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開篇提醒:請各位新造車大佬勿對號入座,小人物不值得各位惦記!

在2017年,大家都在說一句話: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起飛。

說的正是國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新造車企業,而颳起這股大風的不是國內某名人,而是遠在美國的馬斯克。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特斯拉的成功,讓不少資本看到了新的風口,加上政策的傾斜,不怕你沒錢,就怕你沒想法。PPT演講就能夠獲得不少融資,但是接下來就是無期限的等待,時至今日,曾經活躍在網絡的有名車企,依舊在繼續著他們的演講,多年的夢想還是夢想!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回首才發現,我們聽的不過是他們吹的牛皮。不同的是吹的大小不同罷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吹過以下幾個:

1

量產和交付

每一次當他們在舞臺上面鬥志昂揚的時候,必然會提到兩個詞:量產和交付。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但是何時量產,一直是跳票的存在,更別說所謂交付了!當然,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種:

1、造車資格審批沒下來!目前國家對於造車資質審查的趨嚴,目前市面上的新造車勢力中,不能說全部沒有造車資格,只能說有資格的用手可以數過來。沒有資格就是黑戶,黑戶還談啥量產?即使量產了也沒法銷售!

2、測試。這個是一個非常蹩腳的理由,發佈的概念車是個外殼嗎?其他東西都是無中生有來的?還是說,技術太過超前,怕一上市毀滅了這個市場?

3、其他原因。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某高層出走,反正各種理由都可以用來靠。

2

智能科技

原本對智能科技改變世界還頗有好感,但是被汽車應用一番亂用後,漸漸的失去了信心。在PPT的世界裡面,什麼3D成像,什麼AR影像,什麼智慧城市出行,區塊鏈,車聯網將車輛武裝到無比強大,強大到這個世界只有一類車,一條路。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科技配置有沒有考慮到實用的角度,算不算所謂的配置堆砌。且不論這些科技配置的成熟度如何,就往汽車上用,真的這麼有勇氣?

說白了,不過是一個噱頭,吸引你的目光和提升投資者的信心罷了!

3

自動駕駛

如果說現在最尖端的汽車科技,一定非自動駕駛莫屬。

但是,先問一個問題:自動駕駛何時能夠成熟?能夠被引用到實際的駕駛中?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如今的自動駕駛依舊被定義為一種行車輔助系統,而非自動駕駛,即使提升到L4,L5又如何,電腦能夠預測出路上的無數種突發情況嗎?

這種事能夠小面積的使用下還行,當然並不代表沒有成熟的一天,但是這一定不是近幾年的結果。

再加上國內政策的限制,在五年之內實現都顯得有難度!

但是為何要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軍自動駕駛呢?

說白了,給自己足夠時間,讓投資者能夠繼續跟進!說到這裡,你真的認為自己是一個汽車企業嗎?不更像一個軟件公司嗎?

4

續航里程

在續航里程這件事情上,和燃油車中的工信部油耗一樣,僅僅只能算是一個參考值。尤其是電動車在速度越高時的能耗越高的特性比起燃油車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缺陷,即使有一天續航能夠達到7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但是你敢用它來跑長途高速嗎?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難!

所以,每一次吹捧電池技術多牛的車都不用太當真,因為就電池技術而言,除了擁有電池技術的幾家車企外,其他的全部是外購的電池,說白了,大家的電池都是一樣,只不過電池容量有不同罷了。

這個梗還是一輛電動車應該吹噓的資本嗎?

種種的問題難道沒有解決方法?當然不是,中國的電動車不一樣能夠在紐北跑出世界頂級的數據?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只是,這背後還有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成本,能夠刷圈紐北的電動車也就只造了6輛,而且超高的成本並不會讓它的普及成為現實,說它是宣傳品可能會更合適。

成本的問題沒有辦法攤平或者說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這些牛皮還將繼續的吹下去。

在中國市場,有一個問題必須認清楚:新能源車市場很小,價格決定購買慾望,購買慾望決定銷量,銷量決定後續的發展。即使在狹小的市場上,依舊充斥著無數的競爭者,來自於新造車勢力,傳統車企,以及還在不斷湧現的新品牌!

並不可否認,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必然是最大的蛋糕,但是在當下,或者說全面禁售燃油車之前,就是比拼誰背後的資本更雄厚的問題了。

這些年,新造車吹過的牛皮!一個頂兩!

為此,忠告一句:沒錢別想著能夠成事,隨便幾百個億也僅僅是個入場價格。看看傳統車企中稍微混的好點的,哪一個不是上千億的市值,這背後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市場和品牌價值,這將會是新造車實力最難吹的一點了,而且也成為新造車實力最為短板的一塊!

所以,別吹牛皮了!要真想做點東西出來,不需要這麼品牌,不如好好的聯合起來,用資本的力量打造出一箇中國的“Tesla”吧!(來源:懂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