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海城人,你知道這些傳說嗎?

厝石山堵海眼的奇聞

海城市內,有個厝石山公園,它始建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厝石山是海城市古城內一座孤山,位於古城的東南角。厝石山是座很小的石山,山不太高,但山石突兀,奇石嶙峋,自然景觀獨特誘人,登至山頂則可以俯視全城。在海城,每提起厝石山,老一輩人,就會情不自禁地向你講述一些奇妙動人的故事。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在厝石山下面,有一個巨大的海眼,它直通東海。當時還有一個大水怪藏在海眼裡。這個傢伙經常鑽出來行風作浪,鬧得大海漲潮,時常淹沒州灘,危害四方。這個水怪形如巨莽,頭大如碾,張開血盆大口,露出的牙齒像尖刀一樣,睜開雙眼,猶如兩盞明亮的燈光。它的全身長著烏黑髮亮的鱗甲,看上去非常兇惡嚇人。這個水怪還經常竄到海上攔截船隻,它能把大船掀翻,專吃落海之人。後來,水怪闖海作禍之事,被天宮發現,玉帝急令二郎神下界滅妖除怪。二朗神既刻駕起雲頭,趕赴渤海遼東灣。恰巧水怪正在海上興妖作禍,二朗神一聲斷嚇,舉刀向水怪砍去,水怪見勢。便張開血盆大口,向二郎神反撲,二郎神急閃身,騰空一躍,順手摘下神箭,對準水怪大嘴,開弓放箭,射中了水怪咽喉。這水怪雖傷猶鬥,只見它脖子揚起丈高,血紅的舌頭伸出三尺多長,妄想吞食二郎神,不料,二郎神早以舉起神鞭打下,一鞭就把水怪打得腦袋開花,一頭栽倒,死於非命。然後,二郎神又拿起趕山鞭,趕來一座小石山,壓蓋在海眼之上,並在石山的半腰鑿了一口大井,將水怪軀體鎖在井底,它就是傳說中的八寶琉璃井。二郎神打死水怪,移來小石山,堵住大海眼,制服了海水氾濫。然後,他又返回了天宮,請來了三霄娘娘,在小石山上修了一座大廟,讓三霄娘娘坐在裡面,壓住海眼,鎮服水怪,剷除禍根,永保安寧,後來,人們就把小石山上的大廟叫做三霄娘娘廟,把這座移來的小石山叫做厝石山,又把因堵住海眼而保護下來的這片肥沃土地和秀麗的山川稱之為“退海之地”。

太平橋魯班獻奇石

牛莊太平橋是座青石條建築結構的石橋,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了。從前,遼陽至營口,海城至盤山,牛莊為必經之路,乃交通之要道。故牛莊太平橋是海城最早建成的一座石橋。傳說,在修建太平橋那陣子,工地上青石堆積如山,鑿石工匠多達數十人。有一天,在忙碌的工地上,不知從那裡來了一位白髮蒼蒼,年愈古稀的老漢。但見這老漢髮絲蓬鬆,衣著破舊,光著大腳,腰板硬朗。到了石料場地,搬過一塊石頭,坐了下來,只顧細心鑿石料。人們一見,覺得非常奇怪。近前相問,回答的話,是“石橋好修,少石一塊,難啊”。人們見老人年事已高,說話古怪,也就不在過問了。但見,這老漢,還真的跟石匠一樣,一早開工就到場,下午收工就走。到了晚間,自己就在附近農戶家找宿住下。就這樣,這老漢天天到工地鑿石不止。把那塊青石鑿成了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眼看石橋進入立橋墩,架石樑了。這老漢把所鑿的青石搬到了房東院裡。然後,對房東說:“我在你這裡住了多時,感謝留宿之情。今天我要走了,我鑿的這塊石頭,雖不成方圓,但總會有用處的,就留給你了”。告別而去。再說,太平橋石樑中間,工程進展一直順利。可是眼看快鋪好全部橋面了,不料,卻出了問題。就見一處石條之間,放不平,合不嚴,大家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就是鋪不上橋面,人們抬著石條放不下,裝不上榫,對不上卯,大家急的不得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房東想起了老漢留下的石料,忙跑回家去拿。待拿回來,往上一放,正好合逢,絲毫不差,這才放下了石條,橋面嚴嚴實實、平平乎乎地鋪好了。到了這陣兒,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魯班師傅顯靈,獻了絕技。都說,多虧魯班的巧手神工,太平橋才大功告成。

海城“仙人洞”的傳說

在海城孤山滿族鎮的孤山村東南1公里處,海城河岸邊、青雲山腳下有一個“仙人洞”,洞口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珍寶迷心竅,葬身洞中河”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甚廣。相傳從前在青雲山附近有個放牛的小童。一天早上,牛童剛把黃牛趕到山上,就見一個小紅孩又蹦又跳地向他跑來。牛童問:“你家住哪裡?”紅孩回答:“家住青雲山洞。”又問:“洞內還能住人?”答:“洞裡好大好大,有高高的大山,大樹穿天;也有溝川峽谷,小河流淌;還有山莊大院,紅牆綠瓦。”牛童聽了,非要進洞看看不可。於是,倆人一塊兒來到了山洞,進去一看,裡面通明瓦亮,山莊整潔,風擺楊柳,格外幽靜。走著走著,遇到一條怪河,水流湍急,波浪翻滾,聲震山谷。可是走到岸邊,河水忽然消失,露出了深深的河谷。小紅孩告訴牛童:“這是洞中的‘間歇河’,時漲時消。現在快跟我過河。”待二人到了對岸,遠處又響起了流水聲,舉目望去,在高山峽谷巖縫間,水如泉湧,水漲河寬,波浪滾滾的大河又出現了。牛童十分驚奇。再往前走,便來到了金寶寺。寺院富麗堂皇,正面有一排大小不等的金佛,左側有許多珍珠美玉,右側金磚堆積如山,金光耀眼。看罷,二人出來,紅孩又把牛童送出洞外,這才分手離開。牛童見到家裡人,又把洞中所見講述一遍,眾人聽了,都感到無比稀奇。後來,青雲山洞中有寶的消息便傳開了。有一個私心太重的大力士,靈機一動,就想進洞挖寶,他自恃力大無比,又武功高強,不聽勸阻,一心想進洞盜寶發大財,於是帶著獵犬,鑽進山洞。結果在過洞中河時,沒等上岸,河水突來,被洪水吞沒。傳說畢竟是傳說。仙人洞的真實情景如何?村中年逾古稀的老人的說法是:昔日,仙人洞香火鼎盛,四周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洞外有石砌的圍牆和廟宇,洞門兩側木製楹聯,上聯刻:聚仙洞水簾洞仙人洞修真在洞,下聯刻:青雲山臥龍山石佛山面向孤山。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廟會,仙人洞前戲臺林立,進香的、討藥的、做買賣的、趕臺子看戲的,人山人海。老人的單調回憶,也只侷限於洞外的熱鬧,洞中究竟是什麼模樣卻無人知曉。孤山村人在這裡不知生活了多少年,他們只知道頂禮膜拜洞內的“仙人”,卻不知道這“先人”竟是我們的祖先,居住在鞍山地區目前所知最早的古代人類——海城小孤山人。

深山出俊鳥,老峪飛鳳凰

“深山出俊鳥,老峪飛鳳凰”。這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話。此話的深邃含義,也許與海城東部山區裡廣泛流傳的一個選娘娘的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繫呢!傳說,在很早以前,有個皇上睡覺夢見一美女,長得如花似玉,勝似天仙。皇上問這位美女住在哪裡?回答:她家住在遼東灣東北的群山中。皇上仔細觀瞧,旦見這位女“含情帶笑,懷抱鳳凰,身騎黃龍,腳踩日月”。皇上正待接近美女,卻被意外的巨響驚醒。儘管這樣,夢中印象仍在腦海中翻騰不已。次日早朝,皇上選派一名欽差,帶領一支人馬,領旨出京,訪查美女。非止一日,來到了海城東部深山。這天宿營在膳馬峪村頭。這位欽差深恐“依夢求美”的旨意難以兌現,整日整夜犯愁。心想,這明明是皇帝相思夢,那裡去尋找呢?他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正在似睡非睡之時,腦海中影影綽綽閃出一個“慢天捕雁”之策。次日他便責令地方官:將當地適齡少女,全部集合起來,挑選娘娘。消息傳到各村,鬧得家家驚恐,人人心慌,深感福禍難測。再說,膳馬峪山莊,南梁北崗,東嶺西川,群山環繞,一條小河過莊北去,是個很秀麗的地方。住在這個山莊西頭有一郭姓人家,共三口人,哥哥、嫂嫂和一個妹妹。妹妹叫小鳳,年方十六歲。爹孃過世後,小鳳就在哥嫂的照料下長大的。哥嫂為人老實厚道,小鳳從小就很懂事,聰敏過人。全家人生活和美,太平安寧。哥嫂待小鳳更是體貼入微,深受人們的讚譽。姑嫂相處,異常親密。不料,小鳳十五歲時,在白嫩的臉蛋上,患上了黃皮瘡,久治不愈。全家人都很著急,小鳳更是苦腦。這天,選美欽差,在小鳳家的西牆外紮了營,準備選娘娘。小鳳論年齡正是應選對象,但因臉上生瘡,並沒有被列入應選名單。在選娘娘這天,小鳳臉上有瘡傷,不便外出,哥嫂經商量後,就留下小鳳看家。可是,哥嫂走後,小風聽到西牆外,人聲喧沸,也想看看熱鬧。於是,她就先把雞鴨都圈了起來,以防跑丟了。然後,就騎到牆頭上,觀看熱鬧.正在這時,大公雞又跑了出來,她趕忙捉住了大公雞,並抱在懷中,腳踏磨盤,騎在黃土牆頂,居高臨下,觀看選美活動。待選娘娘的時辰一到,欽差官便上了看臺。臺下人山人海,聲音嘈雜。在看臺上,欽差官向東看了一眼,發現了騎在土牆上的郭小鳳。欽差喜出望外,說:“你們看,那人不正是‘懷抱鳳凰,身騎黃龍,腳踩日月’的娘娘嗎?”說罷,急下看臺,率領眾人直奔郭小鳳的庭院,見到了郭小鳳倒身下拜,口稱:“娘娘千歲,為臣特來接駕。”郭小鳳見眾人闖進院內,先是一愣,待聽到欽差跪倒,口稱娘娘,心裡更是納悶:我這一臉黃皮瘡,流膿淌血,誰見誰躲,還能選我做娘娘?但發現欽差如此認真,頓覺驚恐不安,手足無措。這時,地方官已找到了小鳳的兄嫂,說明了小鳳已選為娘娘。讓兄嫂趕緊上前把小鳳接下來。兄嫂又驚又喜,急忙拉著小鳳進屋,告訴她,已被選為娘娘了。小鳳忙對兄嫂說,我不能離開你們,甘願在膳馬峪白頭到老,也不當什麼娘娘。後來,在眾人百般勸說之下,小鳳見事已無法挽回,這才抱著是福是禍由它去吧的心情答應入宮.再看小鳳,不由自主的一頭栽進兄嫂的懷中,抱頭痛哭。並與兄嫂傾吐了許多心裡話。待一切安排完畢,小鳳強止淚珠,與兄嫂和眾鄉親一一辭別。路上,郭小鳳在御醫的精心調治下,膿瘡很快痊癒。非止一日,鳳駕到京,進了皇宮,皇上見罷,果如夢中美人,當既封為郭娘娘。郭娘娘入宮後,對兄嫂始終念念不忘,日思夜想,暗自流淚。皇上發覺,問及詳情。郭娘娘就將自己從小父母早喪,兄嫂扶養成人的實情,予以回稟。然後肯請皇上準其返鄉看望兄嫂。皇上不準。最後,答應派譴使官,千里迢迢,到海城膳馬峪傳旨,賜封了小鳳的兄嫂。從此,郭娘娘知恩不忘,品格高尚,傳為佳話。

聊齋中的海城故事

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第3組]郵票共六枚。其中第四枚郵票<>的故事發生在我們海城。故事中的主人公劉子固是遼東海洲(海城)人,十五歲那年到蓋州舅舅家。在雜貨店裡遇到一位美貌的少女,便產生愛慕之情。於是,他到店裡借買扇子之機靠近少女,姑娘便讓父親出來答對,劉生很是掃興,便以價高為由不買,看老人離開後,便又返到店中。姑娘又要去叫父親,劉生攔阻她說:“沒有必要。這把扇子你就說個價吧,我出得起錢的!”姑娘故意把錢開得很高,劉生沒有與姑娘爭價,付了錢就走了。第二天,劉生又去買扇子。還是像頭一天一樣付了錢拿扇子就走,沒走幾步被姑娘攔阻了,說“我騙了你,我故意抬高了扇子的價格。”劉生拿著姑娘退回的錢更感到這位姑娘誠實可愛。從此,劉生有空就到店裡來,兩人熟了起來。姑娘說她姓姚名阿繡,劉生也做了自我介紹。兩人的頻頻接觸引起舅舅的注意。不久,便逼他從蓋州回了老家。第二年,劉生又到蓋州舅舅家。連去幾次雜貨店看姚姑娘,店門都是關著,一打聽才知道姚家原來是廣寧人(現北寧市),因生意不好暫時回了老家。劉生見不到姚姑娘便回到家中,整日悶悶不樂。這時母親便張羅為兒子說親,可是劉生非姚姑娘不娶。母親一看兒子為此事寢食不安,一天天消瘦,便讓其舅舅出面作媒。可是姚姑娘阿繡這時已經許了人。這一消息對劉生打擊很大。回到海城後仍對姚姑娘念念不忘。這時,有個媒婆說復州黃家姑娘長得漂亮,劉生不信,親自到復州相親,到復州看見女郎像似阿繡。就是穿妝打扮、言行舉止也像阿繡。劉生心中十分歡喜,於是便在鄰居家住下了。一天傍晚,忽見姑娘出現在門前。姑娘說自己已許給了人家,因路遠不願成婚,聽說你家託舅舅說親正合我意。劉生心中大喜,兩人既就枕蓆,到了四更天姑娘便匆匆離去,每日如此,經月不歸。一天深夜,僕人在餵馬中發現室中燈火通明,並見阿繡與劉生在一起立刻嚇了一跳。日後僕人對劉生說:“此地岑寂,鬼狐之藪,姚家姑娘怎麼能到這裡來。她的面色過白,笑無微渦,你見到的當是鬼魅,不然這麼多年,她穿帶怎和過去一模一樣呢?”聽了僕人這麼一說,劉生心裡害怕起來。便吩咐僕人做好準備等再來時把她趕走。第二天晚上,姑娘來到劉生面前說:“你不要有疑心。我雖然不是阿繡,但可為成就你們的事盡力。”劉生嚇得說不出話來,姑娘接著說:“等你花燭之後再與新婦看誰好。”說完不見蹤影。劉回到蓋州去姚氏家答姚母可重金聘娶,姚母說待其女兒從廣寧回來再說。過了十多天,突發戰亂,劉生與僕人走散,向老家逃去。剛到海城界,遇到一女子蓬頭垢面,十分難看。來到他面前急喊:“騎馬人是劉郎吧?”劉停鞭細看見是阿繡,便問:“你是真阿繡嗎?”姑娘說:“何出此言?”劉生述說原委之後,姑娘說:“我就是真阿繡。是父親帶我從廣寧(今北寧市)來,遇兵被浮,忽然被一女子拉著從軍營中跑出來,一路上沒有人阻擋。分手時,這個女子說:慢慢走吧,很快就會和你心愛的人見面。”劉生帶阿繡回到家中,母親見兒子平安回來特別高興,阿繡來到家中更是喜出萬分。於是,母親便擇吉日為兒子和阿繡成親。原來,黃家姑娘是狐仙,真阿繡是她前世轉生的一個妹妹。假阿繡還時常來看望劉生夫婦及周圍一些人們,幫助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三年後假阿繡再也不到劉家了。這段神話故事在世間廣為傳頌,後被蒲松齡收錄到<>這部鉅著中。

海城傳說之“姑嫂石”

海城東南六十里的山坡上,有一座由六塊大石搭成的石棚,它的下部是五塊立石,上部是兩塊巨大的平石板,看上去象一座平頂石屋,至今保存完好。據說在這座山的山腳下,也有同樣一座石棚,後來被毀壞,至今山腳下還有幾塊大石頭,這兩座石棚就是流傳很久的姑嫂石.山下的村子叫姑嫂石村。關於姑嫂石,這裡流傳著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在這個村子裡,住著兄妹二人,父母雙王,二人以採藥治病為生。兄妹倆熱心給村民診脈治病,消災解難,沒有不說他們好的。不久,哥哥娶了媳婦,嫂子又饞又懶,整天裡好吃懶做。小姑聰明賢惠,勤勞能幹,她除了和哥哥一起給病人採藥外,還要操持家務。儘管這樣,小姑也沒有怨言,一家三口生活的很和睦。有一年春天,山村裡鬧了瘟疫,很多人得了病,眼看草藥快用完了,哥哥忙著給病人治病抽不開身,就打算讓姑嫂二人進山採藥。一聽說上山,嫂子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說:“我才不去哪,又苦又累,山上有虎狼長蟲,怪嚇人的。”小姑勸到:“山上景緻好,鳥語花香,什麼藥都有,可好玩了。”嫂子忙問:“有仙藥嗎?”小姑一笑說:“有”!嫂子一聽臉上立刻現出笑容,忙說:“我去,我去!”這一天,天剛放亮,姑嫂二人早早吃了飯收拾收拾就上路了。小姑抗著鎬頭,挎著筐,走在前邊。嫂子挎著滿滿一筐好吃的東西,一步三搖的跟在小姑的後面。不一會,嫂子走不動了,小姑見嫂子上山很吃力,就接過嫂子手中的筐,拉著她的手繼續上山。快到半山坡時,嫂子累的滿臉流汗,她望著高高的山頂喘著氣說:“你竟能騙人,走了半天也沒碰上碰上仙藥,我不去了,怪累的!”說完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拿出筐裡的大餅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小姑見嫂子坐著不想起來,就讓她在這裡歇息,她一個人繼續向山頂爬。嫂子吃飽了,見小姑越走越遠,樹林的風聲嚇得她心驚肉跳,就對遠處的小姑喊道:“姑姑--等等,姑姑--等等!”小姑等了半天,才見嫂子趕上來。她拉著嫂子,好不用容易才登上山頂。山頂上開滿了野花,一片好風光。小姑顧不得累,忙著到處尋找草藥。嫂子被山頂的美景迷住了,摘下一朵一朵的山花戴在頭上,她玩夠了,見日頭已經西斜,就對小姑說:“這山上哪有仙藥?天快黑了,咱們回去吧!”小姑已經採滿了兩筐草藥,正要和嫂子下山,忽然狂風大作,刮的天昏地暗,好不嚇人。刮完一陣狂風,嫂子已經嚇得趴在地上不敢起來,小姑揉揉眼睛,見眼前站著一位白髮老人,對她說:“好心的姑娘,快把那仙藥靈芝採回去給鄉親們治病吧!”小姑一楞,忙問:“在哪?”老人說:“你往前看!”小姑定神一看,見正前方的石縫裡長著兩棵象黃蘑的花,閃閃發光。嫂子一聽說有仙藥,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大聲問:“吃了仙藥能上天嗎?”老人走過來,笑著說:“豈止能上天,還能起死回生呢!”嫂子一聽能上天,忙把小姑推向一邊,拼命的向靈芝撲去,還沒等她近前,“啪”一下被那光芒擊倒,她又撲上去,又被擊倒。老人哈哈大笑,擄著鬍子說:“要想得到仙藥,石頭得掀倒。”說完,揚長而去。嫂子搶過小姑的鎬頭,按照老人的指點,掄起稿頭向石頭砍去,火星直冒,震得她兩手發麻。只砍了兩下,她就累得精疲力竭,躺在草地上不動了,哼哼著說:“累死我了!姑姑你快去刨吧!”小姑拿起嫂子扔在地上的鎬頭,對準石縫刨起來一下,兩下,三下.......,刨了九九八十一下,胳膊刨酸了,虎口裂了,一滴滴鮮血滴在石頭上。她毫不洩氣,繼續一鎬一鎬地刨,只聽“啪”地一聲,石頭沒刨掉,卻把鎬頭刨斷了,小姑也跌倒在地。她爬起來覺得又渴又累,眼冒金星,可是水被嫂子喝乾了,東西也被嫂子吃光了。天越來越黑,不遠的地方傳來狼的嚎叫聲,嫂子嚇得縮作一團,對小姑說:“姑姑,什麼靈丹妙藥,都是那老頭騙人。咱們快回去吧,那邊有狼,別叫狼把咱們吃光了。”小姑一心想要採到好藥,說什麼也不回去。她用手指摳,用石頭鑿,石縫總算裂開,靈芝露出來了,嫂子看見,猛撲上去,拔下靈芝就要吃,小姑急忙攔住說:“好嫂子,你不能吃,這是給鄉親們治病的。”“你真傻,我們把它吃了能上天享福。”“不行,給鄉親們治病要緊,咱不能只為了自己忘記了有病的鄉親。”嫂子一擺手說:“管他們呢!”說完,拿起靈芝就往嘴裡塞。小姑一把奪了過來。嫂子見軟的不行,就想動硬的,又怕自己搶不過小姑,她邊走邊想壞主意。走著走著,姑嫂倆來到萬丈懸崖,嫂子下了狠心,一把搶過靈芝,就勢把小姑推到崖砬子底下去了。嫂子正得意的望著籃子裡的靈芝,忽然靈芝變成了狗尿苔,她氣急敗壞的大罵小姑,一腳踏空,也掉進了山澗。晚上,哥哥見姑嫂二人還沒有回來,放心不下,就到山裡去找,他翻了一山又一山,跨過一溝又一溝,衣服刮破了,嗓子喊啞了,也沒有看見姑嫂二人的影。第二天,鄉親們聽說姑嫂二人採藥沒回來,都分頭上山去找。結果在山澗裡找到姑嫂二人的屍首。大家把二人的屍首抬了回來。這時,只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山村,講了姑嫂採藥的經過,並告訴鄉親們搶救的辦法,。鄉親們按照老人的囑咐,分別在山上和山下搭起兩座石棚,把小姑的屍體放在山上的石棚上,嫂子的屍體放在山下的石棚上。哥哥找到靈芝熬成藥湯,先給全村的病人喝了。又把剩下的一碗端到石棚上給妹妹和自己的媳婦灌下去。過了兩天,病人好了,瘟疫解除了。人們都來到山上的石棚跟前。突然,天氣變了,颳起狂風,電閃雷鳴。只見小姑翻身從石棚上爬了起來,乘著風雨向天上飛去,踏著雲頭,微笑著向鄉親們招手。人們又來到山腳下嫂子的石棚前,嫂子也睜開眼睛活了。她看到小姑飛向天空,忙喊:“姑姑--等等,姑姑--等等!”喊著,喊著,身子用力向上一縱,她沒有變成仙女,確變成一隻騷咕咕鳥,飛向天空轉了一陣,落在一棵老樹上,望著小姑昇天的方向,伸長脖子不停地叫著:“姑姑--等等。姑姑--等等!”一直到現在,每年春天來了,這種鳥仍然這樣叫著。從此,這兩座石棚便取名為“姑嫂石。山上的石棚至今還完好無損,山腳下的石棚據說是嫂子上天心切,身子猛往上竄蹬塌的,也有的說是人們恨嫂子的貪心,給扒倒的。

南國梨的傳說

古時候,在海城東部的一個山村裡,住著父女倆。父親南老漢放羊採藥,女兒南果姑娘養蠶織綢,生活雖然清苦倒也其樂融融。一天清晨,南果姑娘走出家門,一路歌聲來到蠶場,看到柞樹葉上蠶寶寶個個吃得圓圓胖胖,心裡別提多高興了。突然一聲刺耳的鳥鳴聲從不遠處傳來,南果姑娘尋聲找去,看到一隻受傷的小雄鷹正在和一條大毒蛇博鬥,眼看小雄鷹體力不支,大毒蛇佔了上風。南果姑娘順手摺下一根樹枝,奮不顧身撲向毒蛇,毒蛇被打死了,小雄鷹得救了,但南果姑娘卻因在博鬥中被毒蛇咬傷,慢慢閉上了美麗的眼睛。晚上,南老漢放羊回來不見女兒,心急如焚,找到蠶場,抱起死去的女兒,痛不欲生。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南老漢安葬了女兒,將小雄鷹抱回家中,精心給它治傷,不久就把傷治好了。這一天南老漢捧起小雄鷹對它說:“你的傷好了,以後不管什麼樣的毒蛇都不是你的對手。”小雄鷹似乎聽懂了南老漢的話,向南老漢點了點頭,一聲長鳴展翅騰空飛向遠方。第二年春天,人們看到了一隻雄鷹在南果姑娘墳地上空盤旋了九天九夜。待第十天飛走後,墳旁長出了一顆梨樹。南老漢把這棵梨樹當成自己的女兒,精心照料。小梨樹一天天長大了,枝繁葉茂,到了秋天,果實累累。南老漢將採摘下的梨分送給鄉親們,有的把梨裝在藍子裡,掛在房樑上;有的把梨放在掏空的幹葫蘆頭裡。沒過幾天全村家家戶戶飄出了濃烈的清香,大家尋來找去,發現是藍子裡和葫蘆頭裡的梨發出來的香味,大家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看、這麼好吃、香味這麼濃的水果,而且吃在口中神清氣爽,有的病人吃梨後身體很快恢復了健康。鄉親們為了紀念南果姑娘,便把梨稱做“南果梨”,這個小山村從此叫做“鷹不落”村。南果梨好吃,能健身去病的消息,很快傳到知府的耳朵裡,他派人把南果梨樹搶了回來,栽到自家的花園裡,還把南老漢抓來侍弄南果梨樹。到了秋天,知府看到滿樹的果實,心想要是把南果梨進貢給皇上,皇上一高興自己準會飛黃騰達。他命令南老漢把梨採摘下來,裝到筐裡準備進京獻給皇上。幾天過去了,梨一點香氣也沒有,知府拿起一個梨咬一口又酸又硬,一氣之下派人砍倒了梨樹,將南老漢痛打一頓放走了。南老漢揣著藏在懷裡的幾枚南果梨回到家中,將梨籽種在南果姑娘墳地周圍的山坡上,很快梨籽發了芽,長成一株株小梨樹。到了第三年秋天,樹上又掛滿了梨,而且梨還是原來那樣好看、好吃,香氣濃郁,“南果梨”就這樣成了海城特產。

海城傳說之關帝廟

“關帝廟”坐落在海城原西關外大街路北。前殿三間、正殿三間,後殿五間,西側鐘鼓樓各一座,路南對面是戲臺。據碑刻記載,這座“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山西晉商投資,知縣鄭繡主建。據說:山西人最崇拜“關公”重忠義講誠信。在三百多年前,一群號稱海內外最富有的“晉商”來海城建“關帝廟”供奉“關公”,同時也用於同鄉聚會議事言商的場所,起名叫山西會館。現如今會館院落內已是人去樓空,只有一人看守廟門。但每年五月十三“關帝廟”會,都有很多商貿界人士和老百姓來逛廟會。關帝廟山門古樸氣派,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門前立一對石獅,廟門前對過有一座戲臺。從正門進去,但見朱漆剝落殘舊的垣牆坑凹的石基等都顯得蒼老,但卻覺不出半點破敗和潦倒,歷經風雨後仍很威嚴、凝重和大氣。正殿是關帝廟的點睛之筆,它建在石基的高臺上,採取懸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抱廈下面有四根大紅立柱支撐,青石鼓形柱基,敦實厚重,而立柱和橫格之間所嵌的三層透雕的木雕龍鳳雲卷板都是靈透精巧。房頂正脊上還有一座小廟,內供神上神,脊中間插著“穿天戟”三根,脊兩端是龍形大吻,斜脊上蹲著磚雕跑獸。步入正殿中央,雕工精緻的青石條案上供著一尊“關公塑像”長鬚飄逸神情威儀,正手捧一本《春秋》聚精會神觀看,兩側塑著關平、周倉手執青龍偃月刀,威然挺立。門外兩側大紅柱上寫有對聯,前殿上聯是:秦蜀咽喉地系漢家治始遠;下聯是:風雲護祠宇靈昭佑往來人。據傳說:當年日本侵略東北來到海城後,先到“關帝廟”祭祀,拜謁“關公”求得保佑。當時“關帝廟”內,供俸著一尊檀香木的“關公”像,日本人便抬著“關老爺”塑像大張旗鼓地在海城主要街道巡遊,後來還想將這尊“關老爺”請到日本去供俸。沒想到從大連上船出海,到海深處那船連人和“關老爺”雕像一同沉到海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廟宇大部被砸“四舊”而毀壞,只有這座“關帝廟”因當時是縣聯社的物資倉庫,才倖存下來。這座“關帝廟”宏偉大氣,集懸山式、歇山式、硬山式、龍脊、走畺、大吻雕樑畫柱為一體的建築典範。原塑關公雕像因破亂不堪被拆掉,現存這尊“關公”塑像和內外朱漆彩畫都是於1993年海城辦廟會招商引資,由海城市政府牽頭,彙集企業家、種糧大戶和信徒集資重新雕塑彩畫的,都是出自海城本地老藝人之手。由於“關帝廟”在建築風格上獨特,規模宏偉氣派及“關公”的聲望,人們都很崇拜他,成為北方廟宇與商會一體的典範。晉商抓住了這個風頭。就在會館內修建戲臺,抓住了眾多人的視線。每逢五月十三“關帝”的生日,九月九重陽節,都舉辦廟會,平時也有些名人信徒來拜“關公”,逛廟焚香的人很多,每逢廟會,遼、海、營、蓋、盤四面八方的藝人商人群眾都來逛廟和買賣活動,廟會非常熱鬧,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崑曲、吳橋雜技、東北大口落子(現代評劇)演出。眾多外鄉藝人與當地踩高蹺、劃旱船、喇叭戲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來藝術而演變形成的。精明的晉商,那時候就知道像現在的名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經營之道,在吹拉彈唱之間,拉近了晉商與當地民眾魚水交融的情感關係。由於廟會活動多,焚香拜廟的人逐漸活躍,影響商業性議事活動,若干年後,山西會館遷到西關門裡,重建四合院磚瓦房做為山西會館議事和外地商人的招待所和商貿洽淡之地,騰出“關帝廟”就做為招引外地商人遊人逛廟祭祀教育夥計徒弟的場所。現在的“關帝廟”,在1982年由海城文物部門管理。從1987年起由海城市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企業家,對該建築重新修繕,1996年又進行彩繪維修。海城市政府將這座廟宇劃歸海城市博物館管理,後經遼寧省政府批准為省二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筢頭街的來歷

人們熟知,在古老的海城內,有一條爬頭街(後改稱筢頭街),每當人們提起這條街的時候,總不免想探究一下它的來歷。那是唐王東征的時候,因與東海龍王借地時,東海龍王退海後給留下一座城池(後稱三江越虎城),唐王把兵紮在城內。有一次,唐王被敵圍困在淤泥河中,正在這千鈞一髮的危險時刻,一員白袍小將飛馬趕到。但見他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東砍西殺,勇猛無敵,只殺得大將落馬,兵卒四處奔逃。殺退了敵兵之後,他才趕到淤泥河岸,唐王及其戰馬正陷於淤泥河中而不能自拔,情況危急。唐王急忙高呼:"小將,快來救駕。"白袍小將看看淤泥河,略加思索,說道:"皇上,是要文救,還是武救?"唐王說:"文救、武救,又待怎講?"白袍小將說:"文救,只救皇上不救馬;武救是人馬一齊救。"唐王說:"朕要你武救。"白袍小將說聲"皇上坐穩。"然後,把手中的大槍伸向馬肚子下,兩臂一叫勁,大喊一聲:"起!"就將唐王和戰馬都救出了淤泥河。再看,白袍小將又摧馬追殺敵人去了。唐王回到中軍大帳,馬上讓尉遲敬德去查找白袍小將的下落,當查找到張世貴大營之後,天色已黑,敬德信步走到飼養軍馬的營寨,忽見穿白袍小將,站在馬棚內,觀星望月。尉遲敬德輕身移步,從白袍小將背後,猛力一抱,可是這白袍小將,挺身一躍,掙脫而去。尉遲敬德立刻返回中軍大帳,回稟唐王說:"現已查到,白袍小將就在張世貴帳下。唐王傳令:讓張世貴帶白袍小將來見。這個張世貴心想,乘此機會,何不讓自己的小舅子何忠顯冒名頂替,討個封賞。於是,立即把何忠顯找來,計議一番,就一同去晉見唐王。張世貴行過大禮,稟奏:"末將張世貴將白袍小將帶到,在帳外候旨。"唐王下令:"讓白袍小將進帳來見。"待何忠顯進帳,唐王一看,白袍小將是真,人卻不像。唐王事先已獲悉張世貴移花接木了。便將計就計,頒旨給尉遲敬德,先試一試這小將的神力。尉遲敬德領旨,來到何忠顯面前,伸出雙臂,也使出神力抱住了何忠顯。剛一叫勁,只聽何忠顯一聲慘叫,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唐王怒視張世貴,追問原委,張世貴見事已敗露,急忙跪倒在地,如實招供。唐王怒不可遏,斥責到:如今大敵當前,不思殺敵報國,卻圖謀私利,犯下不赦之罪,推出斬首示眾。在場眾將慌忙跪倒,為其求情,這才免去死罪,重責四十軍棍,張世貴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站立不穩。在返回軍營路上,只好爬行,他邊爬邊磕頭,可是沒等爬回營寨,就臥屍街頭,人們為了諷刺張世貴這種欺君行為,就把他爬行這條街起名叫"爬頭街"。後來,隨著古城池的建造與改變,人們對張世貴的這種欺君行為也淡忘了,就把這條"丁"字形的大街,改稱筢頭街。這個筢頭街地處古城中心,從來就是商業密集的地方,酒樓、飯店也多設在這裡,特別是穿街的"洋溝沿"更是繁榮。如今這裡已成為城內最大的早市,每到清晨,天剛放亮,這裡就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你看那鮮果、蔬菜、一車車、一擔擔、一筐筐運進了市場;一些幹雜小賣,也不讓步,爭著擺攤銷售;還有大量的新鮮豬、牛肉、雞、魚和其它水產品,以及食品與各種豆製品,真是應有盡有,錦上添花。而顧客們則是川流不息,接踵而行,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地購買各式商品。這種繁華景象,每天從早晨四、五點鐘起,一直持續到十一、二點鐘止。

名襲海州話滄桑

在海城河岸邊的古城,可謂歷史久矣。每當人們提起海城總是要與海結緣。要說海城與海的關係,那得追溯到公元916年(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二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寶機滅渤海國,建立了遼國後,於公元927年(遼天顯元年)改渤海之地為東丹國。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後,東丹國右次相耶律羽之上表:"渤海,今去上京遼邈,即不為用,有不能戍,果有何哉?梁水(今太子河)之地,乃其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鹽魚之利,乘其微弱,徒還其民,萬世長策也。"太宗欣然納諫,是年,"詔徙東丹國民於梁水"。渤海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數十個縣,其中絕大多數居住在今遼寧省以北廣大地區,為了達到其統治目的,把渤海各州、縣遷到遼寧省境內居住。據<>記載:徙顯得府之民(今吉林敦化縣南敖東城),置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徙南海府椒州之民,置耀州(今大石橋市郊區),徙南海府情州之民,置嬪州(今鞍山北遼陽附近),徙南海府沃州之民,置臨溟縣,又在臨溟縣置州,仍以海命名,故曰:海州。沃州本渤海南京南海府都城,舊時屬沃沮國故地,因其地東濱日本海,故諧沃州濱臨大海之意,為了不忘故土,才將徙海城的沃州之民置臨溟縣,溟者,海也。公元1115年(金收國元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金國。公元1116年(金收國二年)5月,佔領了遼東半島。公元1151年改海州為澄州,屬東京路,錄東京留守司,轄臨溟、析木二縣。公元1206年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稱帝。1234年滅金,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朝,廢澄州,置巡檢司。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帝認為東北地闢邊遠,若設州縣,必開衙門,耗費太大,故而在招服之地設衛所,以收容和管轄女真人及投降的部屬。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置之都衛。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翌年(明洪武九年)廢州、縣,置衛,海城縣境置海州衛。公元1616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奪取瀋陽建立後金。公元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公元1644年入關。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11月,改海州為海城縣。海城與"海"的真正關係,是從公元916年遼代徙民在海城內建置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它始於臨溟,名襲海州。。自順治十年(1653年)定名海城至今,它經過了1000多年的歷史,先後五個朝代,海城大地滄桑鉅變。

海城古城建置與職官配備

早在漢代海城境內就置遼隊、新昌、安市三縣,但卻都不在古城內,而在古城內的建制,則是從遼代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隨著朝代的更迭,建置的名稱也各有不同,職官的配備也大不一樣。在遼代:置海州南海軍治所,屬東京道錄東京留守司。在海州南海軍治所設海州南海軍節度使。職官配備有:海州南海節度使一員,海州南海軍節度副使一員,掌印書記一員,衙官一員,州學博士一員,助教一員。在海州南海軍治所的所在地置臨溟縣,職官配備有:縣令一員、縣丞一員、縣尉一員、縣學博士一員、助教一員。因當時臨溟縣下轄:耀州、嬪州、銅州、另配,耀州刺史一員、嬪州柔遠軍刺史一員、銅州廣利軍刺史一員。在金代:將海州改為澄州,屬東京路東京留守司。在澄州的職官配備有:澄州南海軍刺史一員、同知一員、通判州事判官一員、知法一員、司軍一員、軍轄一員、州學教授一員、州司獄一員。在澄州所在地仍置臨溟縣,配備職官有:縣令一員、縣丞一員、縣主薄一員、縣尉一員。在元朝:海州併入遼陽路,不設專官。在海州地方設萬戶府,萬戶府職官配備有:達嚕噶齊一員、也稱監路,主管路事兼勸農收,掌路印、萬戶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萬戶府下設鎮撫司,職官配備有:鎮撫一員。在鎮撫司下設千戶所,職官配備有:達嚕噶齊一員、千戶一員、彈壓二員。在千戶所下設百戶所,職官配備有:百戶二員。在明代:置海州衛,系軍事與政治的統一組織。海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海州衛的職官配備有:掌印指揮一員、管屯指揮一員、局捕指揮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二員、陰陽正術一員、醫學正科一員。在海州衛下設: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設掌印千戶,各配備掌印千戶一員;另設左、右、中、前、後五千戶管屯千戶,各配備管屯千戶一員。在千戶所下設百戶,職官配備有:掌印百戶一員、鹽場百戶一員、鐵場百戶一員。因當時耀州、牛莊、沙嶺歸海州衛管轄,特配帶管驛遞百戶一員、倉大使一員、庫大使一員;又因海州當時分管蓋州有關事宜,特配分守海蓋參將一員,海州備禦一員。在清代:置海城縣,屬盛京奉天府尹。職官配備有:知縣一員、訓導一員、典史一員、三岔河巡檢一員。早知縣衙署內設:吏科、戶科、禮科、刑科、工科、倉科、班役,此外,尚有刑、名、錢、書、啟等幕賓,俗稱師爺,不在國家官吏之內。在民國期間:仍置海城縣,錄遼寧省遼瀋道。職官配備有:縣知事一員、公款處主任一員、警察所長一員、保甲所長一員、教育所長一員、縣視學一員、管獄員一員。在縣公署內下設三科,各科配備科長一名,並配有佐治員,即財務局長、公安局長、保甲所長、教育局長、縣佐各一名。在偽滿州國期間:仍置海城縣,錄奉天省所轄,職官配備有:縣長一名、副縣長一名、日本參事官一名、日本副參事官一名、日本警務指導官一名。名曰參事官、副參事官、警務指導官,輔佐縣長辦理縣政,實為竊取一切政權。在縣公署內初設五科,16股,到了偽康德十一年,已增設到11個科(室),即:總務科、行政科、警務科、產業科、經濟科、財務科、動員科、建設科、地政科、企化室。各科室均配備:科長、副科長一名。

三江越虎城的傳說

說的是唐王東征的時候,遇海受阻。蓋蘇文的兵馬會打水仗,唐王的兵馬會打陸戰。這一回到了水上,唐王犯了愁,怕在水上開戰打不過人家。這一天,唐王帶著眾將官到海邊上察看水勢,只見天連著水,水連著天,大海無風三尺浪,看得唐王膽顫心驚,他想連一塊陸地也沒有,這要開兵見仗,糧草往哪放,人馬往哪住哇?便自然自語地說:"要是能有一塊地該有多麼好呢?"薛仁貴在一旁想了又想說:"我主,咱們這麼辦吧,派個人到東海龍王那去借塊地方去吧!"唐王說:"那要是能行倒是好,可派誰去呢?"薛仁貴說:"就讓我去試試吧。"當天晚上薛仁貴穿戴整齊,來到海邊,他運足了氣力大吼三聲:"東海龍王聽著,我是唐王派來下書之人,要見龍王,有話商量。"那薛仁貴本是天上的白虎星下界,神威有多大呀,這一喊,直喊得海水翻了浪花。就看著從海底跳出一個怪物,長得青面獠牙,一腦袋紅頭髮,手裡拿著一個三股鋼叉,他咧開大嘴指著薛仁貴說:"你是什麼人,敢到這裡胡鬧?"薛仁貴經得多見的廣,一看就知道他是巡海的夜叉。薛仁貴說:"我是唐王手下的大將薛仁貴,有要緊的事要見你家龍王。"夜叉說:"那我可不敢做主,我得回去稟報一聲。"薛仁貴說:"這麼辦吧,唐王這裡有一封書信,你給帶回去。"說著拿出一封信,交給了夜叉,夜叉一個猛子扎進海底。大約一頓飯工夫,夜叉又回來了,他跳上岸說:"龍王說了,這事不好辦。"薛仁貴說:"那你領我去見見龍王吧。"夜叉說:"那可不行,"話剛說完,薛仁貴這邊可就來氣了,只見他就地一滾,現了原形,原來是隻大白虎,張著血盆大口,一下子就把夜叉的腿給叼住了,痛得夜叉直叫喊:"我領你去!我領你去!"就這麼的,夜叉分開了水路,把白虎星帶到了龍宮,龍王一看這個架式,先就怕了三分,白虎星扔下夜叉,搖頭擺尾,張牙舞爪,大吼三聲,直震得龍宮上的瓦都掉了下來,白虎星就地一滾變成薛仁貴,就問還在哆嗦的龍王,:"唐王要和你在海里借塊陸地,好和蓋蘇文交戰,你借不借?"龍王知道,這是天上的白虎星下界,惹不起,連說:"借,借,只是你什麼時候還?"薛仁貴說:"明天早晨四更借,五更天還。"海龍王答應了,親自把薛仁貴送上了岸。薛仁貴回去和唐王這麼一說,唐王很是高興。第二天四更天就帶著人馬來到海邊一看,嗬!好大的一座城!唐王就把兵馬屯在城裡,眼看到了五更天,還沒打仗呢,這可得怎麼辦呢,薛仁貴就通知打更的人,在這座城裡打到四更天為止,不準打五更。從此大海再也回不來了。龍王的那些鎮海將軍:魚、鱉、蝦、蟹也都留在陸地上,一個個變成了小山頭,最明顯的有魚山(後稱寧嘉山,亮甲山)、有鱉山(教軍場山,也叫王八山)、有蝦山(後稱雙喜山)、有蟹山(後稱團山子)。可是退海的時候,在今厝石山的東北角及山南麓留有三個海眼,日夜不停地流淌,百姓深受其害,一天,時值深夜,唐戰將薛仁貴的白龍寶馬突然拱槽頭,四蹄刨地,嘶叫不停。仁貴一看寶馬暴燥異常,必有戰機要事。正在猶患之中,忽然探馬匆匆進帳報道:元帥被困。仁貴聞訊,立即興師征討,他跨上白龍馬,殺出了一條血路,圍困元帥之敵兵誤認為天降神兵,倉皇東逃,仁貴得勝後來到厝石山上(今公園山)發現了這裡的三股泉水日夜不停,如三江水瀉,危害百姓。為了壓住這三股泉水,仁貴馬越"三江",塑了雲霄、碧霄、瓊霄三霄娘娘像,壓住了海眼,唐王見仁貴似白虎星穿越"三江",故曰:"三江越虎",因為在龍王借地時,在這裡有一座城池,人們稱這座城,為"三江越虎城"。

海城河的傳說

古老而悠久的海城河,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誰也說不清。都說是自然地理賦予的,但也有一個神話般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海城地面是一眼忘不到邊的荒草甸子,坑坑窪窪的,長年存著雨雪,種些稻穀,一到夏天,這裡是三天兩頭下大雨。也總是先從東南來塊黑雲,黑雲上有條怪龍,又黑又長,看不出鱗角,只見上下翻騰,霹靂閃電,攪得天都要塌下來了,隨著就是一陣暴雨,用不了半個時辰,平地水深就有三尺多,這還不算,那怪龍時常下來,尾巴一掄,掃得房倒屋塌,往下一紮,地下就出個大坑,往前一撞,就是一道大溝。這裡沒河沒泡,雨水淌不出去,莊稼長不到時候就淹死了,人們活不下去。有一天,正趕上禹王治水來到這裡,東南又陰上了,怪龍捲著黑雲嗷嗷吼叫,驚天動地,嚇得人們都躲起來了。禹王迎著吼叫聲走去,怪龍在雲彩裡一翻身,身子一搖,大雨點子密密麻麻往下砸,打得禹王掙不開眼睛。禹王摸了一把冰涼的雨水,仰著臉緊盯著怪龍,琢磨怎麼才能治住它。這時怪龍發了脾氣,尾巴使勁衝禹王身上甩,把禹王打出老遠,摔在泥水裡。怪龍得意了,身子一抖,雨水像瓢潑一樣往下澆,水把天和地連在一起了。禹王咬著牙,挺身站起來,顧不得渾身疼痛,緊了緊衣帶,幾步跨到怪龍身上,攥著大拳頭要打怪龍。怪龍頭一回,見有人敢惹它,就發了怒,把頭往下一紮,對著禹王來了。這時禹王看清了,原來是一條獨角龍,腦袋像碾盤那麼大,額頭上長著一個又粗又長的獨角,兩隻眼睛像兩個銅鐘,鼓在外面,大嘴一張像開了兩扇門,嘴兩邊有兩條龍鬚,身上長著的墨鱗有簸萁那麼大,全身有幾十丈長。獨角龍用角來扎禹王,禹王一閃身,獨角龍的角扎進地裡,往上一竄,把地豁出一道大溝,沒有碰到禹王。獨角龍急了,尾巴一掄把禹王捲起來了,禹王趁勢騎在獨角龍身上,獨角龍想往下甩,怎麼也甩不掉。它騰空而起,卷著黑雲上下翻騰,禹王不但沒掉,還往前挪動,騎在獨角龍的腰上了,嚇得它直奔東南飛去,一頭扎進弟兄山裡,想要躲起來。這時禹王騎在獨角龍脖子上了,想西北一看,離這一百多里有條大河,他想要是能從這兒開一條河通向那條河,把這一帶的水都順著河流出去,兩岸就好種地了。禹王想到這裡,兩腿緊緊夾住獨角龍的脖子,用手按住它的頭,把它的角插進地裡,然後舉起大拳頭,照著獨角龍的身上,用力一捶,逼著它往西北扎去,獨角龍被打得疼痛難忍,拼命往前撞,它的角把泥翻起老高,豁出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溝,不大功夫,就從弟兄山扎到了大遼河,這條河就成了一條新河。新河開出來了,荒草甸上的水淌到河裡,兩岸成了好地,種上了莊稼,河水清清,終日不斷地流,把山上的楊柳樹籽帶到兩岸,在河邊長出好多楊樹和柳樹,人們就把這條河稱為楊柳河,即今日之海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