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佈,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

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江淮之地向來為政治家強化政權之地、兵家四戰之地。古人云:“江淮定而天下穩”。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頻繁的政治鬥爭和雄奇的軍事鬥爭的烈火薰陶和錘鍊了皖人,他們從祖輩的血液中繼承了軍事的韜略和政治的權謀。因之,安徽自古政治家、軍事家迭出。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安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縱觀歷史,出生於安徽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層出不窮,群星燦爛。其中尤以明清時期兩次人才集體大爆發最為突出和引人注目!那便是跟隨朱元璋的淮西集團和李鴻章治下的淮軍集團。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元末農民戰爭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區,歷經二十餘載的南征北戰,建立明朝,統一全國。在此期間,淮西功臣集團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淮西集團是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賴以建立明朝、統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在長達十餘年的創業過程中,淮西將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績卓著,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逐漸形成了以淮西人物為主體的軍政人物群。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善長、徐達。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李善長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開創了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又一盛世,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淮西二十四將,又稱明初淮西二十四將,是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時,朱元璋離開濠州奔赴定遠時帶在身邊的二十四個人。這些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二十四將包括: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建文時期,淮西勳貴積極參與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決策過程,並直接執行了對燕王朱棣的軍事行動。明初,劉基與李善長之間的鬥爭不是兩大集團間的鬥爭,而是政見的分野,是淮西新貴集團與統治階層中的有識之士的爭鬥。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官僚地主集團,是以朱元璋為總後臺,從鄉土觀念出發,把持朝政,拉幫結派,組黨營私,陷害忠良,違法犯政。而在這一時期,根本不存在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地主集團,劉基嫉惡如仇,直言敢諫,為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治國安邦,而和李黨鬥爭。重親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團,他在浙東找的文人,包括劉伯溫都不是和他一條心。劉基以個人之力同一個權勢龐大的黨群抗衡,這是他必定失敗的原因。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當政權取得之後淮西勳貴的一些不法之事也逐步暴露出來,這些“茅土之頒”的功臣,迅速由農民轉化為全國性的大地主,他們擁有私人武裝,收有義子,養有大量的奴僕,並與各地駐軍(衛所)的軍官有密切聯繫。 而朱元璋又鑑於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擔心不法勳貴危害國家,千方百計打擊、迫害淮西集團。最後建文政局在"靖難之役"一連串的軍事失敗下走向崩潰,淮西勳貴自身也在隨後的清洗中瓦解與重組。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李鴻章(1823—1907),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進士,洋務派領袖。1853年辦團練抵抗太平軍,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1867年編練淮軍,在他主持下,淮軍逐步實現了近代化,先後鎮壓了太平軍、捻軍,最後成為清政府國防軍主力。1862年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為兩江總督,1867年授湖廣總督,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企業,利用海關稅收購軍火和軍艦,創立北洋水師學堂,主持向海外派遺留學生活動,建立北洋海軍。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李鴻章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外交的現代化上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李鴻章手下的淮軍也同其先祖般的是南征北戰,平太平軍、滅捻軍、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等幾乎無役不與,只是朱元璋的淮西軍越打朝廷越旺而淮軍則是越打朝廷越弱,最後發展成北洋軍行成對清朝的最後一擊,想想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真是因果循環,滿清滅了安徽人所建的國家結果自己也同樣被安徽人給滅了。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李鴻章早年曾與呂賢基一起辦過團練,但治軍不成,逃名遠播。後投奔在江西的曾國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決心建軍立業。而後淮軍的主要將領多來自於李鴻章早年辦的團練隊伍。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毓蘭、吳毓芬、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程學啟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勳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明清以來安徽的兩次集體崛起,淮西集團和淮軍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