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這些香港攝影師們在北川一直在做這樣一件事

他們是香港攝影大師葉青霖的弟子,師父出家後,他們秉承其“以攝影回饋社會”的理念,連續五年,為北川上千名災區兒童提供攝影培訓。如今,這些孩子拍攝的照片,先後在香港、南京、成都、北京展出。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葉青霖攝影教學團隊

當孩子們舉起手中的相機時,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會悄然發生變化。6月20日,由60餘幅汶川地震災區兒童攝影作品組成的攝影展在北京財富中心展出。這個主題為“一切都在好起來,希望你也能看見”的影展,今年已先後在香港、南京、成都舉辦。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福幼基金會創會董事、著名藝術家水禾田和北川孩子在一起

此次活動主辦方之一的香江國際中國地產首席執行官楊莉珊女士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展出,有更多公眾瞭解這個自2013年以來持續至今的影像助力計劃。“這種小而美的項目,能真正接觸到每一個人,能觸動個體生命。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北京財富中心攝影展

// 緣起 //

2012年夏,福幼基金會董事周建國到北川考察項目,應北川羌魂社工服務中心(北川中國心團隊)之邀,探訪了他們正在安昌幸福小學開展的成長營。

2008年,從為北川孩子補習的帳篷學校起步,中國心每年夏天都會把北川山區困境兒童接到縣城,為他們舉辦持續近半月的夏令營。

“營裡有二三百個孩子,我去的時候,多數孩子在教室裡上課,但缺乏一些符合孩子玩樂天性的活動。”周建國說。而此時,中國心負責人高思發也正為如何豐富孩子們的營地生活發愁。

有趣又易上手的攝影活動,進入兩人的討論視野。“當時就是希望孩子們拿起相機,記錄他們自己的生活。”周建國回憶。

// “我已經出家了,你們找我的大徒弟吧。” //

初步計劃敲定。誰來執行?

周建國想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香港攝影大師葉青霖。20世紀初,葉青霖曾帶著他的孩子和弟弟葉錦添等人一起,跟隨周建國到廣西探訪福幼照顧的貧困兒童。戴著眼鏡、性格沉靜、說話慢騰騰的葉青霖,給周建國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福幼基金會找到葉青霖,希望他支持助力北川災區兒童成長的影像計劃時,葉青霖已經出家了。

得知福幼要發展影像助力災區兒童成長的計劃,葉青霖很快通過朋友,落實了夏令營需要的近200臺相機。但對已經出家的葉青霖而言,親自執行計劃已不可能,於是他向福幼推薦了他的首位入室弟子Martin Lam。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葉青霖攝影教學團隊

跟隨師父學習多年,及攝影培班期間作為師父助教的經歷,讓Martin不僅對葉青霖的攝影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也能夠很好地用於教學。葉青霖曾公開評價他“在日後的教學上,Martin 其實已經可以代表葉青霖”,“他已完全對我的一套教學瞭如指掌。最重要是 Martin 今日的教學技巧、想法和態度和我的完全吻合,所以他絕對是我課程中的最佳教學人選。”

“師父覺得,攝影不只是一門手藝。透過以正念觀察身邊的事物並將之拍攝下來,裡面積極樂觀的正能量原來能透過照片傳給觀賞者。也就是說,攝影並不只限於畫面,而是畫面裡傳達的一個感覺,這個感覺有時比文字更能觸動人心。”Martin說。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葉青霖攝影教學團隊

接到福幼邀請後,Martin立即開始招募義工團隊。如果僅僅是要求有攝影基礎,招人並不難。但Martin要求成員要言行一致,因為“更多需要身教”,還要有親和力,上至攝影下至王者榮耀,要和孩子能玩到一起,同時,他堅決拒絕器材崇拜的人。這些條件加起來,招人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最終,一個20餘人的相對穩定的服務影像助力計劃的義工團隊形成了。每個夏天的北川之行,成為這批香港年輕人與大山深處的北川困境兒童之間最美好的約定。

// 我的老師這樣教 //

Martin常常說,“練功夫主張先學套拳後學心法,攝影亦然。”

葉青霖攝影的心法概括起來就是:好的作品一定充滿感覺,攝影師注入的感覺越大,觀賞者能感受到的感覺就越深。而這個感覺的傳遞,並不是那些快門光圈的硬技巧,而是每一個人就算不懂攝影只要用心感受也能做得到。

這樣對器材沒有要求,也不刻意強調所謂光圈快門色彩構圖等技巧的理念,正適合毫無攝影基礎、但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的鄉村兒童。

因此,Martin團隊在教授孩子和觀察孩子攝影的時候,引導取向也有別於大眾所認知的攝影。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Martin與同學們

“我們並沒有設定一個框架讓他們怎樣去拍攝,反而是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想怎樣拍就怎樣拍。這樣教下來的結果是,孩子作品畫面的質量不僅沒有下降,我們還看到了很多很有個性的大師作品。其實都不是我們教的,只因為每個人都是大師。”Martin說。

在北川,一個孩子拍攝的一群人往前快樂奔跑的照片,被評為那一年的“最快樂照片獎”。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最快樂照片獎”

“這個小朋友拍攝前一定做過一些溝通,才可以拍到他想要的效果。這樣的開心,是我們每個人能夠感受得到的。”Martin這樣解釋這張照片獲獎的理由。

為了讓孩子們通過拍攝,走出個人的小天地,和其他人更多交流,攝影團隊會給出一些題目,讓孩子們發揮創意。比如如何拍到最好的合照。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合影進化史

葉青霖的攝影培訓班,最最重要的一堂課,是學員作品展示。每個人都要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原因、感覺、手法等。葉青霖會給出自己的意見和評論。

這個環節,也是北川兒童攝影課最不可缺少的。此外,Martin團隊還會通過頒獎的形式,給出關於什麼是好的作品的評價。不同於傳統頒獎有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Martin會從不同角度評價孩子們的作品。比如“最快樂照片獎”鼓勵孩子們拍出最讓人開心的照片,“最佳攝影眼”——鼓勵孩子打破常規,發現看事物的另類角度,以及“最佳合照獎”等等。對那些所有照片的質量都保持在較高水準的孩子,則會頒發“藝術大師獎”。一位叫彭天雲的同學,因為這個獎曾獲得一部相機作為獎勵。Martin給的頒獎詞是這樣的:世界上本沒有大師。無論順境逆境、快樂或憂傷,都能感受到身邊生活細處的,就是生活的大師。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彭雲天作品

// “他們都是寶,只是他們不知道!” //

出發去北川之前,因為“災區”的印象,Martin團隊所有成員都覺得,到現場見到的一定是一片“愁雲慘霧”,一心想著怎樣去開解他們。到了現場,才發現孩子們的活潑和歡樂,超乎他們的想象。

“絕大多數孩子是第一次拿到相機,很新奇也很興奮,很雀躍地探索,當知道用法後,會不停地拍攝。”Meimei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但經過幾天的拍攝,大家還是從一些孩子拍攝的照片裡讀取到一些悲傷的氣息:雖然地震已經過去了五年,但他們的作品反映出來的心境還是比較灰暗。比如,在老師沒有教授過任何關於色彩表達的理論和方法的情況下,有孩子把地震遺址全部處理成黑白的色調。因為在他們看來,那個地方“不應該有聲音,不應該有顏色”。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孩子們自動處理成黑白的作品

團員May記得,當他們乘坐的大巴到達遺址的時候,很多孩子不願意進去。“他們跟我說,他們的家人就是在那個地方離開的。我的心很痛,我看到他們的心情,我看到他們的懷念,我看到他們沒有家人的那種痛苦。然後我眼淚一直在流。”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孩子們自動處理成黑白的作品

感受到孩子們的感情,May和他們有了更多溝通。她發現孩子們內心其實很多故事,很多沉重的東西,但他們很少表現出來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May和北川孩子在一起

Martin認為,日常情境下,孩子們不一定會直接表現自己心中所想。攝影就是一個最直接的視覺創作,他們喜歡什麼就拍什麼。他和團隊成員通常會保持不批評、多鼓勵,讓孩子們得以更自由地發揮。

“我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並沒有教他們真正的拍攝。拍攝只是一個道具,跟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心情才是真正的意義。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覺他們每個人內心的世界都不一樣

,他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之後,才將相機拿起來,必要時我再跟他們講一點拍攝的技巧。那一刻拍出來的照片,大多都比較動人。”

May是葉青霖女性攝影同學會的重要成員,在北川,她發現“以攝影回饋社會”的另一層含義:“跟他們玩,他們覺得開心,我就肯定樂意一去再去。而且我知道他們真的很喜歡拍照。所以我很樂意分享一點點的經驗,教他們通過拍攝表達內心的感情,給他們多一個通道,令他們把內心的難過發洩出來。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設計師Meimei和北川孩子在一起

他們也帶給孩子們發現的快樂:發現家鄉的美,也發現自我的寶貴。

Martin說:“如果讓我來拍北川,會拍出美麗的風景,但只有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才能拍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他說起挑選照片的經歷:“有些照片拍出來,我們這些拍了很多年的人都不敢相信!我們去問這些小孩子,你們是怎麼拍出來的?他們說,就是覺得這樣好看啊。這些山裡的小孩子,他們的天資、內在……他們都是寶!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孩子們的作品

// “最難的事是我不教你,但你學到了東西” //

Martin說,團隊希望接下來在培訓者身上下更大的功夫。因為要改變社會一些固有但錯誤的觀念,需要從下一代入手。而要改變下一代,則首先要改變教育他們的人。

“世界不同了,有時小朋友知道的比我們還多,用舊有的方法早就不可行。小朋友覺得課堂無趣,老師們覺得這只是工作,最壞的情況就是小朋友失去了求知的興趣。”

2017年夏天,Martin團隊隨福幼基金會項目拓展的計劃,為重慶市南川區東勝小學的50餘名老師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攝影工作坊。

“其實我們這一套,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就是因為太簡單,簡單到沒人相信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很多人都做不到。”Martin的課,沒有太多高深的理論。就像師父曾經給學生們授課一樣,Martin的工作坊也分為三個階段。而他認為,這些框架都不是最重要的。“師父教課,學生們就坐在下面聽。我們做徒弟的,多是在旁邊看。觀察師傅的言行舉止,

最重要是他引導學生的方法。

在攝影工作坊裡,Martin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分享了他攝影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團隊成員們也給老師們指導了相機的操作和一些簡單技巧。但在課程結束時,Martin特別叮囑:上午教到的所有東西都不要去跟學生說。

Martin希望分享給老師們,如何去響應學生的提問,怎樣去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去評價學生的作品。他強調“以不教為教”的理念:“最重要的是,不要給示範,以不教為教。等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會來問你。這時候,你就可以教了。老師除了教學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解學。

他希望老師們在教學中,不要對孩子的作品做對與錯的評判,而要看到照片背後不同的思考。很多孩子拍了之後,會來問老師,我拍得怎樣。這個時候,最好的回答是問孩子,他自己喜歡哪一張。“很多人生選擇,其實心裡早有答案。小朋友拍照也是一樣。如果第一張就拍好,他不會拍第二張。如果你給他們答案,他們的思考也就停止了。

所以最難的事是我不教你,但你學到了東西。”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東勝小學培訓

Martin秉承葉青霖攝影理念的精髓,強調攝影最重要的是感受,他希望老師們身體力行。帶孩子們出去拍攝,老師們不可以揹著雙手閒在一邊,而是自己也要實踐,和孩子們一起去體驗,一起去拍攝。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Martin團隊並非在教孩子們攝影,他們更多的,是在通過攝影這個媒介,去做教育。

五年來,Martin團隊堅持為北川的孩童提供志願服務,福幼影像助力計劃未來會為更多鄉村孩子提供攝影課程,Martin團隊的任務會越來越重。當問到Martin堅持下來的動力來自哪裡,他笑著這樣回答:“對於我個人來說是沒有什麼動力不動力的,只是找不到不來的理由。”

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五年来,这些香港摄影师们在北川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