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2017年9月21日,初秋的空氣清新、微涼。海門常樂鎮頤生酒廠的庭院內,知名如皋籍導演、原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製片人夏駿出任總編導的電視紀錄片《張謇》正在這裡舉行開機儀式。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復古的建築風格,極具年代感的雕塑,一旁酒窖內,一缸缸古色古香的酒罈用紅綢帶扎口,醇厚綿長的酒香縈繞中,時光似乎又緩緩流淌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那一年,海門人張謇經過26年科場蹉跎,考上狀元已是人過不惑之年。當時張家一直開設有釀酒作坊,以“家釀酒”招待客人,饋贈親友。“淺傾家釀酒 細讀手抄書”,從這幅張謇手書的楹聯中便可看出,當時宴請頗多,酒坊產量倍增,“頤生釀造公司”已初具規模。

紀錄片《張謇》攝製組之所以選擇頤生酒廠舉行開機儀式,正是因為這裡對張謇、對南通都有著的特殊意義。

在1906年的意大利萬國博覽會上,頤生酒榮獲金獎,這是我國曆史上獲得的第一塊酒類國際金獎,比茅臺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提早了9年之久。

“多把芳菲汎春酒,已見滄海為桑田”,這是張謇在通海墾牧公司創立十週年之際,用頤生酒招待賓客時題寫的對聯,抒發了他對頤生酒頤養生靈和通海墾牧公司滄海成為桑田後的喜悅心情。

《張謇》總編導夏駿

生在如皋雪岸、畢業於如皋中學的夏駿24歲進入央視,是當年第一批具有碩士資格的媒體人。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東方》《中國農民》《改革開放20年》《解讀上海》《居住改變中國》……在30多年電視製作歷程中,夏駿主持攝製了百餘部集電視作品,並始終秉承 “用記錄形態構建中華文明的影像檔案館,以思想力量解讀中華文明的歷史密碼圖”的初心。他被業界稱為“最有使命感的媒體人”。

2017年9月,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長江》第三集《現代脊樑》中,夏駿特地用了10分鐘左右的篇幅,濃縮了張謇畢生的成就,“他的傑出貢獻成為近代長江歷史的光榮,他是長江無愧的驕子。”

“張謇先生是現代南通的締造者,我最期盼的是能夠拍攝一部張謇題材的紀錄片。”雖然離開南通多年,夏駿坦言自己依舊是個戀鄉的人,對於張謇更是尊崇備至,魂牽夢縈。

電視紀錄片《張謇》一共6集,要在這有限的幾百分鐘內闡述張謇從讀書人、名士、狀元,轉而成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不凡一生,無疑是一種考驗。毫不誇張地講,雖然全劇只拍攝了3個月,但夏駿為此足足籌備了20多年。

考察日本的經歷對張謇日後積極投身立憲運動有何觸動?張謇對南通城市規劃的思想和實踐,在當今還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一介儒商如何能以一己之力推動了幾百個學校的創立?如何評價張謇與沈壽的相互支持與成就……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夏駿訪問學者、通讀史料,力求盡善盡美地用現代影像技術還原張謇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獨特性,讓後人銘記他走過的每一步路,做過的每一件事。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夏駿在拍《張謇》時,牢牢地把張謇放在人類文明史的長河中來觀照。在夏駿看來,張謇是合成型的偉人,他是一個從草根成長起來的奇蹟。他的出現,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產物,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成果,突顯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力量。

夏駿總結說,“這部《張謇》,當然也不可能是對張謇最精確的評價,但肯定是最接近應有評價的作品。是有史以來,對張謇的事業、人格最為全面、立體解讀、評價的作品,也是集納了最多學者評價的作品。”

張謇扮演者吳培軍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濠南別業,是張謇在南通城區最早的一座私人住宅,建築風格獨特,中西結合,紅色基調大方沉穩,生長了百年的常青藤生機勃勃地在屋頂蔓延著。

典雅清逸的書房內,中年張謇著一襲玄色斜襟盤口長衫於桌邊懸肘疾書。他有太多家國情懷要抒臆,他為晚清的沒落憤怒、無奈,他又在為實業救國的抱負如何實施思索、探究……

鏡頭推近,是張謇的特寫。他時而皺眉,時而沉思,神情深邃而篤定。

扮演中年張謇的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原南通市話劇團副團長、現南通市文聯組聯部主任吳培軍老師。為了演繹好這位才華橫溢、思想敏銳的“末代狀元”,吳培軍生平第一次毅然剃了光頭,無論是在人物形象還是內心戲的把握上都做足了功課,一舉手一投足拿捏再三,反覆揣摩。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其實,這是吳培軍在藝術上第二次和張謇結緣。10年前,他曾在市更俗劇院的舞臺上扮演過張謇。當年的“張謇集資辦大生”是話劇《書生意氣》中的一場戲,吳培軍憑藉豐富的舞臺經驗和紮實的話劇功底,將張謇如何從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到在朝堂論戰的激情中徹底醒悟的心路歷程,演繹得淋漓盡致。

“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比較特殊,演員全程沒有臺詞,完全靠內心活動和肢體語言來塑造形象。”吳培軍坦言,這無疑是他30年從藝經歷中最具挑戰、最有意義的一個角色。拍攝殺青時,執行導演何苗對吳培軍的表演讚不絕口:“內斂中蘊含張力,自然又富有神韻。”

顧永祥與張謇實業公司的股票

為了盡善盡美地再現嗇翁的傳奇人生,紀錄片《張謇》攝製組不僅在南通博物院、頤生酒廠、濠南別業、大生集團等地實地拍攝,還走訪了眾多熱愛張謇、研究張謇的學者和專家。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在紀錄片的第三集《實業救國》中,有一位叫顧永祥的南通人,他收藏了57張謇實業公司股票,這一張張珍貴的票證,見證了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非凡創造力。

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張謇深刻意識到,銀行的融通資金功能遠優於錢莊,於是他率先在大生一廠設立“儲蓄賬房”,收受存款,發行“錢票”“支票”。1897年,大生紗廠融資發行的“大生機器紡紗廠股票”,便是民營企業最早的股票之一。

1913年,張謇在通州開辦甲種和乙種商業學校,設立銀行專修科,學制為預科一年,本科三年。張謇親筆提寫了校訓“忠信持之以誠,勤儉行之以恕”。這些學校為南通工商業的發展培養了第一批優秀的金融人才。

顧永祥的張謇實業公司股票收藏填補了國內外張謇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他也在收藏的過程中一步步讀懂了張謇在實業救國路上的抱負和胸襟。“縱觀張謇一生,他雖未曾有過銀行行長頭銜,但他善於借鑑西方金融體制,參與了諸多金融活動與實踐,並先後倡議設立勸業、鹽業、治淮、實業等多家銀行。他的眼光和格局無疑是卓越的、超前的。”

夏駿新片《張謇》即將播出,南通人 都來了解一下……

電視紀錄片《張謇》

電視紀錄片分六集,講述這位南通海門走出來的偉大人物:他一生由讀書人、名士、狀元,轉而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設計師。通過解讀這位真正的儒商,從而還原他的抱負、學養和情結,他的品格和價值觀,以及對於後來者的深刻啟示。

第一集:《千年變局》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實行三十年洋務運動的中國卻敗於東鄰小國,舉國震驚,沉睡的中國被驚醒,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也因此進入一個重新探路的時代。有人選擇革命,有人選擇維新,有人選擇實業。出生於當時仍屬江北偏僻之地海門的張謇,恰好在這一年中了狀元,人生的高峰點,卻趕上了民族之不幸,眼見國家衰弱,官場無能,一心救國的張謇將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第二集:《由士入商》

與晚清幾位顯要人物的相識相知,成為張謇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因素。張謇為中國戰敗苦悶尋求出路之際,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為這個國家的再度崛起而思考奔走。兩人多次溝通交流,最終確立狀元下海設廠自救的方案。在張之洞的推動下,狀元張謇放棄宦海遠航的傳統老路,以自己的狀元名號作為資信抵押,吸引資本辦紗廠。在這條路上,張謇需要在兩方面進行深度博弈,與惡劣的外部環境博弈,與自己觀念中的傳統慣性博弈。他的堅韌和深刻讓他一步步越過障礙,他的責任感和目光遠大讓他比另一外狀元陸潤庠走得更久更遠。

第三集:《實業救國》

一位叫顧永祥的南通人蒐集了五十多張大生集團的股票,這些股票見證了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創造力。創辦大生紗廠,張謇就在南通引入了股份制公司結構方式,此後又創辦通海墾牧有限公司,建分廠,辦交通,從零起步創造了南通近代產業鏈,他相信實業興盛是改造這個國家的靈丹妙藥。上承經世致用的儒家傳統,同時接納工業文明的世界潮流,他是第一代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第四集:《舊邦新造》

做實業的過程中,張謇愈發認識到經濟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意味著第一代企業家們不僅要革新經濟,革新社會,也要參與革新政治。1911年,正逢企業擴張之際,歷史際遇讓他親眼目睹武昌起義的爆發,成為左右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之一。而成功實業家的身份,也讓他在國家大動盪的時刻,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於是,在1911年南北和談促成共和的關鍵時期,張謇投身其中,成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

第五集:《文明先鋒》

如果等不到一個盛世到來,那就自己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建造一個盛世。民國建立後亂象叢生,張謇決心在南通建立一個小世界,作為全國自治的一個模板。他重新規劃區域板塊、治理水患,改良社會風氣,推廣城市品牌。他的“父教育、母實業”理念極大推動了南通近代教育的超常發展。張謇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改造城市,以一人之力將近代文明引入通海地區,把富民強國的理想注入江北城鄉,使一個本來偏僻無名的小城南通成為遐邇聞名的近代文明燈塔。

第六集:《不朽榮光》

從憂國憂民的一介書生,成為南通這個文明先鋒的守護神,張謇紮紮實實經營南通,取得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成就,也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認可。然而,時代風雲變幻中,他的畢生事業在晚年面臨內外交困,在通往更高遠目標的路途上,他功敗垂成。抱著未完的志願以70多歲的高齡,盛夏高溫季節,中暑倒在考察水利工程的現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百年過往,他的物質遺產已經深入南通及多個城市的血液,他的精神遺產已成為引導後來者立志高遠、奮發圖強的不朽榮光。

記住了

大型紀錄片《張謇》

7月19日——7月24日22:10

南通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