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教育創導者——小馬駒先鋒營,如何思考職業技能培訓市場?

何謂新職業教育?

新職業教育是以在線教育為基礎的,以就業技能提升主軸,以思維和認知提升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新職業教育核心紐帶是現代師徒制;組織方式是社群。以師徒制+在線技術,平衡規模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的訴求、平衡在線互動空間距離與言傳身教的溫度感。

怎麼看傳統職業教育?

在線教育中大部分職業類教育只有部分大企業是有自己的自營老師的;多數都是兼職合作老師。在師資上,可謂層次不齊。

在老師的教學方式上,除了加了一張在線直播或錄播的皮,我不認為和大學的課堂有什麼區別。甚至還不如大學課堂。

在互動上方面,線下大學課堂時,我們假定50個人為中班,那麼大學課堂即是中班,老師與學生是互動是實時的。直播類似。直播多了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實時互動,這在線下是無法達到的。達到這個效果的代價就是:你在看直播的過程中的注意力下降了。

在課後的輔導上,線下機構一般;較一流的在線教育公司會有在線題庫評測系統。相對線下是一個優勢。

然而對教育來講,不管是線上還是大學課堂,都僅僅完成了教的過程。而全然沒有所謂的育。什麼是教育中的育呢?就是所謂的人格影響力;言行舉止的影響力;是薰陶和潛移默化。

隔著屏幕的年輕老師們,無非是把出本上的知識內容文字變成口述;再外加一些在備課之前準備的案例、題目等。真真的教育是你從學習了這個理論,然後在工作中做了實踐,然後在這個實踐和理論一起輸出一種思考給別人。這才是有效的。

你問那些平臺合作的老師,考了一些證書,熟悉了教程,就是合格的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們說優質內容。書本知識是死的,固定的。你如何用把固定的知識變成一種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才對對人有價值的。不然的話,我看到的是大學裡拼命考證的人,畢業後美其名曰報了在線教育的課程學知識,無非還是在考證書。

在商學院,我們看到很多新興的商學院,不再請那些各種頭銜但重沒辦過企業的人來講課。而是請那些牛逼的新興企業的創立者,來講課。案例講起來頭頭是道,邏輯自洽的一塌糊塗;然而企業都沒經營過,這到底算不算學問呢?

在課後的管理上,我們多數在線教育公司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動準備。隨著學員跑,反正我把所有服務都提供了,你自個兒隨便,考不過不干我事。這對不對呢?顯然是對的。所有大家都習以為常。

所以整體上,當前的在線教育,對公司業務來講無疑是提高了規模效應;降低的生產成本。然而對學員來講,不然是知識獲取、還是認知拓展,還是思考工具,相對過往,並沒有大的提高。

小馬駒先鋒學院認為學員的訴求及哪些未被滿足的點呢?

體量較大的在線教育公司目標客戶都是在校大學生、畢業3~5內的初級從業者。他們的訴求是什麼?

從我們產品設計的角度思考,他們是想加薪、晉升、更有競爭力;而證書是一個顯性的評估方式。於是想考證。這大概是動機。

那麼目標是什麼呢?在這個動機下,目標很明確。就是拿證。而不是學知識。

如何達到目標呢?大概有兩個派系,一個是穩健派。學習知識,掌握內容;用真才實學去考試。一個的投機派。慵懶的學習,靠前走些小道途徑;希望能過,拿證即可。

他們的俗氣並不是證書。而是競爭力。更明確的是成長。這種成長伴隨著,一畢業就如被大學放養的流船,隨便漂泊而更加迫切。

所以,小馬駒先鋒學院希望有這樣一種工具或關係:亦師亦友的關係。

第一,他比工作年限長技能好,能給我我感興趣的知識或技能。這是最直觀的,也是多數在線教育或培訓機構在做的事情。

第二,除了知識或技能,因為他閱歷多見識廣、趟過很多坑,所以我們希望他能在底層思維和認知、視野方面,給與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不那麼直觀,但是影響必定是深層的。

在重大的抉擇面前,因為他曾經也掙扎過,所以能用他的反思來知道後來繼續在那個十字路口糾結的人。

第二,除了期間的知識和人格影響,還希望他是持久的關係。他是一個加油站。我不希望他隨著3個月或1個月的培訓結束而關係隨著結束;也不是簡單拉個QQ群做無休止的毫無邏輯的即時聊天。而是結束了,也依舊會有很長時間的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