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得很慢》爲什麼讓女性讀者很尷尬?

月前看到微信推送的新書介紹,提到周大新先生的小說《天黑得很慢》,涉及養老主題,立刻買來讀了,因為國內這樣的書太少,和越來越迫切的養老需求完全不成比例。花一晚上看完,不禁長嘆一聲:可惜了一個好題目、一個好主題。

《天黑得很慢》为什么让女性读者很尴尬?

《天黑得很慢》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先說題目。《天黑得很慢》,它像一句含著不捨、無奈的嘆息,夕陽正在沉到山和雲的背後,帶著慢鏡頭般的美感。天黑之前這段時間象徵老年。一個“慢” 字寫出現代人類隨著科技醫藥水平提高、壽命延長,老齡階段也被延長了的現實感。以前到了三十歲就算中年人,四、五十歲就被稱 “老”。現在六十歲才算初老;七十不再是古來稀,很多人還頭髮濃密,健步如飛地跳舞唱歌,算是老年人裡的中年人;直到八十歲才有了點心安理得被叫做老年人的資格。從日落到天黑,慢而悠長。這漫長的黃昏該如何度過?從個人、家庭、社會各個角度和層面,都有太多可寫。

另據2018年2月底全國老齡辦召開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新聞發佈會公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一般認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達到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從1999年的10%上升到現在的17.3%, 根據預測,到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5%左右,我國將提前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也就是說,到本世紀中葉,每3箇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這樣龐大的人口及其背後的養老支出,靠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一對獨生子女夫婦供養四個老人,還要兼顧工作和養育後代,是難以想象的負擔。一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如何應對高齡老人,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應該如何佈局,這是一個迫切的話題。

這麼好的題目和主題,周先生寫這書時65歲,處於正式步入老齡之際,本來也應該是最合適的“首席體驗官”,然而,可惜了。

本書主人公“我”是一位來自河南的、年輕且有護理專業大專文化的保姆,因此能方便地給讀者輸出醫護常識。通過“我”的視角糅合了老年人從衰老到接近死亡這個過程裡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現象,以及老人和家屬陪護的心態和關係變化,切入點比較新穎, 但也有很大侷限。

首先第一人稱“我”大專畢業的年輕保姆這種“小眾”身份,對大多數讀者來說,難以代入。當然,並非只能通過同階層同背景的主人公才能令人產生共情,這就需要作家能透過千奇百怪各種不同的標籤,把人類共性描寫得打動人心,打通主人公和讀者之間的隔膜。工具就是細節和語言,然而周先生顯然做得並不成功。比如“我”從農村進城務工、節衣縮食供養大學生男友卻被劈腿等等,一個年輕的姑娘,婚戀心態卻特別老土,說她是作家的同齡人也沒什麼不可以。作家語言倒是比較樸實自然,沒有故作高深或是被網絡詞語汙染,但整體文風顯得過時且具有地域侷限性。通過他的講述,這個“我”離我更遠了。

其次這本書對比較關注這個話題、經常上網的讀者來說,並沒有介紹什麼新知識和新觀念。作家費了很多筆墨寫各種老年保健品的直銷騙術、老年婚戀的困窘,這些事例都似曾相識。感覺作家花了很多時間從網上和報紙雜誌裡搜尋積累資料,把各種和“老”相關的熱點新聞都引入本書,大概想盡可能多地觸及讀者的興趣點,但顯得龐雜粗糙,文學欣賞性很低。也許這種寫作最適合對社會新聞認知有限、平常不太關注老年話題的人群。但這些人又怎麼會發現和讀到這本書?

最讓我驚掉下巴的是:作家寫“我”為了給已經多年相處有了感情的老僱主治療老年痴呆,去了兩趟道士觀,取回來靈丹妙藥!

道士給的處方是:“要把一個男人內心裡尚存的一點清醒意識喚起並使其逐漸擴張……最好的手段是讓他接觸年輕女性, 異性之間愛的力量是一種最巨大最原始的力量, 只有它能透過厚重的無意識之牆, 滲透到那尚在的一點點清醒意識層裡。” 具體做法是,“讓病人噙住年輕女性的奶頭……在這個屬於本能的動作裡,飽含著人對活著和延續生命的全部嚮往。這個動作男人一生中重複多次,最初是在母親那裡,後來是在情人那裡,對它的記憶深入每個男人的骨髓,極其深刻,喚醒對這個動作的記憶最有可能!而一旦喚醒了對這個動作的記憶,就可能使其產生連帶記憶,他憶起的內容就會逐漸增多。”

這段情節就非常令我等女性讀者難堪了,它讓作家顯示出一種很不得體的天真想象。如果老年痴呆的是老奶奶,根據道士或作家的想象,那藥方大概應該是“處男”?!其實從長壽者性別比例看,女性大大超過男性。比如上海民政對百歲老人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百歲老人中男性佔26.3%,女性73.7%。

作家把這個情節置於書尾,大概是想借此形成交響樂的華彩樂段,繞樑三日蕩氣迴腸。然而這種審美觀、這樣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想捂住雙眼。通過“吸奶”,老主人果然依次想起了爹孃、姐姐、初戀、妻子、女兒,斷續拼湊出老人從童年一路走來的經歷……從前面的社會熱點大拼盤之後,又顯出亦仙亦魔的奇幻色彩,至此全書已經從情到理、從構思到語言徹底垮塌,黑了涼了。

國外關於衰老和死亡的書裡,迄今我最推薦美國醫生葛文德寫的《最好的告別》。作者寫自己的病人、自己的祖父、父親包括自己面對人生終點的心路歷程,解釋了各種現象和對策,既有情感,又有新知,更有醫者仁心的悲憫博愛,非常動人。期待中國人也能寫出和它媲美的書,能讓我們在漫長的黃昏裡,學著不為逝去的晨曦悲泣,也不懼怕終將來臨的黑夜。

《天黑得很慢》为什么让女性读者很尴尬?

《最好的告別》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出版年: 2015-7-31

文| 李頌

《天黑得很慢》为什么让女性读者很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