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爲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今年湖南衛視有一檔節目叫《少年說》,雖然節目被質疑抄襲日版的《屋頂告白大會》,但和日版不一樣的是,《少年說》裡面的孩子上天台說的心裡話主要還是和吐槽爸爸媽媽有關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別人家的孩子”

其中議論度頗高的,還要數首期節目中第二個上場的女孩。她和母親言語間的博弈,看似在情在理,卻恰好凸顯出中國家庭教育裡的某種缺失。

上場前,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非常不安,“等會在臺下,(我媽)會懟死我。”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到了臺上,聽到她抱怨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時,母親的言論有論有據,讓人無可抵擋。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媽媽的回應頭頭是道,看似十分有理:

“我認為我是屬於比較客觀的,你和人家的孩子比的時候,肯定不是說只跟吳笛比”

“(重點是)你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要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

“你的性格就需要打擊,不打擊可能就有點飄。”

孩子想讓媽媽看到自己的努力,想告訴媽媽她的行為對自己對影響,可是媽媽無視了女兒痛苦,每一句話都傳遞著“我是為你好”的意思。

至於媽媽那些滔滔不絕的成功學語錄,不知道她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是否徹底貫徹了。

在孩子含著眼淚大喊:“我不適合激將法,為什麼我的努力你永遠看不到”的時候,這位媽媽又開始迴避問題。

這位媽媽不愛女兒嗎?不是的,她很愛自己女兒,並且迫切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考第一,可以成才。

但是這種以愛為名的打擊,卻給孩子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產生自我懷疑。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學霸的煩惱”

隨後,這個女孩子的閨蜜吳笛也上臺了,學霸也有煩惱,成為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充滿壓力的一件事情。

她雖然成績很好,但是父母還是會打擊她,“你看你們班每個人的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在很多父母看來,這種“激將法”“打擊式教育”不僅能夠激勵孩子奮勇向前,而且能夠預防他們驕傲自大,不思進取。何樂而不為?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這樣一個回答很引人注意: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信奉“打擊教育”的父母會不斷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他們把孩子的快樂視為最大的敵人。

學習成績要好,體育成績要好。

成績不好就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了。

《少年說》這個節目,可以看出很多中國父母在教育中的問題。

日本的節目更多地在表達愛與尊重,以及孩子們童真溫柔的話語。但是在《少年說》裡,更多的是對父母永不滿意自己的控訴、是無法堅持自己愛好的委屈、是無條件服從家長意志的痛苦……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家長揮著“為你好”的大旗為孩子決定吃什麼東西、培養什麼興趣愛好、應該有什麼樣的夢想。

即便大人們擺出了“和你你說說心裡話”的姿態,卻也很明顯沒有真正去理解孩子們想表達的內容,不管說什麼,成績好才是最重要的。

少年說:總是習慣於打擊式教育,中國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可惜太多的父母都不知道這一點。

小輕有話說

打擊否定孩子,並不是許多父母口頭上“讓你成長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一味的打擊,孩子會感覺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自己,而那個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大後,一旦做不到某些設定的標準,就會開始厭棄自己。

深度輸送愛的鏈接,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堅強,請你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愛孩子,這份愛和這份接納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戰盾牌。

關於打擊式教育

各位爸爸媽媽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留言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