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近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找虫”的推文。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地媒体也争相转发报道。

这只被纳入重点“通缉”范畴的虫名叫锥蝽,被咬还可能会染上“新型艾滋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为什么要找这种虫?

2016年,顺德曾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

其实美洲锥虫病已经有一定历史了,是1909年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第一个发现的,因此美洲锥虫病命名为恰加斯病,是由一种叫做克氏锥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一种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它的病媒是锥蝽。

由于该病的隐匿性,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

恰加斯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

全城悬赏

这种病已经流行开了?

淡定,淡定,找虫只是为了调查而已,不用过度紧张。

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主要在拉丁美洲。恰加斯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现在已传播到其它各大洲。

本次“找虫”行动,是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为预防和控制恰加斯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

他们长什么样?

锥蝽长这样↓

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不同品种,全面了解↓

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牢记这张是特征↓

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头部似锥)

这就是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

在广州俗称“木虱王”,经小范围调查,了解到在广州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

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被咬会感染“新型艾滋病”?严重吗

恰加斯病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愈后不良。

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恰加斯病为什么又被比喻为“新型艾滋病”呢?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

但这个病与艾滋病有很大的不同!

1、传染途径

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恰加斯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传播的。不过二者又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

2、病原体不同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恰加斯病的病原体是克氏锥虫,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

恰加斯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可还是希望我们中国不要有这个病出现。

预防恰加斯病的最有效方法是病媒控制

各位街坊如果在户外看到这种虫

千万要小心!

美编:陈泰玉

编审:朱江

这种虫子被全城“通缉”?警惕,被咬或可致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