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受訪者期待創新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技術

52.7%受访者期待创新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技术

52.7%受访者期待创新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技术

一位市民將整理好的舊衣物投入小區內的舊衣物回收箱。視覺中國供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服飾、家紡等紡織品的使用週期越來越短,廢舊紡織品的處理成了問題。日前,中國工程院發佈的《廢舊化纖紡織品資源再生循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紡織品回收利用率不足10%,相比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上週,青年調查聯合問卷網,對201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低,55.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行業產業鏈不成熟。對於通過填埋、焚燒等渠道簡單化處理廢舊紡織品,68.0%的受訪者擔心低溫燃燒會造成大氣汙染,55.5%的受訪者指出紡織品難降解,填埋佔用大量土地資源,54.1%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本土資源浪費,化纖原料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提高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52.7%的受訪者建議優化、創新回收和再生技術。

68.0%受訪者擔心焚燒處理紡織品會造成大氣汙染

許夢蝶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讀大二,家裡有很多廢舊衣物。“很多衣服我去年覺得好看,今年就不喜歡了,放著佔空間,一般都是直接扔掉,或者給親戚家的孩子。”許夢蝶說,她身邊人大多都是這樣做的,“大家還沒有較強的舊衣物回收的意識,而且對於回收渠道、方法也不是很瞭解,直接扔掉大概是最簡便、最快捷的方式了。”

52.7%受访者期待创新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技术

“大部分廢舊紡織品其實都被當作一般的垃圾處理了,如填埋、焚燒等。”“廢舊化纖紡織品資源再生循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秘書長、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告訴記者,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的現狀主要是點狀的回收,不成體系,不夠系統,沒有專業化的分工協同。

調查顯示,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低,55.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行業產業鏈不成熟,53.5%的受訪者指出回收降解技術研發成本過高,企業不願或無力投資,45.1%的受訪者覺得與廢舊紡織品基數大大增加有關,30.2%的受訪者指出產業相關立法、標準缺失,26.0%的受訪者認為我國化纖紡織品再生方面的基礎研究及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25.9%的受訪者指出行業門檻低,同質化競爭激烈,24.6%的受訪者歸因於回收的廢舊紡織品種類、成分等複雜多樣,19.3%的受訪者指出人們科學回收化纖紡織品意識薄弱。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購置的紡織品數量越來越多,同時生活節奏變快,人們消費理念在改變,紡織品廢置的週期越來越短。但社會各方面沒有達成很好的協作。”王華平認為,從技術方面來說,我國再生纖維技術其實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果進一步成熟,可以完全還原成布料原來的形態。但是,我國的垃圾預處理能力比較弱,垃圾分類做得不到位,廢舊紡織品沒有被作為單獨的項目進行回收,大多都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直接簡單化處理了。國家的支持政策比較少,也不夠連貫,再生項目的優惠政策仍未落實。而且,目前沒有明確的部門去處理循環經濟的問題,這個問題處於各個職能部門的交界地帶。

通過填埋、焚燒等渠道簡單化處理廢舊紡織品,68.0%的受訪者擔心低溫燃燒造成大氣汙染,55.5%的受訪者指出紡織品難降解,填埋佔用大量土地資源,54.1%的受訪者認為會導致本土資源浪費,化纖原料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27.9%的受訪者認為會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王華平指出,用焚燒、填埋等方式處理廢舊紡織品,會造成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他同時表示,越來越沉重的環境壓力也會倒逼社會工業組織和消費者反思相關問題,推動紡織品設計的改變。“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服飾功能的需要,現在的服飾大多是三四種纖維混紡,但是不利於回收過程中的分離、抽取。環境問題使人們開始考慮服飾如何能既時尚又對環境友好,如在設計時就考慮回收問題,採取同質異構的方式既滿足人們所需的服飾功能,又為回收提供便利”。

52.7%受訪者期待優化、創新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生技術

提高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調查中,52.7%的受訪者建議優化、創新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生技術,43.0%的受訪者建議建設更加完備的回收體系和產業鏈,42.4%的受訪者建議國家加強立法政策和產業標準建設,38.3%的受訪者建議建設廢舊化纖紡織品循環再生產業集聚及示範園區,28.5%的受訪者建議建設廢舊化纖紡織品產學研用創新與展示平臺,24.9%的受訪者建議健全回收品物流運輸體系,17.8%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群眾的相關宣傳教育。

許夢蝶認為,應該加強廢舊紡織品回收等宣傳教育,向人們普及廢舊紡織品回收的重要性、渠道和方法。其次,應該切實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回收渠道。另外,還要完善建立廢舊紡織品流轉的機制,提高回收利用率。

“應使品牌運營商和製造業體系融合,考慮循環利用和再生扶持。比如在專賣店門口設置回收箱,一方面展示服裝,另一方面把回收方式的介紹融合進去,完善循環再生的體系。”王華平認為,應該培養消費者的回收意識,為再生循環經濟的推廣提供社會土壤。讓人們既享受社會發展的便利,又注意社會與自然的融合。

他指出,提高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率需要推動社會的協同合作,優化產業鏈。為此,首先應將服裝進行分類,提高廢舊紡織品預處理環節的效率,其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完善的物流體系支持廢舊紡織品回收,加強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此外,國家政策也要支持新技術的發展,推動專業化公司的湧現。“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紡織製造業體系,也應該建立起最大的再生循環體系。在這點上我國是有後發優勢的,因為我國廢舊紡織品體量大而且產業協同、專業化分工規模效應大”。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0.5%,90後佔29.4%,80後佔51.5%,70後佔14.6%,60後佔3.6%。

圖片來源|網絡

52.7%受访者期待创新废旧纺织品回收再生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