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知進」也要「知退」

生态旅游“知进”也要“知退”

生态旅游“知进”也要“知退”

當下,全國各地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如火如荼。近期,一些地方生態旅遊“謝客令”的新聞著實讓人振奮。

今年4月,我國內陸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鳥島、沙島景區停止旅遊經營活動;5月,三江源國家公園也發佈公告,禁止在其黃河源園區扎陵—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開展旅遊活動。西藏那曲市雙湖縣的普若崗日冰川將進入生態恢復期,為確保冰川區域內生態環境持續轉好,從6月1日起暫停各類旅遊接待服務。此外,湖北省羅田縣天堂寨風景區的漂流項目被政府“買斷”,曾經受遊客歡迎的天堂飛漂游樂項目撤離,為10餘種野生植物讓路。

眾所周知,開展生態旅遊不僅可讓遊客走進自然、認識自然、與自然交友,身心得到愉悅,也可以使當地政府和百姓從保護自然資源中獲得經濟收益。

暑期將至,旅遊旺季來臨,上述景區為何突然掛出“謝客令”,有錢不賺呢?分析不難發現,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生態旅遊知進知退,如此做法值得點贊,也值得更多生態旅遊景區借鑑。

生態旅遊能夠讓特色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優勢在市場中發揮經濟效益。然而,近年來,個別地區在發展生態旅遊時只知道“進”,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以收益驟增為喜,以人滿為患為傲,卻不曾考慮生態平衡,不顧及生態環境承載力,忽視生態環境休養生息。如此作為無異於竭澤而漁。

目前,我國已建立各級生態旅遊目的地3000多個。發展生態旅遊,應秉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準確把握生態保護與旅遊效益的關係,始終把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五大連池、廬山、張家界三個國內著名旅遊景區曾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黃牌警告,其原因正是沒有把好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天平。

生態旅遊的核心是生態,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很難讓更多遊客產生嚮往之心,旅遊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筆者認為,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有環境底線思維。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利益衡量生態旅遊的成敗,要充分把握眼前的經濟小賬與長遠的環境大帳之間的利弊得失,在保證環境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考慮旅遊收益。風物長宜放眼量。景區管理方要預先測算和考量景區環境承載能力,尤其在臨近承載上限時,要及時壓減遊客量,甚至掛出“謝客令”,以閉門謝客等方式實施生態預警措施,以積極主動態度為生態環境放放假,讓環境休養生息,堅決防範超負荷旅遊接待影響和損害生態環境質量。

其次,要有反哺生態思維。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態旅遊亦如此。各地政府和百姓依託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獲取了經濟效益,但不能緊捂腰包不放,要適當反哺大自然,進一步加大生態環保建設投入,更加全面地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資源,為動植物繁衍成長以及多樣性建設創造更加適宜的自然條件,讓生態旅遊資源越來越豐富,進而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讓生態旅遊實現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