寧都、石城、安遠、瑞金,會昌、尋烏7縣,故有“六縣之母”之稱。東鄰今福建省的寧化、長汀、武平縣,南靠今廣東省的平遠、興寧、龍川縣,西接今定南、信豐、贛、興國縣,北毗今廣昌、南豐、宜黃、樂安、永豐縣。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于都縣東北之白鹿營,設陽都縣(曾稱虔化,今寧都縣)。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析于都之南鄉設安遠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安遠並歸於都。唐貞元四年(788年)復設安遠縣。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五代十國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于都的瑞金監升為瑞金縣。當年,析虔化(今寧都縣)之石城場設石城縣。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析于都的九州鎮之地,設會昌縣。

明萬曆四年(1576年)析安遠雙橋、石溪等堡置長寧縣(今尋烏縣)。

1952年5月,于都之青塘區所屬的青塘、社崗、坎田、南堡、赤水、謝村、郵村等7個鄉劃歸寧都縣管轄。1954年12月,于都之賴村區所屬的賴村、虎並、中坑、山逕、石街、新民、巖背、水西、圍腳、蓮子、浮竹等11個鄉劃歸寧都縣管轄;會昌縣之靖石區所屬的靖石、旱塘、中塅、田東、任頭、龍口、漁翁、人和、仁風、長龍、大莊、大布、豐田等13個鄉,安遠縣之盤古山和興國縣的枚屋、黃坳鄉劃歸于都縣管轄。1957年6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准,將“雩都”改稱“于都”。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今于都位於東經115°11′00〞~115°49′51",北緯25°35′48"~26°20′53"之間。縣境南北長83.25千米,東西寬63.33千米,總面積2892.32平方千米,東鄰瑞金縣的瑞林、下壩、崗面、萬田鄉和會昌縣的西江、風凰崠、白鵝、洛口、莊埠鄉,南連會昌縣的曉龍鄉和安遠縣的浮槎、塘村鄉,西接贛縣的小坪、長洛、大田、江口、吉埠、三溪鄉,北毗興國縣的社富、留龍、傑村、江背、樟木、龍崗、梅窖鄉和寧都縣的賴村鄉。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選自《于都縣志》(1991年版))

“六縣之母”——于都的縣域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