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周公之美

【共讀內容】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導讀學者】

朱人求:廈門大學哲學系 教授

祝安順:中華書局 編審

【共讀筆記】

張楠:

【論語晨讀】第838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五月初七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朱人求:

今天我們來讀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論語譯注:[譯文]孔子説:“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週公,只要驕傲而吝嗇,別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註釋】孔曰:“周公者,周公旦。”使,讀shǐ,假若,假使,設使。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誇。吝,鄙嗇也。《說文》:“吝,恨惜也。”《玉篇》:“悋,鄙也。俗作恡。”此《釋文》亦云:“吝,本亦作恡。”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不以告人。

【論語全譯】[譯文]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其實此章不一定針對君主而言,對一般人也是適用的,《論語全譯》的說法可能限制了孔子思想的廣度。

周公之才美,驕且吝是理解本章的關鍵。先說周公之才美。

關於周公,《論語正義》引《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誠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北,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是言周公之德,以驕吝為戒也。

惠氏棟《九經古義》:“《周書官寤敬篇》:‘不驕不恡,時乃無敵。’此周公生平之學,所以裕製作之原也。夫子因反其語,以誡後世之為人臣者。”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漢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聖之一,《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雲:“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

周公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其德行寬裕,恭謙睿智,以驕吝為戒也。

王弼雲:人之才美如周公,設使驕吝,其餘無可觀者。言才美以驕恡,棄也。況驕吝者必無周公才美乎?假無設有,以其驕吝之鄙也。(黃侃《論語集解義疏》卷四)

邢昺曰:此章戒人驕吝也。周公,周公旦也,大聖人也,才美兼備。設人有周公之才美,使為驕矜,且鄙吝,其餘雖有善行,不足觀也。言為鄙吝所揜棄也。(《論語註疏》)

王弼、邢昺之註疏甚佳,深得孔子真意。

下面我們主要討論朱子【論語集註】的解釋。

【論語集註】: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誇。吝,鄙嗇也。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又曰:「驕,氣盈。吝,氣歉。」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然其勢常相因。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朱子推崇程子之說,甚言驕吝之害。

如有周公之德,則無驕吝之苦。

朱子雲,此章為有才而無德者言。但此一段曲折,自有數般意思,驕者必有吝,吝者必有驕。非只是吝於財,凡吝於事,吝於為善,皆是吝。

驕與吝其勢常相因,驕者必有吝,吝者必有驕。驕發於外,吝藏於中,吝有吝財,吝事,吝善之不同。

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要懂得分享,讓他人同樣成為有德有才的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

驕吝,是挾其所有,以誇其所無。挾其所有,是吝;誇其所無,是驕。而今有一樣人,會得底不肯與人說,又卻將來驕人。

驕能生吝。為是要驕人,所以吝。驕卻是枝葉發露處,吝卻是根本藏蓄處。且以淺近易見者言之:如說道理,這自是世上公共底物事,合當大家說出來。世上自有一般人,自恁地吝惜,不肯說與人。這意思是如何?他只怕人都識了,卻沒詫異,所以吝惜在此。獨有自家會,別人都不會,自家便驕得他,便欺得他。如貨財也是公共底物事,合使便著使。若只恁地吝惜,合使不使,只怕自家無了,別人卻有,無可強得人,所以吝惜在此。獨是自家有,別人無,自家便做大,便欺得他。

“吝者,驕之根本;驕者,吝之枝葉”,是吝為主。蓋吝其在我,則謂我有你無,便是驕人也。

驕是傲於外,吝是靳惜於中。驕者,吝之所發;吝者,驕之所藏。

有人學問大,悟得大道,卻不願與他人分享,還以為自己了不起,盛氣凌人,這就是驕且吝。

問:「『驕氣盈,吝氣歉。』氣之盈歉如何?」曰:「驕與吝是一般病,只隔一膜。驕是放出底吝,吝是不放出底驕。正如人病寒熱,攻註上則頭目痛,攻注下則腰腹痛。熱發出外似驕,寒包縮在內似吝。」因舉顯道克己詩:「試於清夜深思省,剖破藩籬即大家!」問:「當如何去此病?」曰:「此有甚法?只莫驕莫吝,便是剖破藩籬也。覺其為非,從源頭處正。我要不行,便不行;要坐,便還我坐,莫非由我,更求甚方法!」

去驕吝的辦法,就是深夜靜坐,自我反省,突破自我之藩籬,內心警醒,內心覺悟。

另,日本物雙松雲:驕且吝,無德者也。苟無其德,則才美豈足觀哉!蓋驕則失君子,吝則失小人。故驕且吝,所以失人心也。治天下,以得人心為先,故孔子云爾。(《論語徵》)可備為一說。

結語:在儒家思想世界裡,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德才兼備才是最佳組合。有德無才,否則縱有周公之才美,驕傲自滿,吝嗇小氣,難以成就大器,不足為道也。反過來,如能保持周公一樣的謙虛的美德,寬裕大氣,積極分享,勇於承擔,定能卓越超群,成就大業。

今天就導讀到這裡,謝謝大家!

張弛弘弢:

@朱人求 [玫瑰][玫瑰][玫瑰]感恩朱老師清晰且透徹的分享。吝者必自盈,驕之因也。驕者無朋,吝者無友。無朋無友之人,如荒島之棄嬰也。

張楠:

老師的導讀讓我想到孔子無隱的一章

懷疑夫子有隱實在是小子們的不成熟[偷笑]

朱人求:

@張楠 兩千多年來,有幾人能達到孔子與朱子的思想高度?

也就孔子朱子而已矣。

崔聖:

建議大家“深夜靜坐,自我反省,突破自我之藩籬,內心警醒,內心覺悟。”、還有“半天讀書,半天靜坐”,也許有奇效。@張弛弘弢 @張楠

黑衣:

我也想到不吝和因材施教的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正是夫子的中庸之德

袁愛祥: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張弛弘弢:

孔朱聖賢,降世當以千年計。能解孔朱者,鮮矣!能及孔朱者,未之見也。我輩能有此機緣相聚【論語匯】,得學古聖先賢,已是福矣!

張楠:

仁的確是良方

@朱人求 朱老師可是朱子後人[鼓掌]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周公“不驕不吝”的美德,載於詩書。《逸周書·寤敬篇》:“周公曰:“不驕不恡,時乃無敵。’”孔子在本章中,以史上的大才周公為例,說明德與才的關係,強調德的重要性。孔子的意思是,就算是才如周公,如果沒有謙虛實惠的德行,這個人對他人也不會有什麼作為的。孔子重視人才,認為人才是非常難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孔子眼中的人才,是“賢才”,賢指的是德行,賢才就是德才兼備的人。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元人著作《四書辨疑》:矜己傲物謂之驕。朱熹《論語集註》認為:驕,矜誇。但,矜即矜持,即自重身份而不是自輕自賤,本是孔子提倡的德行: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因而,孔子此處的“驕”應該不包含“矜持”的含義,矜持並不是驕,只有“傲物”、“自誇”才是孔子所不贊成的“驕”。

“驕”是誇大了自身的能力。這個誇大就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引起的。驕對人的行為有三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不去虛心學習。而人的才能是學習和歷練而來。而學習首先需要謙虛。如果沒有虛心的態度,就不會去學習,才能本身就無法進一步成長。皇侃《論語義疏》引王弼雲“況驕吝者必無周公之才美乎?”劉開《論語補註》:“天下才美之人,豈無一端之稍善,但驕吝則不能進德,德既無見,餘行何足觀焉?”二是因為看重自己的才能輕視他人的才能,在與人的合作中就不會重視發掘其他人的能力,也就不能夠組建真有成就的團隊,所謂“驕兵必敗”就是。劉開《論語補註》:“周公之才即《書》所謂“能多才多藝”之才,其美自不待言。使有其才之美而既驕且吝,則才不足有為,大本已失,其餘所行之事,雖有小善,亦不足觀矣。”

第三,是過於看重自己的貢獻,因而在分配中會要求比自己應得的更多那一份。如果這樣的人是部下,會總是衝撞分配規則,“好勇疾貧,亂也”,如果這樣的人掌握分配的權限,就會把更大的一份給自己,給別人的報酬就會較低,“慳利嗇財謂之吝”。對別人吝嗇,別人得不到公平的報酬,自然就不會努力,因而相互之間的合作就會越來越鬆懈。對自己放鬆要求,從消費上說,會奢侈無度,從而難以為繼;從創造上說,會聽不進別人意見,剛愎自用,必定會錯誤百出,難以獲得事業的成功。因而,孔子才說縱使有周公的才能,一旦自誇傲物,必然一無是處。因而,謙德是所有希望有成就的人首先應該具備的態度。孔子的《論語》中,雖然沒有提出“謙”的概念,卻在實質上是肯定謙德的。之所以不需要謙德,是因為謙就在好學之中。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孔子的學習對象,不僅僅是古代文獻、同時代人,甚至是向自然、向生活本身學習: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謙”德在經典中被獨立提出來,大概最早是在《尚書大禹謨》中:“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韓詩外傳》對“謙德”更為重視: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而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戒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脯,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性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本章否定的第二種行為是“吝”。朱熹《論語集註》:吝,鄙嗇也。吝嗇的行為,孔子認為是“四惡”之一。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與吝嗇相對的,孔子提倡的是“惠”。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裡的“惠而不費”,就是與“出納之吝”相對的品德。惠的作用,是“足以使人”,只有“養民也惠”,才能“使民也義”。孔子這裡雖然談到的是官民關係,但卻適合於人和人之間的普遍的合作管理。只有合作對大家都有好處,合作才能持續下來。

孔子提倡的是對人“惠”,但是對自己卻是“儉”。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以謙虛的心態,向自然學習,向所有人學習,重視發現他的才能,並在合作中能夠讓合作者獲得利益,自己節儉以為社會積累財富,並再投入到社會的生產中,這種品德就是企業家品德的基礎,今天仍然需要大力培養。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指正[抱拳][抱拳]


————

【論語譯注】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譯文]孔子説:“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週公,只要驕傲而吝嗇,別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讀音與詞義補充】使,讀shǐ,假若,假使,設使。

【論語集註】

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驕,矜誇。吝,鄙嗇也。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又曰:「驕,氣盈。吝,氣歉。」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然其勢常相因。蓋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論語正義】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矣。”孔曰:“周公者,周公旦。”[表情]正義曰:《說文》:“吝,恨惜也。”《玉篇》:“悋,鄙也。俗作恡。”此《釋文》亦云:“吝,本亦作恡。”驕是自矜其才,吝是靳己所有,不以告人。孟子謂“訑訑之聲音顔色,拒人於千里之外”,是即驕也。“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是即吝也。《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誠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北,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是言周公之德,以驕吝為戒也。惠氏棟《九經古義》:“《周書官寤敬篇》:‘不驕不恡,時乃無敵。’此周公生平之學,所以裕製作之原也。夫子因反其語,以誡後世之為人臣者。”雲“其餘”者,言雖有餘才,亦不足觀,況驕吝者,必無周公才也。皇本“使”上有“設”字,“已”下有“矣”字。

【論語全譯】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譯文]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論語》共讀,周公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