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孩,怎樣才能長成一個男人

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前不久和好友煲電話粥,談到她即將出國留學的兒子時,她說:你根本想不到,那小子現在變化可大了。

我很高興,聽她一樁樁娓娓道來,孩子的變化著實讓我驚訝、讚歎。

好友突然說:你知道嗎,這個變化跟你有關。

我很吃驚:我什麼都沒做呀。

好友:我兒子說了,你對他的影響挺大的。

一個男孩,怎樣才能長成一個男人

此事說來話長。

幾年前,我們兩家有一次在一起吃飯,吃飯的過程中,好友老公不知為何把矛頭對準了兒子,說他這不好,那不好,眼看著那孩子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情緒由之前的喜悅變得越來越沮喪,我心裡很難受,也有點生氣,因為這個我幾乎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並非爸爸說的那麼不好(後來我理解也許爸爸是在用這種方式激勵兒子要更好,但明顯場合與方式不對),當時我只能打圓場轉移話題,其他的做不了什麼,即便我是心理諮詢師。

寫到此處必須申明一下,許多人對心理諮詢師有一個誤區,覺得你會不會分析我呀,會不會看穿我呀,其實真的多慮了(如果對方真這麼做那是病得不輕)。心理諮詢師只是一個職業,一個在特定環境裡必須做到隱私和保密的工作而已。

在諮詢室外,諮詢師也是個有七情六慾和很多缺點的普通人,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帶到生活中,帶入到其他關係裡,哪怕是家人和朋友,對於任何人都不能輕易去評判和干預,更不能去分析和攻擊。

除非親朋好友主動想問你一些與心理有關的問題,你可以據實回答,但那決不是心理諮詢,只是親朋之間的交流而已。

有個別同行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比較混亂的,與人交往中動不動端出諮詢師的架子彰顯優越感,動不動對別人分析來分析去,結果很容易翻臉。記得有一次和一堆同行聊天,其中幾個人你投射我投射的爭來懟去面紅耳赤,我實在忍不住了:我們可以正常說話嗎?

那次聚會之後,我和好友又有一次聚會,那次她老公沒來,兒子來了,兒子又長大一些了,因為鍛鍊的緣故人很精神,肌肉也練出來了,我忍不住誇他:你是大男生了,也即將成為一個男人了,一個男人的標誌就是活出你自己的力量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任何阻力,你都可以說不。

我的好友很厲害,馬上反應到很多東西,就自己和老公的教育方式坦誠地對兒子進行了表達,我也半開玩笑地不時穿插一下,然後我們那天的話題暢通無阻,就家庭、夫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各抒己見,大人孩子都很高興。

那之後不久的一天,好友老公又在家中客廳對兒子頤指氣使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的一幕發生了。

此前遇到類似情況總以沉默或生悶氣應對的兒子,這一次走到父親跟前,一把擁住父親的肩膀,幾乎像推著父親往另一個臥室走,一邊走一邊對試圖抗拒的父親說:不當著我媽的面,有些事情我們兩個男人談。

留下客廳裡的媽媽目瞪口呆,擔心不已。

父子倆最後出來的時候,表情都很平和,彷彿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好友再按捺不住想八卦的心,也無法得知父子倆在臥室裡到底談了些什麼。只是有一次她套老公的話時,老公說漏嘴提了一句:哼,竟然敢把我抵到牆角。

從此以後,好友老公對兒子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用好友的話說:對兒子有了耐心和尊重,還有一些忌憚(說到此處她壞笑不已)。

一個男孩,怎樣才能長成一個男人

在北京某醫院神經內科做諮詢時,我曾接待過一起疑難病例,一位從外地來京治療的17歲少年,無任何器質性病變卻全身震顫蜷曲一年之久,他爸爸帶著他全國各地治療,都沒有辦法改變他的症狀,沒有病變因素,醫生也的確無法給他治療,於是建議試一試心理治療。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父子倆,兒子正坐在輪椅上無法抑制的全身顫抖、手舞足蹈,人到中年的父親正拼命死死摁住兒子,試圖不讓他動彈,遠遠看去父子倆的姿勢就像在打架。

我走到跟前對父親說:你放開他!

滿頭大汗的父親說:不行,我要是放開了,他會動得更厲害。

我堅持要他放開,在我目光示意下,他猶疑著鬆開了手。

然後我對少年說: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動,想怎麼動就怎麼動,隨便動!

隨後的諮詢驗證了我的判斷,呼吸放鬆轉移焦點時,孩子明顯沒有震顫。

一段時間的諮詢之後,那個少年症狀大為減輕,離開了輪椅。

離開北京前,少年父親專門來跟我道別,再三表示感謝,並提出希望我給他寫幾句話,我想了想,在診療本上寫下六個字:越控制,越失序。

他欣喜又有些害羞地笑了。

這個父親的悟性非常好,事實上沒有他的配合與調整,孩子症狀不會這麼快好轉。

青春期的孩子要長大,父母面臨失去掌控的危險,會本能地去壓制孩子。

一個要蓬勃生長,一個要拼命打壓,最後往往兩敗俱傷。

不可否認的是,漸漸長大的兒子對父親而言確實會帶來一些複雜難言的情緒。兒子長大了,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力量,會令父親感覺到自己權威不再,自己的日漸衰老與失控。

就像很多母親看著日益發育的美麗的女兒,也會情不自禁心生複雜情愫一樣,那像是另一個自己的成長,會令母親驚慌,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容顏不再青春不再,所以很多媽媽在無意識中是不希望女兒長大的。

一個男孩子要長大,要成長為一個男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向父親認同。

很多家庭因為各種原因,無論男孩女孩大多和媽媽比較親密,媽媽也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依靠。當孩子的目光轉向父親對父親表現出興趣時,這時候媽媽的反應至關重要:是自己退後一步,支持孩子向父親靠近;還是心生芥蒂與恐懼,把孩子和丈夫生生隔離開來,往自己懷裡再拉上一把?

有的媽媽會激動地宣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丈夫什麼都沒有付出,全部都靠的我,我丈夫很無能很自私很不負責任,他不配得到孩子的孝順和尊重。

很多父親不排除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不可能如此絕對。如果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會發現家庭中一個父親的付出其實也並不少。

作為媽媽,最好不要這樣貶低自己的丈夫,這樣做的後果是,爸爸被貶低,兒子作為男性也同樣被貶低了。對男孩子來說,媽媽再強大再全能,也不可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只有媽媽這個單一角色陪伴長大的孩子,將來可能會走很多彎路,人生也很難成功。

精神分析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男孩子必須踩著父親的“屍體”才能長大。

這個說法的意思是:因為對父親的仰視、崇拜、畏懼,男孩兒一般從心理上是不敢超越和打敗父親的,或者對自己可能會打敗父親而心存愧疚。只有當父親“死”掉了,不再成為障礙了,男孩兒才敢長大,才敢超越父輩。

這個“死”,不是肉體的死亡,是父親的允許、接納和祝福:我支持你長大,我允許你超過我,祝福你成為你自己。

對於孩子成長這件事,你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看看有多少人和你的是一樣的!如果你覺得準的記得給小編一個贊哦!謝謝大家的觀看!也可以轉發和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