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創新素質的培養

一、什麼是創新素質

創新是什麼?一般的社會科學認為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素質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精神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創新意識是指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人格指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發散性思維,具有敢闖、敢冒風險、敢於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

創新素質的培養必須通過一定的創新過程來實現。創新過程體現對事物的要素分析、結構設計、功能開發、效能評估、管理控制、應用推廣等各個環節中。創新觀念的形成、創新方法的掌握、創新思維的訓練、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情感的激發等創新素質過程本身,都是一種創新過程。脫離新過程來培養創新素質,只是一句空話。

多樣化的創新對象決定著多元化的創新素質要求。我們知道,創新對象(客體)是人所要加工改造的各種事物,包括各種觀念、知識、方法、方案、模式等等。要創新,首先必須對所加工改造的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通過深入的學習與實踐,了要事物的要素、結構、功能,掌握其變化規律。其次,不同的創新對象對創新主體(人)的要求也不同。我們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者的創新素質要求應有所區別。

二、怎樣培養創新素質

1.更新觀念。

更新觀念很重要。在我國,千年來的應試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轉變過來的,而我國的應試教育是制約創新素質培養的一大障礙。好在近年來人們已認識到這一點,素質教育不斷地得到重視並發展壯大,讓創新素質的培養有了發展的空間。在更新觀念時要注意這幾點:(1)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讓學生明白,不是隻有學習好、成績好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社會需要各樣的人才,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幹不同的工作才能和諧穩定地發展。學生成才的標準是他們掌握了多少未來工作所必須的能力,而不是接受了多少書本知識。(2)樹立正確的教學法。學生是教的對象、學的主體。教學法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

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觀念、態度、精神和創造力。教學法的方法、內容、時間、環境要多樣化,張揚以追求未來成功與不斷創新為主要目標的“超越式”教育價值觀。(3)樹立正確的教師觀。韓愈曾在《師說》中說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凡是能傳授知識去解惑、作出榜樣的都是較好的教師,以及計算機都有可能成為老師。

2.改革課程與教材體系。

課程是指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努力實現“六化”:(1)課程多元化;(2)課程的實用化;(3)課程的人性化;(4)課程生活化;(5)課程的綜合化;(6)課程的現代化。

3.改革教學方法。

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主要渠道是教與學。可償試探討如下一些新的教法與學法。

(1)專題講評法。將內容分為一個個專題,所有專題均由學生自己備課,輪流講解。備課前可以問老師、同學及查閱有關資料。學生講後再由老師和其他同學評議、補充。該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蒐集、整理、加工、表達評價等多種信息培養與教學技能,較適合於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和高年級學生。(2)項目開發法。這是一種研究性、實踐性、創新性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它以一項目的開發研究為目標取向,讓學生在自我設計、自成測試、自我優化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創新實踐,培養科研作風,掌握科研方法,取得科研成果。該法在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課教學法中運用較多。(3)自主構建法。通過提供可以自由探索、自主協作、會話、討論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內在興趣、特長與外在的社會需求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行安排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包括網上資源),自主討論,以掌握最新信息,重構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和多媒體寬帶網在校園的普及,自主構建法將成為21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方法。

4.加強創新實踐。

創新實踐的本質是通過活動使實踐主體的創造力、興趣、知識水平、個性品質等表徵凝固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果上。同時又豐富、發展實踐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與創新潛質。讓學生的創新體驗,其主要來源有:(1)在學習活動中嘗創新;(2)在科研活動中致力創新。使學生能發現創新領域、尋找創新課題、樹立創新目標、運用創新方法、開展創新研究、總結創新成果,從而全面培養創新素質;(3)在開發活動中瞄準創新。高年級學生可承接一些項目開發任務,從中培養運用新科技、設計優化方案、創意精品的能力;(4)在實習活動中勇於創新。實習中,要鼓勵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創新方法迅速轉化為創新能力。

5.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創新環境的營造方法與調控目標要重點抓好如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優化課堂信息環境,使每堂課對每個學生都有啟發和幫助。(2)優化圖書資料服務環境,有多種中外書刊供師生查閱。(3)優化專業前沿信息的發佈環境,各種專業講座經常化。(4)優化網絡信息環境,學生可以自由參與遠程學習與討論。(5)優化社會輿論信息環境,通過校報、校刊、校廣播臺、校電視臺、校宣傳窗等給師生的創新予以及時表揚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