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受訪者直言「假促銷」現象普遍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

每逢節假日,很多商家會推出打折促銷活動,但不少消費者發現,所謂優惠,其實是先提價再降價。雖然工商部門下發過通知禁止,但是這種現象依然可見。

上週,青年調查聯合問卷網,對202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9%的受訪者直言“假促銷”現象普遍。先漲價再降價和虛報原價是受訪者遇到最多的兩種“假促銷”方式,72.2%的受訪者認為商家“假促銷”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郭雅露發現,每逢節假日,很多網購平臺都推出打折活動,但那段時間原價更高,甚至折後價也高出平時價。現在,郭雅露已經不怎麼在節日買東西了。

“在價格上做手腳,進行‘假促銷’是很多平臺的慣用手段。”90後女孩趙心怡舉例說,一些商家為了清理庫存,會把商品原價標高,然後告訴顧客現在減價或者參與拼團就能省錢,其實價格沒有優惠多少。還有商家在節日促銷前,先把價格提上去再促銷。“我之前在網上看中一條項鍊,想母親節時送給媽媽,就先放到了購物車裡。節前幾天,我看到項鍊價格從500多元漲到了快1000元,然後母親節當天又降到了400多元”。

在北京工作的石雨(化名)發現一些標著限時搶購、“秒殺”等宣傳語的商品,往往是“假促銷”的重災區,“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款顯卡,原價2399元,‘秒殺’價是2499元,之後價格降到了2299元”。

調查顯示,92.9%的受訪者認為“假促銷”現象普遍,其中34.6%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普遍。先漲價再降價(63.3%)和虛報原價(62.5%)是受訪者遇到最多的兩種“假促銷”情況,其他還有:促銷商品為舊貨或質次產品(47.3%),打出全場折扣標語,其實僅部分商品打折(44.7%)和享受優惠有附加條件(25.8%)等。

在天津工作的賈雯去年“雙11”時在網上買了一款“BB霜”。買的時候,賣家提示她由於商品是特價,所以會發一些舊款包裝的。但收到貨後,她發現產品就快過期了,“賣家肯定是想通過打折處理這樣的貨品”。

“平時去商場購物,我一般會貨比三家,但網購時一般看到促銷就買了。”郭雅露認為,網絡上商家更容易操縱價格,也就更容易出現“假促銷”現象。

趙心怡則認為,網購還可以全網比價或者查看歷史價格變化,但去實體店很難了解過去一段時間的價格變化。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

調查顯示,32.5%的受訪者覺得網上購物平臺“假促銷”現象更嚴重,26.3%的受訪者覺得實體店“假促銷”現象更嚴重,39.3%的受訪者覺得都很嚴重,僅1.9%的受訪者覺得都不嚴重。

調查中,72.2%的受訪者認為商家“假促銷”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於當時很想買的東西,我會在幾個購物平臺比價。對於不著急買的,我會留意一段時間裡的價格變化。” 郭雅露說,她經常通過這樣的方法分辨出商家“假促銷”的行為。

趙心怡則覺得自己不太能分辨出“假促銷”,“只有對於經常關注的產品,我才瞭解它們大概的價格區間”。

調查中,53.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一般能分辨出商家的“假促銷”行為,46.1%的受訪者坦言不能。

郭雅露認為,購物時多比較,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商家“假促銷”的陷阱中。“現在有一些平臺可以顯示近一段時間商品的價格,就算是碰到限時搶購也別急著下單,多看多比較能少吃點虧”。

92.9%受访者直言“假促销”现象普遍

收到舊款化妝品後,賈雯立刻聯繫賣家理論,“他們返給了我10元作為補償,我後來再也沒在他們家買過東西。我覺得遇到這種情況不能忍氣吞聲”。

調查中,關於應對商家“假促銷”行為,58.3%的受訪者建議消費者購物時查看商品近期價格並貨比三家,57.4%的受訪者建議消費者積極舉報,維護自身權益,56.6%的受訪者建議留存購物小票等消費憑證,47.4%的受訪者建議加大對商家“假促銷”行為的打擊力度,25.8%的受訪者建議完善投訴舉報途徑。

受訪者中,00後佔1.4%,90後佔30.4%,80後佔50.5%,70後佔12.9%,60後佔4.2%。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