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碰上「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大清還會延續多久?

口含香蕉手握簫


歷史學的魅力之一也還在於,它是一個不能去實驗的學科。我們無法做到如同其他學科做實驗那樣進行歷史的重現,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歷史不容假設。他就在哪裡。但是,我們又忍不住會去假設,去設想歷史可能的發展路徑。

清朝疆域圖

具體到大清朝來說,我們假設沒有洋鬼子的出現,歷史會朝著什麼方向演進呢?以前的朝代,亡國大體不過這麼幾種情形,一是外敵入侵,主要指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二是權臣竊國,外戚或者其他的什麼人。三是農民起義,來自底層的暴動導致社會重新洗牌。那麼,這三種情況,在清朝的身上有沒有可能會重演呢?我們逐一來說說吧。

清康熙皇帝畫像

首先說說外敵入侵的事,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中原王朝都是亡命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比如北宋王朝就是被金朝人給消滅的,逃到南方的南宋後來又被蒙古人所消滅。明朝雖然沒有直接亡於滿族人之手,但是後來的大明江山還是被滿洲人給奪取了。但是,對於大清朝來說,則是不存在這種問題。且不說他們本身就以射獵起家,就說他們在入中中原以後的事情吧。他們在奪取中原建立大清朝之後,並沒有放鬆對北疆的經營,只不過不同於明朝的修建長城,而是與蒙古族結成了政治聯盟,將八旗制度推廣到了蒙古族之中。早在入關前,他們就已經征服了漠南蒙古,並且實現了與他們的聯姻。後來清朝的很多皇后都是出自於蒙古族。後來在平定準格爾部之前,通過烏蘭會盟將盟旗制度推廣到漠北蒙古,消滅了準格爾以後控制了漠西蒙古。後來,康熙皇帝下令:“凡大清國君,當持王道,取民心,練兵馬,永不築長城!”康熙皇帝敢於這麼說的底氣在於他知道蒙古族就是大清朝的長城。事實上,滿清三百年間,他們很好地控制了蒙古人,他們成功地將蒙古人化為了自己的長城。我好像記得餘秋雨先生曾經有過一篇文章,名為《一個王朝的背影》大體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乾隆皇帝畫像

而且,北邊的草原民族也並不是說天生就有侵略的秉性。自從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以來,遊牧與農耕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就需要進行產品交換。而在這種交換過程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對等。農耕民族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而遊牧民族則不能做到。於是一旦當這種交換不能順利進行的時候,遊牧民族就會一次次地南下。在大清朝,中原農耕地區和北方草原地區之間的貿易始終得以順利進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走西口,這不僅是一個貿易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有了走西口的哥哥,才使得遊牧民族完全可以不用發動戰爭就可以解決生活所需。於是我們看到清朝入關之後,尤其是清康熙之後,北方就再也沒有成為朝廷的敵人。

所以,我們大體可以斷言,如果沒有洋鬼子的出現,清朝斷然不會被北方的外地入侵而導致亡國。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權臣竊國。權臣竊國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再上演,王莽、曹操、司馬懿、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宇文泰、楊堅、李淵、朱溫、石敬瑭、趙匡胤……我們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名單。但是,在大清朝,我們看不到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在歷史上曾經一再上演的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權,在大清朝基本絕跡。比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四十多年,但並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雖然慈溪重新李蓮英等宦官,但絕對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通過軍機處、內閣等制度,皇帝牢牢地掌握著朝廷的權力。而且清朝的皇帝,大多比較勤政,比如清朝雍正皇帝在位十四年之中在奏摺上批覆了一千多萬字。至於說地方,更不存在著反叛中央的能力。從三藩之亂以後,中央就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通過總督、巡撫,中央牢牢地將地方大權收歸中央。地方上沒有任何的自主性權限。清朝在各地的駐軍,都是互不統屬,而直屬於中央的。他們之間也形成了相互牽制的局面。清朝的皇帝,始終牢牢地控制著軍權。我們看到在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了權臣竊國都是權臣掌握了軍權。而在清朝,軍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更加上到了清朝,皇帝大力鼓勵理學,當然不是說他們都是理學的信徒,而是他們看重理學作為一種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忠君的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們的行為。至於少數民族地方土司們的一些叛亂行為,都是纖芥之疾,不足以對整個王朝構成威脅。

再次,我們來看看農民起義這條吧。在洋鬼子出現之前,大清朝已經遭遇過一次統治危機了。當時乾隆皇帝還在世,雖然他已經退位成為太上皇,但他還是看到了他的大清朝已經是外強中乾。這就是波及好幾個省的白蓮教起義。大清朝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把白蓮教鎮壓下去。在鎮壓完了白蓮教之後,大清朝朝著原有的路向繼續前進,朝廷上下都沒有任何根本性的變革。整個王朝呈現出的是一派衰世景象。“衰世”是龔自珍發明的一個詞彙,意思是表面上看起來和太平盛世很像,其實骨子裡已經是腐化墮落,就差最後的一擊。在白蓮教之後,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在不斷積累,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比如1813年,就爆發了天理教林清的起義,他們一度攻入皇宮,據說今天故宮隆宗門上還留有當年的箭頭。假如沒有洋鬼子的出現,恐怕農民起義也會在不遠的將來發生。後來的太平天國事件,其實與洋鬼子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之所以能鬧出那麼大的聲勢,就是一次此前矛盾積累的總爆發。後來,清朝勉強把太平軍鎮壓下去,但更進一步的矛盾積聚還在進行,很有可能會發生再次的爆發。

道光皇帝畫像

不過,假如沒有洋鬼子的到來,大清朝依然會朝著中國古代王朝的軌跡繼續前進,最終因為矛盾積聚到一定程度而爆發。但是,我們看不到清朝被推翻之後,那些試圖推翻清朝的人們會給出新的方案,他們即便是能推翻大清朝,他們大概還會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然後在王朝週期率裡繼續循環。

也就是說,假如沒有洋鬼子的出現,我們今天大概還需要三叩九拜,我們腦袋後面可能不一定會有辮子,但女人可能還需要裹腳!


野叟雜談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凡假設的,都不是歷史。

所以,既然非要假設清朝沒有遇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麼就權當我們一起做一個沙盤推理,玩一局即時戰略遊戲,不能當真的。

和許多朋友的觀點不同,我認為如果沒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的國祚會延續更久一些。

什麼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眾所周知,這是李鴻章對晚清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的一個總判斷,概括來說,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國際上,中國首次遭遇到器物比中國先進,制度上也極具優越性的外來文明,而且這個文明已經破門而入了;第二,國內,傳統中國的“經學—制度—文明”的格局,已經十分僵化,無法像漢唐宋那樣通過有限的改革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所以,要考慮排除掉“大變局”的影響的話,那就要假設:

第一,清代沒有遭遇到外來文明的強烈挑戰。仍然維持著朝貢體制下的國際格局。其實,清代並不是閉關鎖國,清代高層與俄羅斯,以及通過今克什米爾等國與印度等都有密切聯繫,與歐美也有持續的貿易關係。即使沒有大變局,這些情況也會存在。

第二,清代沒有遭遇到“儒家—經學”為根本的文明制度的僵化和衰落。

好,在這種前提下,我個人判斷:清代還將長期延續下去。這是因為:

第一,古代的王朝,很少有單純因為農民起義而滅亡的,漢代的黃巾,唐代的黃巢,明代的李自成,都只是瓦解或滅亡了一部分中央政權。所以,清代即使遭遇到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等,也不會驟然滅亡。這是一個統計上的樣本分析。

第二,太平天國運動造成了儒家漢族知識分子迅速團結,並站在了清廷的一邊。假如沒有上述我列舉的兩項“大變局”的條件,儒家還具有重要的感召力,那麼,太平天國的戰鬥力就不會那麼強。而曾國藩等漢族知識分子的感召力還會更強。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漢族士大夫逐漸掌握清廷的軍權。

第三,總的判斷:考慮到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進入,清廷就不會有開埠、通商等事情,也就不可能有海關稅務的收入,那麼清朝的財政收入將會持續走低。加上軍權被漢族士大夫擔任的督撫所陸續褫奪,那麼,很有可能清廷的結局就是:朝廷長期存在,權力逐漸架空,在最後的強人——慈禧太后去世後,清廷將成為漢族士大夫的傀儡政權,並將長期存在。


danyboy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如果沒碰到李鴻章嘴裡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別說能傳到溥儀、國祚延續二百七十年了,他們估計到咸豐、同治那裡就可以休息了。

清朝,由於其統治者外來戶的身份,以及初入關時的種種暴行,其統治一直是不太穩固的,所以他們才會拼命加壓,把清朝打造成一箇中國曆史上最不自由、對百姓思想控制最深的封建王朝。

而彈簧壓得越緊,彈起來也就越疼。清朝這麼狠的壓制,勢必會積蓄足夠的勢能最後崩到他們自己。別的不說,太平天國就是明證。這麼一支與烏合之眾幾乎無二、後期內鬥還極兇的軍隊,竟然能打到天津,清軍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幾十萬人居然就無可奈何,難道不是笑話嗎?如果太平天國能力再強點,楊秀清、石達開等人能主持朝政再久一點,清朝真的估計就得完在他們手裡。

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太平天國沒能幹掉清朝,不僅如此,它把士大夫階層都趕去了清政府那裡。而洋人對中國人的欺凌,更讓整個中華民族不分滿漢地站在了一起,對那些覬覦我們領土和財富的敵人一致抗爭。


所以,若無洋人的欺侮,清朝這個早就行將就木的“破爛軍艦”,恐怕早就得歇菜了。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青言論史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史料也保存較齊全。因而與歷代相比,知名度比較高。至於清朝的滅亡,部分人認為其與列強侵華,有很大的關係。

甚至有人說,如果清朝不是遇到列強侵華這種“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還會存在更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按照結果說話的誤區。反過來講,清朝如果沒有遇到列強侵華,清朝更有可能提前結束。換句話說,列強侵華恰恰是幫助清朝延長了國祚。

清朝與前面的歷朝歷代,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清朝唯一的不同,是自明代後期引進的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得以全面種植,解決了廣大人口的吃飯問題,增加了空前的人口,也創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也為清朝開疆擴土提供了基礎。這種結果方便了清朝對社會的管理,也等於增強了清朝的威信。但這也造成了後代清朝的一個認知誤區,誤認為清朝是一個管理能力超強的朝代,高明勝過前朝。

但是實際上,清朝自清中業開始,各種問題即已經開始顯現,土地兼併、貪汙橫行、防備鬆弛、民怨漸生,與明朝後期並無不同。因此,到乾隆朝時清朝各地即已爆發多次農民起義。到乾隆晚年、嘉慶初年甚至爆發了規模宏大、持續十來年、席捲長江中游和中原地區的苗民起義和白蓮教大起義,基本已經動搖了清朝的國本。此後,又先後發生了天理教起義、捻軍起義、太平軍起義和西北迴亂等各種不同規模的反清事件。

這些反清活動對清朝的打擊是非常大的,而清朝並沒有在這些內憂中有過中興的痕跡,也沒有明顯的改變。按照這種情況,清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蒙元后塵。但是恰好,“千年未有之變局“來了,即列強來了。列強的到來,並沒有助推清朝的滅亡,反而將清朝從鬼門關往回拉了一把。

列強入華,與歷史上的外族入中原有本質的區別。與印美非不同的是,列強侵華的目的,不是要取代清朝,而是要掠奪中國的生產原料以及佔有中國廣大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扶持一個腐朽的清朝對列強最為有利。

此外,列強有數家,並非一家。他們內部也都不願意看到對手的坐大,各懷鬼胎,互相牽制。列強中以領土為目標的日俄,也受到了其他列強各方的最大程度的干擾。因此,清朝在列強手上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列強入華,同時也導致清朝廷內部出現了自清初以來的大團結局面,漢臣得到重用,化解了極有可能出現的漢臣大夫另起灶爐的局面,國內矛盾也成功轉化到列強身上。

而後,列強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一定程度上,列強幫助清朝廷維護了該地的大局穩定。再則,清朝內部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可以通過向列強的貸款,籌措資金,購買武器等,保持朝廷對民間的絕對優勢。

因此,清後期,列強入華以後,清朝庭還是那個清朝廷,實力甚至有可能有所增強。而民間,早已不是之前的民間,不僅被清朝廷壓榨加深,民間實力也減弱了。

也因此,反對清朝廷的最終任務被放到了新生的留學生身上。

也因此,才有前文出現的,說“千年未有之變局”讓清朝滅亡這種說法。非也。沒有列強,清朝之少早亡幾十年。


蘇綻


謝邀。先糾正題目一個錯誤,如果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開始算的話,清朝276年沒錯,但是共傳十一帝,1644年入關後的十帝加上皇太極。

再來回到正題,如果想搞清楚題目所問,首先得要搞清楚李鴻章所說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說的這個“變局”是什麼?這句話是李鴻章1874年給同治皇帝上的奏摺裡所說的話,主要目的是要軍費,要海防的軍費。奏摺的大體意思是以前我們國防的重點是西北方向,陸陸相接,實力也都差不多,而現在不同了,威脅主要來自海上,不僅有堅船利炮,還有通商和傳教來滲透,真是防不勝防啊,所以說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所以從其本意看,指的是強敵入侵,列強有吞噬中華之意。(內容如下圖)



如果僅僅是指外患的話,假設清政府沒有遇到這些外患,也就是李鴻章所說的“變局”,那麼大清應該還是會和真實歷史上一樣很快滅亡,因為清並不是亡於外患,而是亡於革命,事實上列強對這個百依百順的代理人很滿意,甚至還幫他鎮壓了太平天國。

有的人可能說這個變局就包括革命思想的傳播、以及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這的確也是很大的“變局”,但是應該不在李鴻章的願意裡面,因為他奏摺裡沒講也不可能講,那是1874年,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有一定影響已經到了1890年代才行,李鴻章也不可能認識到封建制度即將瓦解的變局,他和洋務派都是隻看到了“器物”層面的落後和變局。

那麼假設就是這樣一種孫中山所說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的大變局清朝沒有遇到會怎樣呢?清朝倒是有可能再多維持幾十年,反正就像以往一樣再改朝換代唄,也不會太長,因為中國王朝一般不超過300年。


文綜史組


康熙末年,清朝人口和耕地基本已經恢復到明朝水平。南宋,金,元,明,東漢,唐,基本都是恢復到前朝水平就滅亡了。所以,從一般規律說,康熙朝結束時的公元1722年,如果從1616年算建國的時間,也有106年了,不算太短,清朝按照一般發展規律,就到了滅亡的時間。

奇蹟發生了,康熙朝過後,雍正朝,人口和經濟又提高了27%,這是此前,一個上百年的朝代,在恢復後,最高提高的水平,雍正朝僅僅用了13年,就完成了。

然後,出現了一個,永遠解釋不了的迷,在緊接著的乾隆朝60年裡,在雍正朝登峰造極的水平上,人口和經濟竟然雙雙實現翻一翻。這是中國歷史上,已經超越前朝27%的情況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平均發展速度就是1.1%,乾隆之前的發展速度就至少是2.2%,而整個世界二戰前的120年時間裡,發展速度也就在這兩者之間。清朝竟然在150年前沒有工業革命的世界就實現了這樣的發展速度。

終於拉開清朝滅亡的農民起義,1896年到1805年,西南地區發生了持久大規模的民變,消耗了一億兩白銀,才算平定,然而,從1796年2.9億人口,54年後1850年時,又增長了50%,十年的民變人口和民變前的54年,絕對量都是增加1.4億人。這可是明朝全國的人口。民變後,在兩倍明朝人口基礎之上,又發展了一個明朝的人口。清朝實現了三倍的明朝最高人口的規模在公元1850年,是明朝最高人口的三倍,所有歷史規律都失靈了。

隨後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出現了二十年的停滯和倒退。慈禧掌權,是對現實的承認,實權已經轉移到了抗衡太平天國的清朝地方實力派手中了。太平天國是在實質上結束清朝的推動力量,袁世凱就是來源於這一地方實力派。

是什麼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呢?無疑清朝兩百年發展到頭的內因才是決定性的原因。

地方實力派,也就只需要四五十年就能改朝換代。只是新朝,叫袁朝,還是叫袁世凱總統的民國。可能都只有稱呼意義區別,實質都是這個實力派人物控制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只是新朝的嫁衣而已。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有利有有弊,弊的是統治遭到外來的威脅,利是,學習西方的器物,藉助西方人的手段來鎮壓國內的革命。

清朝的落後,是那種在巔峰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到乾隆時期,對世界大勢更是置若罔聞,這麼說吧!1799年的時候,乾隆和華盛頓在這一年去世,拿破崙在這一年成為法蘭西執政。你會疑惑,為什麼他們卻像是兩個時代的人。

其實,沒錯,即使是同一時期發生的事情,他們也是兩個時代,當時法國和美國早就進入近代社會了,而中國在1840年才被迫拉開近代史的帷幕,可以說是進程緩慢。

正是因為這種落後性,使得清朝在稍微進步一點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差點被推翻,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稍微進步一點呢?因為洪秀全在創立拜上帝教的時候,藉助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可以說是也是數千年未有之農民運動。

因為這個農民運動不同於以往的運動,所以,清朝一時無力招架,從1851年到1856年,清朝在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敗多勝少。

除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來勢洶洶,外國列強也開始蠢蠢欲動,英法組成聯軍,利用先進的武器輕而易舉的打下了北京。要知道,清朝立國以來,北京還沒有被人攻破過。因此,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清朝痛定思痛,開始“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在簽訂《北京條約》後,清朝統治者還採取了“借師助剿”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法的力量來打壓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完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朝統治者開始進行洋務運動,甚至還一度有了“同治中興”的局面,可以說,如果當時清朝的洋務運動更徹底一點,清朝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改革,那麼,清政府很肯能統治更長的時間。

凡事都有利弊,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是一次王朝的危機,但是有危就有機,危險和機遇永遠是並生的。


史論縱橫


在說滿清氣數之前,先談一下滿清遇到的三次重大危機:第一次是準葛爾汗國與滿清爭奪漠北蒙古,清朝若是戰敗,則入主中原的必是準葛爾,經過百年爭霸,準葛爾最終還是敗給了清朝,使清朝疆域空前擴大,整個北方就此穩定。第二次是川陝鄂白蓮教大起義,西南震動,天下騷然,徹底揭穿了康乾盛世的偽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清朝一直在吃老本,沒有大的作為,這一切來得太快,距離清朝最終統一(1759)中國才不過四十年。第三次是太平天國運動,起義運動聲勢浩大,天下震動,清朝失去江南財富重地,並失去1億戶口,由於洪楊戰略不當,內亂頻生,才沒有形成更大威脅,不然清朝在劫難逃,至少也是退出關外,重新迴歸原始。這三次危機,每一次都不容易躲過,但都沒有讓清朝垮掉,因為清朝一直在改變,先是八旗制度,再是綠營軍制,再是民團鄉勇,所依靠的力量在不斷變化,卻一直有一股核心的力量在支撐,那就是3萬左右的蒙古鐵騎,直到鴉片戰爭時,八里橋之戰,讓大清的最後依靠力量徹底斷送,自此清朝失去了掌控全局的殺手鐧,就只能依靠漢族士人的力量,到這個地步,清朝滅亡其實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遲與早,只差時機,要不是曾左李衷心輔佐,滿清絕對撐不過19世紀。而對滿清滅亡起決定作用的兩個人:袁世凱和孫文則抓住甲午戰敗的時機,不斷促成自身力量的壯大,只是由於清朝的強權人物慈禧還有很大政治影響力,革命還不是水到渠成,直到預備立憲的鬧劇出現,革命的真正力量(或說聯合力量: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才最終形成,慈禧的去世使得革命的時機也出現了,面對風雨飄搖的局勢,腐朽的滿清一手促成四川保路運動,從而揭開了全國反清起義的前奏,武昌起義,鑽了四川保路運動的空檔,成功首義,不霎時大江南北響應革命的竟有十幾個省份,這時清王朝剩下的也只有至死頑抗一條路了,而袁世凱的再次出山沒有給滿清這個機會,南北談判,建立共和,滿清體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革命仍未成功。不得不說,滿清的運數不算差,經歷過數次大的劫難,卻沒有一蹙而亡,而是一路滑翔跌落下來。對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要辯證來看,西咦列強的侵略激發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清朝在甲午前後一度獲得了國內士紳的一致擁護,這點跟其他王朝滅亡前是決然不同的,但清朝沒有抓住機會,拒絕變革,才逐漸失去了統治合法性,立憲派倒戈,與革命派同流,加速了滿清的滅亡。可以說這個大變局,抓好了就會成為清朝再次中興強大的機遇,如果拒絕就會成為敲響王朝末日的喪鐘,事實證明清朝還是選擇了後者,為了滿洲皇室的可悲的尊嚴,竟然搭上了一個民族的百年國運,。


yuone1238


先說結論:大清從乾隆皇帝後期開始就已經度過了最巔峰的時期,而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而根據清朝後期社會矛盾激化的劇烈程度來看的話,即使沒有外敵的入侵,清朝也很難撐得過太長的時間了。晚清的日薄西山大概體現在一下一些方面:

第一、土地兼併氾濫,在清朝的後期,它也迎來了封建王朝統治的最大敵人: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隨著清朝統治的持續,不用交稅和納糧的士紳集團開始積累了大規模的土地,這一方面使得底層百姓失去了土地只能淪為佃農飽受大地主的壓迫,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的稅收大幅度縮水,使得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兩種強大的作用力下,清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

第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當時人的眼裡,清朝的統治終究還是屬於外族的入侵,在老百姓生活比較安定的階段還好,但是一旦到了後期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那麼被隱藏下來的民族矛盾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從而推翻清朝的統治。而事實上孫中山先生最初的革命宣言中就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這也說明孫中山也已經看到了並且想好了利用這種民族矛盾了。

第三、統治階層的日益腐化,在封建社會里,官員的日漸腐敗,統治階層的自我毀滅也是封建王朝崩潰的一大主因,而事實上,正如毛主席所說要想跳出封建王朝的週期律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民主”,由人民來監督政府的行為,然而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要想實現民主是絕無可能的,這也就註定了清朝無法跳出歷史週期,註定要走向滅亡。

綜上所述,由於各種矛盾的激化以及統治階層的自我毀滅,清朝的滅亡是註定了的,絕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可以延續千年的王朝。

歡迎關注本少俠,本少俠將盡力為您帶來更好的回答、


英勇的少年大俠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摺,名為《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其中李鴻章分析當前局勢,其中就有一句

“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數千年來中國都是世界的中心,從近代開始列強入侵世界重心從東方轉移到西方,中國的封建統治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會。

我們來看下當時的世界形勢,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美國結束南北戰爭,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普法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完成統一,清朝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或許還能追上近代的步伐。

所謂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只能選擇融入其中,或者被淘汰,很不幸,中國是後者。

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並沒有發生,那麼東方還是世界的中心,清朝無需擔心外來入侵,只要治理好國內就行。

首先,

封建王朝的興衰和統治者有很大關係,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後繼之君的問題上沒有那麼嚴格的立嫡長子,相對來說更是擇賢而立。所以清朝的皇帝雖然大多平庸,但是卻沒有非常昏庸的。

其次,權臣亂政,這也是很多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清朝雖有權臣,如鰲拜,和珅等人但是亂政的卻沒有,除了“女強人”慈禧,但是慈禧的出現和列強的入侵也有很大關係,如果不是咸豐逃到熱河早早病死,慈禧未必能夠專權。

再次,外敵入侵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五胡亂華”亡西晉,北宋亡於大金,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相對於這些朝代,清朝的邊界相對比較安定,周圍沒有強大的政權。

最後,封建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不可調和階級矛盾,而以上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階級矛盾爆發。

如果沒有“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清朝的統治很可能會延續下去,但是如果說超越周朝的八百年,達到千年以上也基本沒有這個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