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老匠人黃少傑:在藝術方面我就是一個「瘋子」

房掌櫃舉辦“夢迴嶺南”六月佛山文化月活動正持續進行中...

文化傳承似乎是一個不斷被提及好像永不過時卻又難以解決的問題。那何為文化?高中的書本告訴我們,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是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看起來毫無溫度。

我們更喜歡把文化定義為具體的某個實物,比如北京的故宮、西安的兵馬俑、四川的九寨溝、重慶麻辣火鍋、還比如佛山的武術、舞獅、剪紙、秋色和陶瓷等等。這樣的定義讓我們感到溫暖和親切,因為我們和它們本身就有著十分多的交集。也正因為如此,文化的傳承才顯得如此迫切如此重要。

佛山建築陶瓷源於“石灣陶瓷”,有上千年的歷史,沉澱了大量的文化。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石灣以“陶”為主,有“南國陶都”之稱。到2006年後,佛山(本土)的建築陶瓷生產規模達到了頂峰,當時有陶瓷企業500多家,生產線1200多條,產能近15億平方米/年,佔當年全國產量的近半壁江山。

陶瓷業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那從事陶瓷行業的老匠人現在又是怎樣的境況呢?陶瓷的手藝又會如何傳承呢?為此,掌櫃君還專門採訪了佛山著名景點南風古灶陶藝表演者黃少傑老師來給大家說一下“他和陶藝的那些事”。

房掌櫃:黃老師,我們瞭解到您在各個大大小小的場合都參加過陶藝演出,也曾受邀過山東衛視本色出演一個手藝人。您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嗎?還有,現在從事陶瓷手藝人不多,請問是什麼促使您一直堅守呢?

黃少傑:我本人是肇慶人,2000年因為南風古灶一個表演機會來到了佛山,之後就一直從事著做手工陶藝的工作,現在已經十八年了。在這十幾年間,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這一行,可能在別人看來,我比較傻,但是我對陶瓷的熱愛促使我一直堅守著。

曾經,我的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在經濟的壓力下大部分人都轉行了。2014年,我也曾被現實打倒,可以說到了“揭不開鍋”的尷尬局面,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心中的那份熱愛。因為我的追求從來不是名利,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很好了。

陶瓷老匠人黃少傑:在藝術方面我就是一個“瘋子”

(黃師傅最珍愛的作品(上圖)和黃師傅在修坯(下圖)的照片)

房掌櫃:很佩服您對陶瓷的執著,在我們外行看來,陶瓷就是要慢工出細活,是一個很需要耐心的過程,您覺得做陶瓷最需要的是什麼品格呢?

黃少傑:除了需要耐性之外,做陶瓷也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然後解決的過程。俗話說,藝無止境。比如我今天做了一個很滿意的作品出來,可是第二天看我就覺得不滿意了,發現很多瑕疵。在這樣的過程不斷重複之下,我們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房掌櫃:那在你從業期間,您覺得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黃少傑:能夠不忘初心,一直堅持就是我覺得最自豪的事情了。

陶瓷老匠人黃少傑:在藝術方面我就是一個“瘋子”

(黃少傑背影)

房掌櫃:黃老師,您能簡單介紹一下佛山陶瓷的現狀嗎?

黃少傑:我個人感覺而言,佛山陶瓷在全國甚至世界都是受到認可的一個文化存在。但現在佛山陶瓷早就產業化和商業化了,並不是以藝術、探討為主,而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能拉昇經濟的增長,但是不利於工藝的傳承,將來做這個手藝的人必將越來越少。

房掌櫃:在這樣的情況下,您覺得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改變一下這樣的狀況呢?如何做好文化的傳承?

黃少傑:從政府方面講,可以多點宣傳一下佛山各個文化,不僅僅是陶瓷,還可以是剪紙、武術等等,讓更多人去了解到這些文化的存在。另外,政府還可以做一下經濟上扶持和鼓勵,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此外,學校也可以開設一下第二課堂,培養小孩子的興趣、發掘他們的興趣,用適當的方法引導他們。

陶瓷老匠人黃少傑:在藝術方面我就是一個“瘋子”

(出窯的日子,陶瓷愛好者和商家在南風古灶等待作品出爐)

小編感想:採訪過程中,黃少傑老師給掌櫃君的感覺就是質樸執著卻不善言辭。他拿“瘋子”來比喻自己,也明白世道缺的就是像他那樣的瘋子。在那個黃老師呆了14年的閣樓結束採訪後,剛好碰上是出窯的日子,掌櫃君便跟著他來到了南風古灶。而這個將近6旬的老師傅在烈日地下痴痴等了一個多小時,就想在第一時間看見自己的作品。看著他的背影,掌櫃君想到了一個詞-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